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荔 《幼儿教育》2004,(7):10-11
2004年4月10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的“儿童的文学&;#183;儿童的文化&;#183;儿童的教育——多重视野中的儿童早期阅读与教育”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与以往研讨会不同的是,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日本的会议代表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他们中有儿童教育家、儿童文学理论家、儿童作家、儿童画家,儿童读物出版界人士、低  相似文献   

2.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全国目前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针对目前学前教育学科理论基础薄弱的现状,“十五”期间,该校将学前教育学科的发展立足于学科间的对话,寓学前教育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视角之下,并以此推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发展。“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对话———儿童发展与教育专家论坛”是该校继2004年上半年成功举办“儿童的文学·儿童的文化·儿童的教育———多重视野中的儿童早期阅读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后又一次学科间的对话。一、论坛概况2004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对话———儿童…  相似文献   

3.
2004年4月10日至12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组织召开了"儿童的文学·儿童的文化·儿童的教育"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海峡两岸的专家教授,有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有多家出版社、低幼杂志社的画家和编辑,有幼儿园教师,还有在读的学前教育系的学生等.大家济济一堂,围绕"多重视野中的儿童早期阅读和教育"这一主题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研讨.此外,这次会议还安排了三所幼儿园集体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给孩子、幼儿家长、幼儿园老师和专家教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13日~15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北海市教育局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儿童社会性教育研讨会在北海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近两百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代表们围绕“儿童·文化·社会”的主题就当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为总结十年来进行“五·四”学制改革实验的经验,分析当前学制改革实验面临的问题,制定深化改革的措施,辽宁省教委于1990年6月12——14日在辽阳市召开了中小学“五·四”学制改革研讨会,全省各地进行“五·四”学制改革实验的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也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由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中华美学学会美育学术委员会及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儿童艺术、艺术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全国儿童艺术教育研讨会”于2008年6月10日至12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幼教学者和幼儿园一线工作者共计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2005年9月28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召开了“家规·家训·家风与公民道德建设”研讨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家规、家训、家风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展开讨论。与会的专家一致认为,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的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从家庭入手,通过确立既符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家规、家训、家风,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良好途径。本刊总编辑孙云晓研究员主持了研讨会。父母对儿童独立人格的尊重是必须的,但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父…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扬弃理论论述了“五·四”文学观念与传统文学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五·四”文学观念在功利论、表现论、决定论三方面均程度不同地受到了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每年每月。我们在精心编辑杂志的同时。都尽力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推荐《思想·理论·教育》杂志。聚在一起,我们会扪心自问:凭什么向大家推荐?想说我们很努力甚至很敬业,可在与时俱进奔小康的新时代,又有谁不是全力以赴?为了证明这一份推荐是负责任的,我们走访了部分读者,进行了数据统计,概括出推荐《思想·理论·教育》的8个理由。  相似文献   

10.
察势·知音·选优·求精──文章编辑的基本规律曾祥芹文章的编辑活动表现为“选题组稿──鉴审取舍──加工编排──读样推荐”的过程。编者在文章“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三大流程中,充当着作者和读者的中介人,担负着文章生产与消费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产...  相似文献   

11.
2003年12月10日至12日,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学历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暨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黄冈召开。本届年会研讨的主题是:湖北省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与实验。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学教师、教研员代表高等院校及出版部门从事历史教育研究的人士近三百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湖北省中学历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冯长运主持,会长匡裕丛教授代表第八届理事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宜昌市教研中心李明海、宜昌市夷陵中学田苹、宜昌市六中王英姿,分别从教研员、高中和初中层面,介绍了开展中学历史“情景·实践·创新教…  相似文献   

12.
沙·阿·阿莫纳什维利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一个善于洞察儿童心灵,探索儿童精神世界的教师。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卡连柯、赞科夫和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又长期坚持教育实验,坚持在小学上课,探索改革中小学教育的道路,从而形成了具有他本人鲜明个性的、新鲜的、富有实践活力的教育思想(包括儿童观)。 在儿童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如果说卢梭的儿童观是对“儿童的发现”,那未,阿莫纳  相似文献   

13.
今年4月20日至23日,香港教育传意与科技协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和岭南学院举办了以“创意·优质·教学”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及香港地区的代表170多人.会上宣读论文50余篇,笔者在会上宣读了学术论文《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会议期间参观了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五所高校.通过研讨、参观,既交流了经验,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08年8月22—23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和《文艺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三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杂志社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及提纲三十多篇。来自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美学、文艺学、文化批评、哲学、影视美学、少数民族创作与研究以及学术媒体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多维度视角就“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话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1985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在昆明举行了“一二·一”运动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东京、上海、江苏、黑龙江、浙江、陕西、四川、贵州、青海和云南等十个省市的一百余位代表。大会收到论文四十余篇。中共中央组织部顾问、原地下党云南省工委书记、“一二·一”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郑伯克同志到会作了“党如何领导‘一二·一’运动”的报告。当年直接领导“一二·一”运动的刘清、袁永熙、洪德铭同志也分别作了讲话。美国学者伊斯雷尔教授列席了会议,并交流了海外学者的研究情况和意见。这次讨论会的特点是当年直接参加“一二·一”运动的同志和专业工作者相结合,共同研讨运动中的问题。一、“一二·一”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是深刻的爱 国主义教育·······“····……“本刊编辑部谈谈民主问题”··”一”“·“二”·”…刘辉 《厉史位学》创刊三十五周年 纪台*,学术研讨会资粉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 的作用—在《历史教学》创刊三 十五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幕 式上的讲话”···················……吴廷谬任重道远乘胜前进 —在《历史教学》创刊三十五 周年庆祝会上的书面发言… …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坚在《历史教学》创刊三十五周年纪(3一2)(5一2)(1一2)(1一6) 念会开幕式上的祝词”…  相似文献   

17.
2002年7月8~10日,在昆明铁路局南站小学举办第六届国际儿童哲学培训研讨会。同时,由昆明铁路局南站小学自编的《中国儿童哲学》教材配套教学软件举行隆重的首发仪式,省教育厅副厅长徐彬、昆明铁路局副局长魏保江、美国蒙特克利尔州大学教授(美国儿童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夏普博士、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教授、哲学专家劳伦斯·斯普利特博士为首发式剪彩。参加首发式暨培训研讨会的还有省市区及云师大等教育科研单位、铁路局教育管理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的领导和来自省内外教育行政…  相似文献   

18.
<正>2005年11月20日~25日,"自由·个性·审美"幼儿园美术教育研讨会在福州召开,全国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到会指导、讲学,《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周殿宝主编也全程参加这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福建省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主办,福建省幼儿教师培训中心承办,此次研讨会旨  相似文献   

19.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立志·唯实·公心与立业·务实·公仆中南工业大学胡弼成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教育,特别是从业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应强调“践履”的教育。我们提出的“三转变”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或训练,将职业道德意识或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人,体现在相应的职业行为中,即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