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的本原性问题是指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师生互动、自然生成的原发性问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它有助于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从教师角度,它有助于教师转化数学史上原初的数学问题为教学中的本原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在其著作<作为教学任务的数学>中系统阐述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数学教育应该源于现实,用于现实,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归结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是确定性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价值体现在建立过程及以此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流程,帮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能顺利进行解释和灵活运用的过程.儿童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懂数学、爱数学,对数学怀有敬畏之心和挚爱之情.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数学教学就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和方法层面,而要深入到数学的心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孩子.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建立模型的过程正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数学情感"问题是数学教育改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之一,数学情感的具体表现可从主体对数学知识、数学学习和从事数学活动者的情感态度三个层面来把握,数学情感和数学教育的关系表现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原因和结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视和倡导的内容,但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片面理解,错误地将"生活数学"等同于"学校数学",出现了片面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倾向.对此我们认为要正确看待"生活数学",认识"生活数学"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以及"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点.要克服"生活数学"的局限性,数学教学必须回归数学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校数学",从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的数学知识;从现实的生活问题中归纳建立适用的数学模型;从普通的生活现象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一直以来,教师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及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实际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使得数学生活应用性不强,给学生造成数学抽象、枯燥乏味的印象,从而素质教育难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  相似文献   

7.
张兰 《华章》2011,(16)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应能够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问题解决"的同时,要充分关注"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小学数学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处理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这两者的关系?本文笔者以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出发,结合专家学者的观点,试从两方面来阐述一些个人拙见,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程标准得以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要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就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它强调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  相似文献   

10.
1 问题的提出数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怎样来体现数学素质教育思想呢 ?《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要点》指出 :数学教学必须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为目标 .该书从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等四个层面概括了数学素质的主要内涵 ,即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 .由此可见 ,体现数学素质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 ,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数学认知与数学情感 )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发展基本的数学能力 ,还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参与过…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思维活动,而数学思维活动又集中表现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学设计就是问题设计,把整个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组织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数学课时,问题提出是关键。应找一个“原始问题”即那些能够激发兴趣,导致数学知识,如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甚至思想、观念等产生的问题,使学生从兴趣出发,经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到归纳总结问题。作为教学的主导,通常面对着一个课题会想到好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经济数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根据经济数学的教学目的及在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索经济数学的教学,从而达到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概念生成的过程需要悉心研究.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问题链"来促进学生的概念生成是有实际效果的.好的问题链可以促进学生从生活经验向数学概念转化,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概念.问题链的设计关键,在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梯度.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知识与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实践表明,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思考性问题的创设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利用数学知识与规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从联系性问题、理解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归纳性问题四个角度阐述思考性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黄少荣 《陕西教育》2005,(12):24-24
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一、中小学"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概述 为了改变我国中小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相对薄弱、数学问题解决偏重结果忽视过程等状况,贵州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的教师们从2001年起在西南地区部分中小学开展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实验研究(以下简称"情境-问题"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为重要.现实教学中,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很多,但内容研究得少.数学教学的方向与内容相比于数学教与学的方法更为重要、根本.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首先明晰"教什么"的问题,然后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数学教学要依据"学标",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建构有意义的数学"学材".  相似文献   

18.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的思想诞生”。科学地设置问题,适度地处理好闯题材料,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内在动机,从而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一、问题的现实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数学化"过程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举了三个例子来探讨数学化过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数学教育要"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并指出"初中数学中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探讨如何切实提高数学的开放性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