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虞世南《蝉》中有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临江仙·柳絮》中有名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虞世南、曹雪芹的诗句启示我们思考“‘自远’与‘借力’”的问题。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笔者曾经在《语文学习》期刊中读到:“面对记者‘请对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谈谈你自己的看法’的发问,欧州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短缺’;拉美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请’;非洲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粮食’;美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的小朋友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在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和全国乙卷的语用题中均出现了“人称变化”的题型: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20题“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22年全国乙卷第18题“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往年高考中也出现过类似的题目,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6题“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雷锋日记二则》文后“思考·练习”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是这样做的: 师:大家看,“这是‘傻子”’中的“这”指什么人?请看看上文,找出答案。 生:“这”指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相似文献   

5.
课上一个老师说: “玛丽,我想请你给我一句以‘I’开头的句子。”玛丽想了一会儿,说道: “I is”老师打断了她,说: “不,玛丽,你不能以‘I is’作为句子的开头——你必须用‘I am’”。玛丽看上去很不安,说道: “但是老师……”老师叫道: “请你给我一句以‘I am’开头的句子!”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改行     
想必大家都认识中央电视台精品栏目的主持人吧?你知道吗?如今他们都改行了!王小丫当护士提起“王小丫”这个名字,那简直是地球人都知道,可是你知道她现在干什么了吗?她呀,现在是“名人医院”的护士。这一天,我感冒咳嗽,来到名人医院看病。刚到大门口,王小丫阿姨就把我扶到屋里。待我坐下喘了口气后,她对我说:“你需要什么帮助吗?”我难受地说:“我有点感冒,又有些咳嗽。”王小丫又开口了:“喉咙难受请选‘1’,头痛请选‘2’,肚子疼请选‘3’,感冒请选‘4’,发烧请选‘5’。”我艰难地竖起一个手指头。王小丫点了点头又说道:“一直走,岔道口…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哪里有‘爱’,哪里便有‘智慧’和‘成功’。”  相似文献   

8.
上海中学     
<正>一心理学家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最缺乏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缺陷,这种认识不到自己无知的现象被命名为“达克效应”。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周俊 《教书育人》2008,(8):53-54
有这样一个故事:“智慧”“成功”和“爱”三位天使来到人间。一位母亲请他们到家中做客,天使们对那位母亲说:“我们只能去一个,你回家商量一下,再做选择。”母亲最后决定把“爱”请回家。奇怪的是,另外两位也跟着进了屋。母亲惊讶地问:“你们两位怎么也进来了?”答曰:“哪里有‘爱’,哪里便有‘智慧’和‘成功’。”  相似文献   

10.
解读爱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信的开头对他的女儿说:‘只有成为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你怎么理解这段话里的‘明智’和‘幸福的关系?”我问。 ——“‘明智’的人才会懂得爱才能感受到爱的‘幸福’,他的女儿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思考实际上也是走向‘明智的一种表现,这会给她带来人生的快乐。” ——“一个人的幸福,是取决于自己的,而不能靠别人的施舍。在这里,他明确地告诉女儿,要在对人生的思考中,得到了对生活的认识,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这句话告诉我们,智慧是获取人生幸福的条件,要想得到幸福,就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  相似文献   

11.
第五册《公输》一文,共用了三个“请”字:“请献十金”、“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课文对“请”的注释是这样的:“请(让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这三句中的“请”都释为敬辞,值得商榷。我以为本文中三个“请”,除“请说之”一句中的“请”可作敬辞用外,其余两个“请”都不能当敬辞用。特别是“吾请无攻宋矣”一句。我的浅见:“请献十金”和“吾请无攻宋矣”二句中的“请”,释为能愿动词“愿意”,比较妥贴。见《辞海》中“请”的第三义项:“犹言愿。”并列举了“《公输》‘请献十金’”一例。又见《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第383页“请”的第三义项:“愿意”,“《公输》:‘请献十金’。(我愿意送给你十金。)又:‘善战,吾请无攻宋矣’。(好啊! 我愿意不再攻打宋国了。)”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本注解(11)“(请献十金)请(让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欠妥当。“请”,在古汉语中不一定都是歌词。应该说,它含有谦逊的语气,表示的意思有两点:一、意愿,二,请求。“请献十金”。译成“我愿意送给你十两黄金”为妥。因为“墨子曰:……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所以只能按“有钱能使鬼推磨”  相似文献   

