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月1日,浙江日报第二版发表的《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培养两用人才取得可喜成绩》,全文722个字,作者竟有10个人署名。一篇新闻,多人署名,是屡见不鲜的。人们难免会问:谁是真正的作者?“文责自负”该落实在谁头上?  相似文献   

2.
“署名”论     
有些新闻和通讯,往往署了三五个作者的名字;有的甚至一张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实在令人费解。仔细一想,消息和通讯署名三五个还有点说头;但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就有点说不过去,难道是一人持相机,一人按快门,一人负责洗胶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未免有点“滑稽”。人多以示重视?不对。文责应该自负,如果稿子真的出了问题,作者三五个,拿谁是问?如何“自负”?倘若稿子获奖呢?作者三五个,谁来领受?谁是该文荣誉的无愧者?人多说明写作艰巨?也不对。写作的显著特点是“单干”。它的艰苦在于个人“伤脑筋”,并不表…  相似文献   

3.
一点说明     
中国记者编辑部: 贵刊《说长道短》专栏1988年第10期刊登了署名“即言”的短文《一个疑点》。我是新闻照片《我要上学》的作者,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短文的作者提出了一个疑点:“照片上四个孩子挂的牌子全出于一人的手笔,谁写的?谁组织的?如果是某一学生家长出面组织,也未可厚非,但不加以说明,就难免令人怀疑到拍摄者自己所为”。如果“即言”作者仅仅是怀疑也无可厚非,但是令人诧异的是作者的口径和  相似文献   

4.
翻开某省委机关报,读“本报讯”后面那一长串署名,心里很不舒服。一篇百字简讯,也是两三个署名,甚至4个或5个的也有。如2004年9月30日该报A1版《我省第四届花博会开幕》,一篇200字的新闻,就有4个署名;9月3日A1版一篇消息有两个记者,3个通讯员,共有5个作者,600字的新闻,作者署名加上身份就占了18个字,通讯员姓名是删姓取名。最近,我对该报10月19日C1版上发表的11篇“本报讯”的署名作了统计分析,署名1人的3条,占27.3%;署名2人的3条,占27.3%;署名3人以上的5条,占45.4%。一幅新闻照片署名3人,由1名记者和2名通讯员“抬着摄影”的?上述分析,可…  相似文献   

5.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不该在稿件上署名的也署了名:陪同采访者署名、审稿者署名、参与稿件的研究者署名、领导者挂名、修改或略加修改别人稿件者署名……这就不正常了。稿件署名,本是严肃的事情。署名,意味着作者付出了劳动,也意味着作者对稿子负  相似文献   

6.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奥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  相似文献   

7.
新闻作者署名中的种种不规范现象时有所见。一则短讯,署名好几个;有些署名,三四个人每人取一个字组成;还有些署名虽不是挂张带李,但不是真姓真名。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不少同志对新闻作者的署名在新闻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不完全了解,甚至有些同志只知道出名、得利。因此,对这个问题有统一认识的必要。新闻作者的署名,也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未经报道的新闻和没有作者的报道,都是不可思议的。例如:“新华社×  相似文献   

8.
编辑要处理好科技期刊论文的署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期刊是由许多作者的论文组成的 ,一期刊物作者少则几十人 ,多则上百人 ,因此作者的署名问题不容忽视 ,应当引起编辑的高度重视。  1 署名问题是著作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九条规定 :“著作权人包括 :(一 )作者 ;(二 )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著作权属于作者 ,作者一旦在作品上署了名 ,就享有了著作权 ,就承担了对作品负责 ,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义务。署名代表作品是由谁创作的法律事实 ,这种法律事实是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署名权受法律的保护 ,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  相似文献   

9.
报纸有个尽人皆知的传统,那就是评论文章不署名.被称为报纸的灵魂--评论,其作者都是什么人呢?读者往往称赞某篇评论写得好,但却不知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因此习惯上都称这些作者是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10.
严肃对待作者署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署名是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读者阅读论文时的一个信息点。署名有3层含义:①标示作者要文责自负。通过署名可以确认论文是由那个(或那些)人作出来的,从而暗示着作者要对自己论文的内容负责,包括负法律上的、政治上的、科学上的和道义上的责任。所以署名的作者应是论文的法定责任者。②标示作者拥有版权。作者在自己的论文上署名是《著作权法》赋予作者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犯;署名还是作者劳动成果的回报,通过署名记录下作者在某领域的贡献,同时表明作者本人及劳动成果得到社会承认。所以署名的作者应是论文的法定主权人。  相似文献   

11.
2012年群言出版社推出的《李公朴文集》,收有一篇《南迁后的大公报预备替谁说话呢?》.这篇文章原载《读书生活》1936年第5期,署名“记者”.综合相关资料可知,该文实际上并非出自李氏之手,此“记者”也就是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即著名进步文化人柳湜.  相似文献   

