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本该有一个乱世佳人的显目位置,然而到目前仍是一个空白。大学文科的学生不闻“张爱玲”三字似乎也很理直气壮。当然,名家不见文史也是常事,但对于张爱玲,1944年在她成名的第二年,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就写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称“《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肯定了作者不世的才情。美国著名的华裔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把张爱玲和鲁迅、茅盾  相似文献   

2.
“回看那逝去的光阴,飞扬的尘土,掩映的云月。”谜一样的张爱玲,张爱玲之谜。说到张爱玲,有一个疑问,人们始终不得其解——张爱玲当年为什么和《万象》闹翻的?长篇小说《连环套》为什么中断了连载?有一个很流行、似乎已被固定下来的说法是——张爱玲之所以“腰斩”《连环套》,之所以从此再不给《万象》“一行字”了,是因为《万象》在《连环套》连载之时,突然发  相似文献   

3.
王桂梅 《大观周刊》2012,(22):20-21
在现代文学史中,张爱玲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寂静的夜空,新中国成立后,这颗曾经光彩夺目的星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近年来,张爱玲研究逐渐成为显学,“张爱玲热”也历久弥香,以下,笔者将扼要阐述这其中的巨大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三题     
张爱玲:非关“炒作”——《张爱玲评说60年》前言现今文坛上,确有一些作家,经由他人或自己“炒作”,借以收揽注意力,于读者转瞬之前,卖出几本书,然而,张爱玲不是。我们可以证言:当年犹豫再三,唯恐赔本的出版方同意签约出版《张爱玲文集》后,经其姑父李开第先生要求,张爱玲予以授权,只是意在以每千字25元的微薄稿费,济助亲属,嗣后不久,国内盗版盛行,台湾皇冠提出交涉,此项授权遂终止。国内无数版本的张氏作品,无论有无合法授权,一分钱收益也与张爱玲无关。而后来,《张爱玲文集》居然流行起来了,这是作为编者的我们和出版方所没有想到的事,我们按规定获取出版方支付的编选费和代理费总共二三千元,那时已“落袋为安”,决计不会再想去“炒作”以获额外好处;而出版方呢,很木然,像突然中  相似文献   

5.
子生 《新闻三昧》2007,(3):43-44
最近有一些文章,认为典型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忽视受众需求”,所报道的典型“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很难得到受众青睐。过去我们曾对典型报道中个别作品主观想像任意夸大等弊端,进行过批评,极大地促进了典型报道采写工作。但是,现在有些文章不分青红皂白指向已经经过历史考验的所有优秀之作。他们这些全面“否定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人们对《倾城之恋》的批评,大多与傅雷认为这是一个调情故事有关。傅雷的意见,缺乏女性的关怀,也不代表男性的意见,而仅仅显示了新文学的“启蒙”立场。张爱玲对白流苏是充满同情的,而对范柳原却不断地增添着爱意。女性主义者所说的所谓“范柳原意在求欢”,也是一种误读。傅雷忽视了小说作者对战争(特别是香港沦陷)的态度。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态度,才能明白她为什么把这篇描写“倾情之恋”的小说叫做“倾城之恋”,为什么把一个城市的陷落与一个人的恋爱与婚姻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批评随想     
A 定义“批评”说批评者不懂批评,肯定过于武断。但真要较起真儿来,问一句“何谓批评”,还真让人发愣。为防尴尬,老老实实去查字典。先查《辞海》(缩印本),无“批评”条目,有“批评与自我批评”——释义: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又查《辞源》,无“批评”,有“批判”,意指“评论是非”。再查《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无“批评”条目,节外生出“批判理性主义”等。  相似文献   

8.
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她的面相和  相似文献   

9.
后窗: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流言”取意自张爱玲的小说《流言》。寓徜徉于小说林中的只字片言也能享有流传得快、也消失得快的待遇之意是也。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一般要经历从选题到采访再到写作这一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选题居于首发位置.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就新闻批评而言,只有过好了选题关.新闻批评才能得以健康有序的进行。新闻批评的选题既具有一般新闻报道的选题规律,同时批评报道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新闻批评在选题上有特殊的要求。总的来说,新闻批评的选题应把握“两不”、“三点”、“一小”“两不”是:一不“四面出击”。四面出击指的是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批评时批评对象和范围过宽、过泛,滥用新闻批评。“四面出击”是文革遇风,早就应该遭到摒弃。我国目前正沿着…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位上个世纪40年代红极上海滩的传奇作家。她有着没落贵族的家庭背景,父亲身上不仅延续着封建贵族的陈腐味,并且洋务世家出身的他也具有当时的新思想、新观念,母亲更是一位新时代的新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代“的出走娜拉”。可以说,张爱玲是在一个中西合璧、新旧文化并存的家庭里长大的。这些生活的背景对张爱玲以后给大众留下奇文、奇人、奇装的印象是有很大影响的。暗红年代衣敝蕴袍张爱玲对于儿时的最初记忆是:母亲立在镜子跟前,在绿短袄上别翡翠胸针。童年的张爱玲就记得母亲和姑姑经常去街上买些漂亮的衣料,在镜前比划式样来装扮自…  相似文献   