13.
费秀芬  刘波 《今日教育》2022,(11):63-65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教育工作中‘最硬的核桃’之一是对‘困难’学生做工作。”这里的“困难学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后进生”。他们智力正常,但由于自身原因或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学习、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一方面或几方面比较落后而需要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关于后进生的认识和转化问题,当前已经有诸多深入的认识和有效的方法。笔者谨以一个后进生课堂上三次答问的案例为出发点就后进生的认识和转化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去除该问题认识上的一些“遮蔽”,供同行参考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家长认同谁     
何年 《教育》2011,(5):28-28
企鹅出版社对“虎妈”进行的商业化炒作会很快过去,但是对“虎妈”的思考会长时间留在中国家长们的心里。每个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时都会自问:“我要做‘猫爸’,还是做‘虎妈’?”  相似文献   

15.
做贺卡     
‘三八’妇女节前,我在幼儿中开展‘爱妈妈’的话动,请幼儿为自己的妈妈做张节日贺卡。有位小朋友说:‘徐老师,你比妈妈会讲故事唱的歌比妈妈好听,我能为你做张贺卡吗?这一提议得到了许多小朋友的响应,大家争着要为我画像做贺卡。我同意了,请大家先为妈妈做,再做送给老师的。活动室里安静下来,小朋友画的画,剪的剪,可认真了。不一会儿,班上一位小男孩举着贺卡高声叫起来:‘我做好了’我给徐  相似文献   

16.
<正>【文题在线】减轻负担,增益才干;减缓流动,增加安全;减少对抗,增强合作;减低碳排放,增多碧云天;……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减’,是为了‘增’”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7.
笑话口袋     
爸爸妈妈教张三早上见到老师要说“老师您早!”然后妈妈就用启发式教育问张三:“晚上见到老师应该说什么呢?”“老师您夜!”张三胸有成竹地说。作文课,老师要求同学每人写一篇介绍某种家用电器使用方法的小文章,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同学们正在思考怎样写的时候,平平举手说他已写好了。老师惊奇地对平平说:“请你读一下你的文章。”平平大声读道:“你想知道电视机的使用方法吗?请你认真、仔细地看一看说明书,那上面写得很清楚。”小华在写作文,他有个问题搞不懂,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  相似文献   

18.
取名通坏认识”举报人州‘管理贵,我举报”管理员:“谁?”举报人:“不认识”管理员:“二吟·滚,份!·”2.取名“请等等”举报人:“管理员;我举报”管理员:“谁?”举报人:“请等等”管理员:“好的卜庆点尸,研钟后··…管理员:“到底是谁?”举报人:“请等等啊!!!”管理员:“等你个头啊,滚……”3.取名:“就是我”举报人:“我举报川!管理员:举报人:管理员:封!”举报人:牲乡“谁‘,,,“就是我”“很好,成全你……“……救命啊……”管理员:“你少废话,不是你是谁?’‘举报人:举报人:“真的,不是我呀”管理员:“滚!!!”4.取名:“骗你的”举报人:…  相似文献   

19.
哈哈镜     
一天死几回 母亲对儿子抱怨说:“每天早上你一起床就说‘困死了’,吃饭时让你先洗手你说‘饿死了’,叫你做点家务你说‘累死了’,乘公交车你说‘挤死了’,乘出租车你又说‘贵死了’……你一天晚到底要死几回啊?”儿子手一挥。说:“烦死了!”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高大的背影》一课时,有学生问:“课文中大娘称呼踏平板三轮的叔叔,为什么有时称‘您’,有时称‘你’?”我一面表扬这位学生认真的读书态度,一面出示一组问题,供学生边阅读边思考: 1.课文“您”“你”称呼的变化共有几次?分别在课文上用笔做上记号。 2.大娘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您”,在什么情况下称叔叔为“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