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赏一首诗歌 ,就必须品味一首诗的语言文字 ,尤其要注意一字传神的地方 ,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必须要涉及的考点。因此掌握诗人炼字的基本规律 ,以及不同词性的词在诗中的不同作用 ,对我们鉴赏一首诗而言至关重要。我国古典诗歌在语言上经过千锤百炼 ,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 ,“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贾岛为琢磨“推敲”二字不觉冲撞时为京兆尹的韩愈 ;王安石为“绿”字煞费苦心 ,易稿十多次。虽然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诗中所追求的诗歌语言不同…  相似文献   

2.
吴芳 《语文天地》2012,(16):33-34
诗眼是诗歌中精炼而传神的词语以及关键性的句子。从用词上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特殊情况下,名词、副词、数量词及语气词也可以是诗眼。在教学中抓住诗眼,有助于深刻解读诗歌含义。一、抓住诗眼有助于分析诗歌意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王先生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即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抓住诗  相似文献   

3.
(一) 李西涯先生说:“风雨字最入诗”(《麓堂诗话》第32页)。这位明孝宗时的文渊阁大学士,被后人誉为“天才秀逸,诗歌典雅流丽”的行家、明眼人,实际上是从诗的词汇角度上着眼作出判断的。不过,他只是直观感觉而非自觉的判断,没有任何分析和阐释。笔者认为“烟”字最入唐诗。它的形象鲜明,意境含蓄,粘着力强,常与另一字连  相似文献   

4.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词鉴赏应该包括鉴赏和评论两个方面。要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概念。一、明确诗歌的“诗眼“”意象”“意境”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即为“诗眼”。如:“悠然见南山”的“  相似文献   

5.
棋有棋眼,诗有诗眼。棋有眼则活起来,诗有眼则更具有艺术表现力,使诗歌意象染上诗人的情感色彩。在书法作品中,我认为也存在“眼”,它包含两个方面:对单字结构则存在字之“眼”;对于整篇章法则存在书之“眼”。以下试作一些初步探讨。象“诗眼”是最能显示诗歌内涵真谛的最关键之字句的意义那样,“字眼”可以认为是一个字中最能反映书家艺术个性的最神彩的一笔,“书眼”则为一幅字中意境、神采最佳的部分。先就字眼而论。在书法创作过程中,书家都力图使每个字都能写出反映自己的笔画特  相似文献   

6.
诗文讲究有“眼”,其“眼”把诗的经络连贯起来。教学时,如能抓住“诗眼”,则能带活全篇。通观《夜宿山寺》,一个“高”字串连全诗,因此可紧扣其“高”进行教学。一、紧扣“高”字初步感知诗境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教学中,可分两步来初步感知诗人“山高楼高”的画面,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1.释题感境:先读题并介绍作者,接着设计导语:李白爱游览山水。一天傍晚,他来到一座高山  相似文献   

7.
诗歌有“诗眼”。古人常常根据意境的需要,选择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词做“诗眼”,这样的词对于意境的塑造及思想感情的表达至关重要。2000年高考题《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选项:“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这道题就是考诗眼“闲”,不过此为“无聊之闲”而非“闲适恬淡之闲”。“诗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诗眼”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动词是表现事物的动作和情态的,常作为“诗眼”。例如:  相似文献   

8.
所谓“诗眼”,指的是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词句。诗眼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便可理清诗歌的情感脉络,就能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相似文献   

9.
诗有“诗眼”,正如王国维所说,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极为平凡的“横”字,在诗歌中使用得当,也能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盎然的情趣。以“横”字写景,则景物更自然逼真。如赵嘏《长安晚秋》:“残星  相似文献   

10.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指古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诗眼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说的就是炼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即是诗句中生动传神之字,即为诗眼。(一)找准诗眼如何准确找出古诗中的诗眼?一般古诗的诗眼常常表现为两类。第一类,表现在写景状物诗中传神动词的运用上。写景状物诗中最生动传神之处通常表现在动词上。例如: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  相似文献   

11.
对于我国古代诗家词人在追求意境这一审美目标中注重“炼字”的问題,历来论述不少,且有很多高论。尽管如此,也还想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古人常把“吟安一字”当作诗词“工拙”的关鍵。《苕溪渔隐丛话》说得很有趣:“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个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是指点睛之笔,也就是在意境之“眼”上炼字。《诗人玉屑》说:“古人炼字,只于眼上炼”,《诗法家数》也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正是此谓也。  相似文献   

12.
古人作诗,注重炼字。所谓“诗眼”,往往就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王国维评张先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句:“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有了诗眼的明眸善睐,诗歌就会顾盼生辉;失去诗眼这一池秋水,诗歌便会干瘪枯萎。因而,对古典诗歌语言的鉴赏,炼字的理解与阐释就成为重头戏。2003年高考,王维诗《过香积寺》的整体鉴赏,就浓缩为对诗中一句诗眼的赏析。  相似文献   

13.
一、找“诗眼”,抓炼字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即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练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词)。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的“诗眼”。如柳宗元《江雪》诗中  相似文献   

14.
阅读和鉴赏古代诗歌,有很多方法,抓“诗眼”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诗眼是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关键之处。下面从找诗眼、悟诗眼、说诗眼三方面举例说明。一、找诗眼要找诗眼,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诗眼。古代诗评关于诗眼的说法很多,概括起来说是一首诗中或一首诗的某一句中最传神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二、悟诗眼体会诗眼的作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1.准确地表达诗意。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或使诗句形象生动,或增强诗句感染力,这些词,往往被称为“诗眼”。诗歌形象的鉴赏,意境的把握,思想内容的评价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开对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把握“诗眼”,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诗眼”的位置,没有一定之规,要视诗歌创作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6.
诗歌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首诗主旨所在句,或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诗眼犹如人眼,最为生动传情,因而成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如何鉴赏“诗眼”?笔者总结出以下六法。以“一字”或“一词”为眼,以“一句”或“一联”为眼,方法各有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诗眼”的考题,其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让考生从诗句中找出“诗眼”并赏析,有的则变换提问方式,如:“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诗眼”类的题目已成为高频考点。一、考点解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  相似文献   

19.
2003年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考查到了诗歌的“诗眼”。其实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应该说考生对此并不陌生。“诗眼的所在,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便是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画龙点睛,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诗,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使全诗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20.
略论杜甫的“戏”字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戏”字诗,从内容上看,含义深邃,丰富多采;从形式上看,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学意蕴上看,既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也重视诗歌的继承和创新。“戏”字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这是杜甫对我国诗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