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1898~1911年是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非常时期,其中尤以法政教育交流最为显著。在将近15年的时间内,中日法政教育交流经历了三个阶段:1898~1904年的萌芽及初步发展期、1904~1908年的发展高潮期、1909~1911年的相对衰退期。清末法政教育自产生以来,就打上了日本法政教育的烙印,因此研究它能更好地揭示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的规律。同时,清末法政教育又是为了适应新政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探讨它也能揭示出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本文将从留日法政学生、国内法政教育、来华法政教习三个方面分析中日交流中的清末法政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法政专科教育一度畸形发展,而清末与民初又各具特色。法政专科教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对“法治”社会的呼唤及科举制废除后文官考试制度实施前我国选官制度和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末立宪保守派以民智未开、立宪条件不具备为由反对立宪,实则民智大开本非立宪的必备条件,况且清末民智渐开,人民已具备一定参政能力;保守派又以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立宪可能致乱为由反对立宪,实则立宪是当时解决清政府政权合法性危机、进而解决其他所有危机的关键,立宪有风险,不立宪则必亡;保守派主张开明专制,实则清末并非君主专制不够,而是专制过甚,致使官僚群体治理能力退化,无力应对变局,引发各种危机,专制只会加深危机,最终沦为暴政。在清末具体情势下,立宪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最优选项,也是清政府自救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5.
清末立宪的参与者主要是清政府和立宪派。两者在政治危机中的互动关系影响了清末变革的走向和结局。详细剖析两者对立宪变革的期望及其差异,深入分析朝野立宪理念的对抗过程、整合策略的得失,同时考察制度建设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理解清末立宪变革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以西北大学为中心的西北地区法政教育,屡开风气之先。创办学校学报,研讨法政学术,宣传介绍先进的法政思想;开设学术时事辩论会,师生辨研法理,分析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引进师资,派出留学生,研习西学,开放办学。其法政教育学科课程体系完善,教师思想先进、治学严谨,培养了一批优秀法政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广西法政教育办学特点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新政"的实施和民初政体的变革,社会急需大量适应时势发展的新型法政人才,广西各地因此出现了兴办法政教育的热潮,呈现出办学渠道开放性、办学层次多样性、学校管理的革新性和守旧性、学制课程的实用性和速成性的特点,并对近代广西社会的演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的实施和民初政体的变革,社会急需大量适应时势发展的新型法政人才,广西各地因此出现了兴办法政教育的热潮,呈现出办学渠道开放性、办学层次多样性、学校管理的革新性和守旧性、学制课程的实用性和速成性的特点,并对近代广西社会的演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的实施和民初政体的变革,社会急需大量适应时势发展的新型法政人才,广西各地因此出现了兴办法政教育的热潮,呈现出办学渠道开放性、办学层次多样性、学校管理的革新性和守旧性、学制课程的实用性和速成性的特点,并对近代广西社会的演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宁波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一批以培养金融工商业技术管理人员为主的职业学校应运而生。其中最早的要数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创办于北大路孝廉堂旧址(现宁波市政协大院)的宁波法政学堂,该校旨在“培养立宪人才”。1912年(民国元年)改为四明专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小学生评价的历史从清末开始至今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末至改革开放之前,主要特征是:引进西方教育测量运动、评价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至今,经历了从重视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到重视评价的综合性、发展性。  相似文献   

12.
清末时期,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主张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民国初期,袁世凯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留学教育理念,其主政的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留学教育的法律规章,规范了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等问题,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科技专门教育开展时间之早、规模之大,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科技专门教育以算学、医学、天文、历法为主体,隋唐、宋元时期有了较大发展,明清时期趋于衰落.它的设立和发展,一方面标志着科技教育有了合法地位,专业化程度提高,科技队伍愈益壮大,促进了应用学科的发展,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官办性质,极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并强化了科技的实用性质,把专业人员推入"吏"的阶层.它的管理制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对科技发展也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乌托邦小说创作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将此阶段的乌托邦小说与当时的域外小说进行比较,便可发现晚清作家的这部分作品受到了西方乌托邦小说和日本政治小说的共同影响,其中又以《回顾》的影响最大。在列强环伺、国运衰微的特定历史语境中,《回顾》中的“拟乌托邦”思想由于切合了晚清知识分子急切渴望翻转现实的心态而在晚清知识界引起广泛关注,其创作模式更因此而成为一时圭臬,对晚清乌托邦小说的时空结构、叙述方式皆有决定性影响。而由于日本政治小说对晚清作家的直接影响亦同时发生,客观上便使得当时的政治小说、理想小说、科学小说等文类概念相互混杂。  相似文献   

15.
在理工科高校,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应该结合理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科技史在理工科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独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全球化语境下,加强对大学生国家科技安全意识的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作为大学生国家科技安全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意识、教育内容、教育路径等进行创新,构建与时俱进的内含国家科技安全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清初,由于统治者对科举考试认识的偏颇及科举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民族教育公平问题。随着统治的逐步巩固,民族间教育文化水平的差距和民族教育公平问题成为统治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问题,统治者实施了科举考试、崇儒兴学等措施,以促进民族教育的公平发展进而实现政治统治的稳定。虽然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诸多对汉族士子看似不公平的政策以向本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倾斜",但对教育文化水平相对逊色的少数民族而言,统治者从自身需要出发所作的决定,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应对其进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The modern law education beg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Education of law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got the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art,after the government's drive and the response of the society,to satisfy the need of improving political and constitutionalism.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布依族学校教育之所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布依族地区统治的政治需要、布依族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布依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政策,使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入课堂是有效方法,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理工类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该文以工程光学类课程为例,对理工课程的思政教育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对思政脉络、教学手段等进行介绍,并总结课程实施的经验与体会,可为其他理工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