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末民初是我国学校教育急速地从旧式学堂向西方近代学校教育转变时期,课堂教学经历了从传统私塾教学转变为班级授课,模仿西方建立教学体制的过程。这一时期我国的课堂教学具有这样的特点:符合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规范、移植西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新旧陈杂。这些特点的形成对于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着一定警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清末教育政策出台于近代文化变革时期,发挥了文化传递与传播功能,也培养了文化创造的主体,分析清末教育政策的文化功能有助于理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留学教育政策是特定时期内统治者对于留学教育的总体谋划和实施规范,体现其对留学教育目的、宗旨的认识。清末的留学教育是列强入侵、封建王朝趋于瓦解时的产物,具有救亡图存的性质,其政策特点为重点关注留日活动、以功名授予作为鼓励留学的手段、以中体西用作为留学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留学形式多样、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官费与自费相结合等。民初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文化激荡,留学教育政策的特点为留学选拔日益严格规范、留学教育政策缺乏延续性、政策实效不显著、地方政府对留学教育的影响力逐渐提升等。清末到民初的留学教育政策中蕴含着变革的性质,其本质是教育宗旨的改变,核心是留学管理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时期最富有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制度基础上,伴随着对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制度的解体,促成了许多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积极教育制度因素的大量出现.这次教育改革从教育立法、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推动着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满清统治者推行了一场广泛的新政,这次改革对内蒙古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内蒙古地区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是教育事业的改革。由于满清统治者在内蒙古地区一贯实行文化封锁政策,导致内蒙古地区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但在清末新政期间,开明的蒙古上层统治者开始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事业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内蒙古地区的教育近代化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清末新政的实行是促进内蒙古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西方法律教育体系在移植进中国的同时,外语教学也伴随其中。因清末取法的主要是日本学制,故法政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在语种选择上是以英语、日语为主流,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清末新式法律教育中,外语教学与西方法学课程相结合,加速了西方法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法律教育及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大学预科教育是国内外高等学校普遍设立的一个教学层次,专指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一种特定的教育阶段。中国古代虽然已有预科教育的萌芽,但是直到清末才把预科教育列入学制。近代预科教育从独立设置到附设于大学直到走出历史舞台,也不过是20年的时间。探讨、反思清末民初大学预科教育的特点、意义,对当今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政策的制定围绕特定的教育宗旨,教育宗旨的提出反映特定的社会环境。清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领土不断遭蚕食,西方社会思潮伴随列强的坚船利炮一并冲击着传统的东方社会。面对内忧外困的社会危局,教育革新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在清政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及相关政策指导,奉天近代教育迅速发展。但各种文献中关于奉天教育变革的具体过程记述较略。本文通过介绍奉天海城地区近代教育变革的具体过程,分析政府教育政策对地方教育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之际,西方的卫生教育思想传入中国,在进步知识分子的倡导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卫生教育政策的制定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广大民众和医学界等相关组织提出的合理性意见,对政策的制定起了关键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中央和地方纷纷建立了学校卫生教育行政机构,成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指导机关。对于医疗卫生条件低下和疾病频发的近代中国,该政策的制定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民众预防疾病的水平。当时制定的学校卫生教育政策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晚清幼儿师资职业化经历了立足于本土、不断积累、逐步获得突破的演进历程。本文梳理了晚清幼儿师资的来源,整理了清政府主动采取本土改造、"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培养幼儿师资的政策,描述了晚清有识之士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兴女学"培育幼儿师资的立场转变,并介绍了晚清幼儿师资职业化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清末实业政策和新教育的产生为背景,铁路教育和铁路学堂开始兴起。铁路教育以派员留学、普通学堂开设铁路课程或附设铁路班、兴办专门的铁路学堂等形式进行。至清倾覆,包括铁路技术、铁路管理和铁路外交等学科的铁路教育体系粗略形成,最初的一批铁路人才得以培养,铁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但由于学堂隶属关系变化频仍、经费困绌、师资短缺等原因,使清末铁路教育的发展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4.
晚清是中国女子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当时来华外国人见证了这一过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的生活空间基本囿于家庭,学校教育与女性无缘,她们主要在家学习相夫教子所需的道德与生活技能。随着西方妇女解放思潮的传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她们开始以各种形式接受新式教育,学习内容突破了“家庭”的范畴,尝试走向社会。这些通过“异域之眼”留下的记录为我们审视晚清时期中国的女子教育提供了新种视角。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借助国家强力进入中国。与列强的不断冲突使清政府越来越感觉到新式人才的缺乏,发展新式教育逐步成为社会精英和国家的共识。戊戌变法和新政时期,国家的教育政策发生重要转变,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国民教育。教育政策的转变客观上使国家成为国民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办学主体。作为办学主体的国家使用了抽收捐税等各种手段筹措教育经费,这些手段激起了民众的反抗。这可以看作是国家推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总的说来,晚清的教育转型还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文山地区清代儒学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府学、书院、义学的创设,并形成了一个涵盖初级教育和中级教育的教育体系;通过政府经办和个人的捐助,解决了办学经费,维持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培养了一批本地士人群体,以此为载体,传播了内地较为先进的文化。促使文山清代儒学教育得到发展的原因,大致有:一是清政府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大环境;二是地方官员的重视和积极举办。他们一方面从观念上大力宣传和倡导,同时积极解决办学的经费来源;三是移民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  相似文献   

17.
清末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甲午战败,“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下,借鉴与移植日本学制,注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重点发展师范教育的一场改革。虽然说难免有封建性和抄袭的痕迹,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确实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母教在清代盛极一时,陈书等人即是其中代表,从她们的事例以及时人对此的评价中,可以发现清代母教所具备的一些文化因素。母亲将知识与家族文化传授给后代,并因此获得社会认同。清代女性在家庭与社会文化传承中担负了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9.
晚清的留学教育在政府方面呈现应急留学、中体西用、精英主导等问题,在留学群体方面则体现为目标功利、知识结构中轻西重、留学资格权势把持等倾向。与此相应,晚清留学教育陷入诸多难以解脱的困境:因现代留学事业与传统专制政府之间根本对立,大批留学生反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政府必要的鼓励、奖励留学政策在先天不足的急迫改革环境中,在一定意义上反使诸多留学生离现代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0.
简论清代前期的外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代前期的对外贸易政策一直被称为是闭关政策, 而外商政策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一部分却体现了清朝对外商的友好与开放。从清代管理外商的机构、优待政策、具体管理等方面看, 说明清代已形成自己系统的外商管理政策。这种政策与一口通商形成互补, 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前期对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