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女娲造人那一刻起,人与人之间便有了一道隔膜,它的存在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成为了战争的催化剂。女娲说,其实从那刻起,打破这道隔膜的物质便散落到了人间,于是我踏上了寻找这份奇妙物质的旅程……  相似文献   

2.
苏红 《文教资料》2010,(36):90-92
【教学背景】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文章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发了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教读这篇文章,要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作品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3.
我离开校园时间也不长,仔细计较起来,对“职场”这个概念还很隔膜。只是,人大概永远也不能与成长这件事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4.
昆德拉的《无知》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另一困境——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膜.这部小说“无知”的内涵,就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疏离与隔膜的根源,请如政治原因,亲情的缺失以及语言交流的失败等,而对民主、人权、自由的追求,应当是冲破困境的路径所在.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文对人际隔膜的言说,主要包括了人们因生活在"两个世界"而彼此不相通产生的隔膜"、主奴之分"的等级制度造成的人际隔膜、"安于为奴"的思想制约下形成的人际隔膜、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偏见认识加深而造成的男女之间的隔膜、先驱者未完成的启蒙与民众的冷漠麻木而产生的隔膜和"唯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深化的人际隔膜;在挖掘出这些不同根源下的人际隔膜类型的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为消除人际隔膜而做的努力和对一个真诚有爱的"真的人"的世界的呼吁。由此体现出作为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鲁迅对于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菁灵姐姐:我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把友谊看得很重。我有一个好朋友,我总是会全心全意地为她付出,并用心和她相处。可我老是觉得不管我怎么做,她内心总有一扇门,我无法将它打开,这似乎成了我和她之间的一层隔膜。我好伤心!冰羽梦  相似文献   

7.
在对20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进行研究时,我们注意到巴金重点表现的是家庭成员间的隔膜,如代际隔膜、夫妻隔膜、婆媳隔膜、兄弟或妯娌隔膜等。但是和鲁迅表现凡俗人"几乎无事的悲剧"的"深切"与复杂不同,巴金则把这些隔膜直接表现为矛盾或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有时甚至达到"有我没你"的激烈程度,《寒夜》中的婆媳冲突就是这样,以至于左右为难的汪文宣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原谅女人?"对此,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现实等外部环境,思想观念等文化传统,特别是从女性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隔膜     
也许我长大了,烦恼也随着增多了?也许父母老了,不能理解我?总之,不知不觉中我与父母间竟有了一层隔膜。考得怎么样?爸爸板着脸问。没什么长进!我小心翼翼地吐出了几个字,声音压得很低。  相似文献   

9.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被异化为"我与它"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主体地位面临被客体化的困境,教师权利及完整人格被忽视,师生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等。"我与你"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价值,为师生关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可通过明晰教师惩戒权、创造自由对话的信任氛围、设计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等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理性回归,营造有利于教师教育的支持性环境,重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与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0.
隔膜     
《同学少年》2016,(1):28-29
<正>鲁迅先生曾写过关于"隔膜"的文章,有些人是熟悉的。鲁迅的"隔膜",同我们平常使用的这个词儿的含义不完全一样。我们平常所谓"隔膜"是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鲁迅的"隔膜"是单方面地以主观愿望或猜度去了解对方,去要求对方。这样做,鲜有不碰钉子者。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稀见。最近读到韩升先生的文章《隋文帝抗击突厥的内政因素》,其中有几句话:对此,从种族性格上斥责突厥"反复无常",其出发点是中国理想主义感情性的"义"观念……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隔膜"。记得当年在大学读书时,适值  相似文献   

11.
《家长》2008,(4):13-1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和尚来到一个村子,村子由于经历了许多的灾难,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深深的戒备与隔膜,彼此间失去了信任。最具智慧的和尚想到了一个办法,试图帮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现代“隔膜”主题小说的开创者,其基本含义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进一步发展所表现出的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的冷酷和残忍等,在揭示“隔膜”杀人的同时,主要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情感相通,真情互爱,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也是鲁迅“隔膜”主题小说给我们当下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亲密有间     
两个人犹如两条铁轨,相互平行才能并肩走远。人与人之间,距离太大,就有隔膜、障碍;如果距离太小,又仿佛失去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车与车太近,准出车祸;  相似文献   

14.
许多描写农村、描写农民的文学作品,读后常令人有隔膜之感——生为农民的常识和体验让我觉着,这些作品中的农村和农民,只是纸面上的风景,和现实缺乏对应,他们像极了作者手中的皮影戏道具,在作者的需求下喜怒哀乐,腾挪跳跃,其灵魂和行为完全被作者操纵了。这些作品与现实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5.
由社会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境隔膜常让学生在理解革命文化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常见的语境隔膜表现为:学生主体经验和书本知识之间的外部语境冲突,陌生词汇所带来的上下文语境理解隔膜,以及古今汉字差异所生发的时代语境隔膜。基于此,研究通过对《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中的三组词语:“吃”水和“喝”水、“革命”和“解放”、“时”刻和“時”刻为例,分析革命文化进语文课程的语境隔膜问题,并提出纾解语境隔膜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细节虽小,魅力无穷。好的细节描写,能建造文学艺术的瑰丽殿堂。法国大画家莫奈说:“天堂就在细节中。”小小说《隔膜》中写道:“我走进继父家中,带着隔膜的心态……他拿着一本书,陪我到深夜,300多个夜晚的伴读,渐渐愈合了父子间的距离。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邮递员让他签字,他只顾笑,望着我说:‘你来写,我不识字……”’  相似文献   

17.
学生阅读鲁迅作品,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隔膜,为加深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在教学中大多采用单篇深教的方法,对群文阅读实践的较少。本文重点论述如何从回忆性散文"两个我"的角度与小说"景与人"的角度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更好的走进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18.
隔膜戴望舒我和世界之间是墙,墙和我之间是灯,灯和我之间是书,书和我之间是———隔膜散步贾宝泉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直路走弯我说把弯路走直就是捷径了儿子说把直路走弯路就延长了作为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先生一向以短小精悍、意象纷呈、主题清新的诗歌,著称于我国文坛。留学回来之后,戴先生寓居上海,他特别喜欢到旧上海霞飞路“香雪园”茶座喝茶看书,以此来聊解内心寂寞。一天,他在茶座喝茶时,忽然诗兴大发,于是在书本上写下短诗《隔膜》。诗中“我”、“世界”、“墙”、“灯”、“书”这一组可触、可摸、可见的意象,若是将它…  相似文献   

19.
《围城》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和现代人生的困境,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同时通过困境中积极适应社会之人的人生展示,给处于"围城"困境中的人指明出路,那就是积极乐观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20.
门外话     
我的父母是中学语文老师.在辽南一个县城工作了大半辈子。我也是在师范学院中文系读过书的人,但抱歉的是没有在中学任教的经验。不过,从我父母的一些故事里,知道语文教育是件不易的事,其间的规律什么的,他们好像也没有说清楚。只是觉得,教语文的人,应当会写文章,至少是写像一点模样的文章,否则就有点隔膜。雾里看花,门外闲谈,把文章八股化,那就没有出息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