13.
都说“批评难”。也实在是难。一个小小的批评稿件,从采访到发表,已经是九九八十一难。即便见了报,也还是其难未已,被批评者胡说蛮缠,提供材料者无奈改口,如果再遇上某些上级不分青红皂白一直到对簿公堂,几经质证,没有一点“排除万难”的精神,真是遑论“争取胜利”。然而批评之难,真正地说来,也还不仅仅在于外力之难.在批评的这一方面,报纸的老总,版面的编辑,一线的记者,也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所谓义正辞严,“辞严”囚不容易,“义正”则更难。比如报紙的批评“皮包”。说某公司实在“大兴”(上海市语,“正  相似文献   

14.
寻找钱公侠     
在阅读张爱玲作品时,涉及一个人和一本刊物,这就是钱公侠和他主编的《语林》,对张爱玲的文坛地位和前途最早作出评价的刊于《语林》第1期(1944年)的《记张爱珍》,作者汪宏声在这篇六千字的论文中,称“这位天才女子”,“将来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在《记张爱玲》文尾,附有“张爱玲手札”一段,现引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郝雨  马蕴 《今传媒》2006,(2):23-24
我国的媒介正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做大做强”成了各媒介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这个时候提“媒介批评”,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那是学者们、批评家们的事情,与媒介经济发展何干?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评”的题中应有之义,媒介批评能促使媒介经济沿科学化、理性化之路发展;另一方面,媒介自身的管理者也应成为合格的媒介批评家;而且,媒介批评最终应形成理念,成为媒介经济发展自觉遵守的规范,促进媒介经济良性循环。一、媒介批评的内涵和外延要说明批评媒介经济是媒介批…  相似文献   

16.
周指周作人,张为张爱玲。去年9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一文,因为周作人与张爱玲是同时代的文化人,而且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突然“红”起来、“热”起来的“名流”,这里便将他二位放到一起略加评说。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新闻媒介因批评报道引发了一些“新闻官司”。因笔者搞过多年的批评报道,一些同仁好友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而且还乐当这样的“被告”,因为“被告”不是败诉的代名词,当上被告,才有为自己的真实而辩解的场合,否则,原告不与你对簿公堂,会在背后“打小报告”,就会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印象,如此下去,记者的形象受损不说,新闻媒介的声誉也受影响。话说回来,不怕当“被告”,前提是批评报道要真实、准确。而批评报道要求得真实,在采访中必须努力掌握全、辨、深三个关节栏。所谓“全”,就是要采访到与一件批评报道有关的全部事实。任何一个事物的真实,都是由若干具体事实组  相似文献   

18.
知道胡兰成这个人,是从读他《论张爱玲》开始的。其论张爱玲的比喻着实吸引人:“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文章开首一句话就以“寸铁杀人”的威力,把张爱玲小说和散文的凄美和苍凉的底色极形象地勾勒出来。张爱  相似文献   

19.
40年代:她拨动了落寞的心弦 20世纪40年代,大陆出现了第一次‘张爱玲热’,也就是张爱玲创作其《传奇》《流言》的时期。1943年,张爱玲身在“沦陷期”的上海。她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  相似文献   

20.
所谓“分寸”,就是“界限”、“尺度”、“深浅”。批评报道是大众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党和政府运用媒体在施政工作中进行新闻舆论监督不可缺少的重要依靠力量。但是,批评报道也是把“双刃剑”,做好了,有利于改进工作,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做不好。也会添乱,也会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如何消除批评报道所容易引发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实行新闻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使命,我们不但要敢于监督,而且要善于监督,讲究监督的策略和艺术,把握好分寸,使舆论监督产生最佳效果,这样才能做到批评的现象是消极的,所起的作用却是积极的。那么,怎样做好批评报道“分寸”的把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