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新的变化与特征,具体表现为“群体极化”倾向突出,舆情内容涉及较广,舆情传播风险较大,舆情发生频次密集等特点。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管理部门缺乏协同,引导平台建设滞后,工作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加之网络新媒体在舆情信息传播中的推动作用,致使高校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过程中常常陷入困境。由此,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措施,维护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作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对高校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在自媒体时代的特点,指出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存在网络舆情研判不够准确、信息沟通不顺畅、舆论引导被动滞后、应对舆情危机方式单一的问题,应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及完善危机消散后的恢复机制三方面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能力,旨在维护高校的形象、声誉及稳定。  相似文献   

3.
刘洋 《大学教育》2024,(1):8-1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情感表达方式。高校师生作为网络媒介使用的重要群体,关注和引导其在网络舆情中的情感诉求与表达,在高校管理和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解释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内涵,重点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理及舆情主体(高校师生)在网络中的聚合方式,厘清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节点和传播特征。分析表明,高校舆情发展受空间因素和舆情主体情感因素影响,舆情主体通过链式、圈式聚集情感联系,在此过程中情感倾向易出现“群体极化”效应,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发挥的效力更大。因此,高校舆情监管应加强舆情主体主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4.
张曙光  魏新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2):59-66,74
以B市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为例,通过详实的数据,从传播媒介、传播过程、舆情焦点三方面对舆情演化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发现,在传播媒介层面,传统媒体在舆情传播中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立体媒体的传播效果要超过平面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舆情焦点上,次生舆情的出现使舆情焦点发生了偏离,它的产生主要源于政府行为和公众认知之间的不匹配,以及一些媒体的刻意引导。  相似文献   

5.
新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越来越容易演变成网络舆情,对师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高校突发事件涉及人员、新社交媒体传播特点、高校学生心理特征和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等四个方面简述了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工作,从加强高校师生心理健康建设,提供法律援助和使用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做到事前预防,事后采用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平台的舆情监测功能及时发现舆情,加强舆论引导,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围绕高校网络舆情为什么要引导,往何处引导以及如何引导等三个方面,通过校内网络舆情监控(干预和研判)、校内网站建设(服务与对话)、校内网络舆情引领(传播与导向)等途径,构建起一套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不到位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构建切实有效的舆情引导路径。文章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和传播规律的研究,为高校提供了网络舆情引导紧急方案、网络舆情修复方案及常态化管理方案,为高校探索出适合本校的网络舆情引导路径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57):163-164
在新媒体浪潮的影响下,新媒体在高校得到极大推广和运用,成为学生舆情传播的主流方式。但是在高校运用新媒体传播舆情的过程中,因缺少正确的理念模式,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有沦为传播工具的趋势,舆情传播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高校新媒体的舆情传播工作,提高高校引导和管理学生舆情的能力,增强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传播的可控性,构建和谐的校园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学生党员管控高校网络舆情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学生通过自媒体发表言论、观点的热度大大加强,同时自媒体本身具有的传播效果的即时性、传播途径的分散性以及高校学生同质性等特点,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管控变得十分困难。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管理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因其具备信息传播者和受传者统一的特性,可以利用学生群体"同群"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校园舆论传播中"意见领袖"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的正向言论,同时借助自媒体平台澄清谣言、发布真实消息,从而帮助高校提高网络舆情管控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以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为依据,通过社会网络大数据等分析技术的使用实现有效引导过程。在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传播机制以大数据社会网络为依据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从技术和管理视角出发,探究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引导管理策略,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微博时代,高校的舆情引导问题是高校维稳工作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微博舆情的发展现状出发,总结出高职院校微博舆情的传播特点,根据对热点事件的分析推出微博舆情的演化过程,进而对高职院校微博舆情引导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数据和微传播的发展,网络圈群正以其便捷、相对隐私、安全的特点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高校网络圈群呈现交流方式多样、信息传播面相对集中、成员关系相对私密、话题范围广泛等特征。不断兴起的网络圈群在给大学生网络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的舆情安全带来了新的隐患,圈群舆情监管、研判、处理、引导都面临着挑战。高校要完善圈群舆情的管理机制,创新网络圈群管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圈群舆情的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范围,为公众表达意见、态度与情绪提供了平台,但也为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增添了难度。涉警事件发生之后,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会大规模爆发,舆情对立的局面更加凸显,加大公安机关的引导难度。在此背景之下,公安机关原有的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方案已趋于落后,更新舆情应对机制刻不容缓。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的特征,总结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旨在为公安机关引导与治理涉警网络舆情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4.
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高校管理干部对校园网络舆情的认知与应对情况,决定着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水平。本研究以高校管理干部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调查了解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现状,分析探索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的必要性和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高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征,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相结合,使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复杂化。当前,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体制机制,其次要定期开展网络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引导,最后要强化主导声音和上下联动,寓舆情引导于教育服务之中。  相似文献   

16.
吕生富 《文教资料》2014,(23):116-117
舆情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具有形成速度快,涉及内容广,特定群体关注度高,传播流畅,隐匿性强、可控程度低,社会影响大等特点;舆情影响高校稳定工作的因素包括国内外环境,媒体、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高校自身因素等。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时事政治课建设力度,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健康信息的传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维护高校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迅速的影响高校学生动态并引导着学生思想的走向。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更多需要疏导方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本文通过对疏导方针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应用坚持的原则,高校网络舆情对疏导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实施疏导原则的保障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应用疏导方针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范围,为公众发表意见、表达态度与宣泄情绪提供了平台,但也为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增添了难度。涉警事件发生之后,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会大规模爆发,舆情对立的局面更加突显,加大了公安机关的引导难度。在此背景之下,公安机关原有的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方案已趋于落后,更新舆情应对机制已刻不容缓。分析自媒体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的特征,总结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旨在为公安机关引导与治理涉警网络舆情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为高校师生在思想传播和话语权维护上营造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同时也为舆情危机的产生提供了平台。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网络舆情现状,采用思辨分析,探讨舆情危机产生的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舆情危机意识,建立畅通的舆情沟通渠道,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塑造和谐良好的校园舆论秩序。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容小觎,本文引入优势视角,分析了优势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从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生成环境、加强媒介建设、健全引导机制、加强舆情主体引导四个方面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