12.
署名要严格     
写文章署名的问题,作为文坛上的一件事情,也颇有些讲究,它有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风方面的问题。旧社会的情况不谈。新中国成立后,写文章署名,都由作者自便,真名也行,笔名亦可,作者们都郑重其事,风气是好的。谁知到了“文化大革命”,文章署名上也来了一场靠大革命”。“四人帮”反对报刊文章由个人署名。他们有个奇特的逻辑:“工人造机器不署名,农民打粮食不署名,你们知识分子写文章还署个什么名?”连稿费也取消了。但见各  相似文献   

13.
该奖谁     
大年初二,我得知本人的一篇拙稿在中央某大报“好稿”评审过程中“中奖”了。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得到这样的消息不能说不喜。 然而,当我向告知此消息的友人进一步说明,第一不知哪篇拙作中奖,中几等奖,既没有得到通知,又没有收到奖金或证书时,友人告知“这是内部评奖,只奖编辑,不奖作者”,于是我不由得喜而转“悲”了。 其实,我得到这样的“获奖”喜讯,既不是第一次,也非第一家报纸了。 我想说的是某些新闻单位,应该界定“评奖”的概念:评什么?评谁?奖励谁?鼓舞谁? 如果评的是好稿,而且名单上的署名又是作者,那么荣誉和奖励当然应该首先是作者。如果要奖励、鼓舞编辑,  相似文献   

14.
随着竞技体育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体育领域的科研工作日渐繁荣.体育科研工作很难由个体独立完成,往往以多方协同合作的课题形式实现.一个课题组经常是由许多人员组成,因此,体育科技期刊的研究论文中,出现了多作者署名问题.具体怎么署名、署几个名法律上并没有依据,当前对作者如何署名作出规定的也只有国家标准GB7713-8(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其中规定,在学术论文正文前署名的个人作者,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定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对于集体署名的情况,大部分杂志要求集体署名时第一作者应是论文课题设计者、执笔者、作出主要贡献者,署名次序应按照贡献大小排列.对于当前出现的多作者署名形式有必要做进一步探讨,以供体育科技期刊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闻某报总编辑同意摄影记者在刊发新闻照片时署上两个作者的名字。记得以前曾有人撰文批评过:照片怎么能两个人拍摄?!究竟是谁按的快门? 其实,看看文字稿件的署名,更有无数的奧妙藏在背后。几人共同采访,分头执笔,合为一篇,自当合署其名。领导与部下,或记者与通讯员共同采访,有出点子有执笔的,或者有起草有修改的,再或者出了报道线索或报道题目的,总之,共同参与了报道或在其中做了一部分工作,合署名字无可非议。然而,有三种情况不能说正常。  相似文献   

16.
《编辑学报》2011,(2):122
文章的作者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它是文责自负和拥有著作权的标志;但是编辑部发现,近年来有不少作者在发回的校样上添加了新的作者署名,有的一添还在2人以上。本刊不赞成这种现象。为杜绝署名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7.
如此署名     
某省报2004年12月27日B4版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的情趣怎能一“网”打尽》,内容是丈夫以第一人称诉说下岗的妻子玩电脑入迷,不做饭不理家,不按正常时间起居,不分白天黑夜玩电脑,使作者苦恼不堪。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但文章作者竟然署了两个人的名字。这就奇怪了,难道一个妻子有两个丈夫?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报刊上的作者署名可谓花样多多,有的一个名字七八个字,有的用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名字,据说是新潮风雅。现在不规范到第一人称写妻子的文章署两个名,而且是纪实作品,这太出格了。建议主管部门对署名做适当规范,使之符合起码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正文章作者的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它是文责自负和拥有著作权的标志;然而,我们发现一些《编辑学报》作者在发回的校样上随意添加新的作者署名,有的还一加两三个。我们不支持这种做法。为了杜绝署名的不正之风,再次郑重敬告作者:务必不要在校样上再添加新的作者署名!本刊以往只是"郑重敬告",从2014年第5期开始则严格践行:无论何人执意添加,一概不予承认。  相似文献   

19.
时下,你阅读新闻报刊注意文尾署名,就会发现许多稿件的作者有三五个之多。通常,在报上适当的刊登记者与下面通讯专干下乡合写的新闻报道,这也不足为奇。可是,有某些报纸长期如此,就未必使读者相信了。这究竟是否每次都是合作的?或者说,通讯专干根本就没有写,可否说是让记者署名顶完成任务呢?或  相似文献   

20.
读了《新闻知识》今年第四期龚志聪同志关于新闻作者署名的文章后,自觉受益非浅。但对作者一定要署真名实姓这一点不敢苟同。首先我以为新闻作者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具有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一条新闻具备了‘新近发生’、‘事实’、‘报道’这三点就可以了,至于是谁报道的无关紧要。作为作者,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读者要看的是你的文章,而不是看你有什么职务,代表了谁。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看报总要看谁写的,有什么背景,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够了。一个农民或一个县长写了一篇新闻稿,在本单位也许是新闻(其实不应该成为新闻,相信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