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余华是最擅长运用暴力叙述的当代作家之一,不警是被评论家们称为的转型之前还是之后,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很明显地找出对死亡和暴力偏爱的痕迹。本文在这部被欲望包围着的充满荒诞味道的《兄弟》中去寻找暴力叙述,发现他对死亡和暴力叙述的不自觉地书写。因为《兄弟》中的暴力和死亡,巴经不再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也不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死亡和暴力依然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说,余华对死亡和暴力的叙述是一种不自觉的迷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之路,代表人物余华在小说创作中通过独特的暴力叙事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凸显,并对这种现实暴力进行多层次叙事表达。文章从约翰·加尔顿的三个暴力层次理论阐释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深度,从余华前后期作品暴力叙事的嬗变挖掘其暴力叙事的温度,从而揭示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本质与内核。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以其极具先锋性而著称.在他的创作中,暴力、死亡、生存构成了余华先锋性倾向的关键词.通过对余华创作中的暴力叙述和死亡叙述以及对人的生存困境深层次的追索,去追寻余华创作中的先锋性,可以从中得到让我们思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小说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一种思想的大气。他的小说,密集而刺目地铺陈着鲜血和暴力,浓烈而恣肆地暴露和渲染着苦难。对暴力和苦难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暴力倾向和苦难意识构成余华创作的主要特点。这种书写是作者内心对人文关怀的真正向往,是作者对人生苦难痛切关注时,以其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童年经历、牙医经历和"文革"记忆,使余华内心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暴力情结。对于暴力的沉迷,使余华在告别先锋时代的暴力叙述后,又在长篇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物外的冷漠态度、冷静细腻的细节描写、多方位的叙述角度,开始了暴力言说,为读者呈上了一场暴力和杀戮的场景。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中国文坛八十年代先锋派作家群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在他转型期前的作品中,他对暴力的叙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本文尝试着重从暴力与仪式、暴力与历史、暴力与刑罚、暴力与死亡、暴力与权力机制间关系五个方面对余华转型期前作品中的暴力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余华在其小说中展示暴力和死亡是其作为先锋派作家的创作取向,《现实一种》更是将这一创作取向推向极致,因为余华把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瞄准了一家人,当死亡像漏斗一样源源不断的展示在读者面前时,家的情感早已消失殆尽,于是,这个故事便走向了零感情叙述。本文将从“死亡”的次次叙述中展现家情感的零度推进。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以冷峻的叙述姿态,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残酷,作品充满了血腥、恐怖和死亡的气息,具有明显的暴力倾向。这种暴力倾向显然来源于作家的“文革”记忆,在“文革”时期度过童年岁月的余华,对发生在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灾难有着深刻的童年记忆。他以反叛传统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品质,迷恋于文学形式方面的探索,以民间立场的、个人化的叙述,展现充满精神梦魇的“文革”记忆,揭示历史的癫狂和荒诞,呈现出独特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9.
余华八十年代的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满鲜血、暴力与死亡的世界。尽管暴力叙事也曾盛行于同期的中国文坛,但如果从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取材、细节的"暴力"以及"暴力叙事"所蕴含的人性张扬来观照,我们将会真切地感到余华的描写暴力并非是为暴力而暴力,而是想通过暴力让人们清醒地审视自我审视世界,用颠覆和解构亲情的手段来从反面传达出特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1.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冷酷的叙述着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阴暗怪诞,充满血腥与死亡意味的世界。死亡和暴力是他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也表现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余华在小说《现实一种》中以独特的冷漠叙述对人性进行冷静的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独特的场景里面,作者以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冷酷的世界。人所受到的暴力是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暴力。每个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暴力的实施具有双重性质,即非理性和计划性。暴力最终引导人们走向死亡,生命的终结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无边黑暗。  相似文献   

12.
余华以往的小说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对死亡的叙述。而其新作《兄弟》在叙述苦难、不幸的同时,更多地渗透了情感成分。作者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来真正关切人生的艰难,不遗余力地表达爱这种  相似文献   

13.
从余华与鲁迅的年少记忆中,可窥视出两者对于身体暴力与精神暴力的关注,表现在他们的创作中,即出现“疯子”的暴力形象。但二者关注点却呈现出差异性:鲁迅将目光更多的投注到精神那里,呈现英雄化的倾向;而余华则将目光移向身体,余华笔下的“疯子”不再带有英雄色彩,而表现出反英雄化倾向,这也是时代使然。  相似文献   

14.
余华小说充满了死亡、暴力与血腥,这是他解读这个世界的语码。传统的余华解读中偏重定论为余华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才有了小说中的这种意象。本文则站在他特定的时代高度、固有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之上,认为余华通过对死亡、暴力与血腥的解读反映了一种形而上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呼唤与渴望,在冷静面对死亡、暴力与血腥之后,他开始变得乐观,对人性的认识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一种生存的坚韧与人性的成熟跃然纸上,也是余华“绝望之后的反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从余华书写暴力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等作品中,论述人性残暴的一面、施暴的原始动因,以及余华早期对于暴力述事的近乎迷恋的偏爱。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暴力书写与南方气质的曲折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域文化角度解释余华先锋时期的暴力书写,认为:余华深受浙江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细腻敏感的南方气质,这种气质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挤压形成了余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现实在其内心成为非理性、混乱的现实,经过卡夫卡、川端康成等作家的文学启蒙,形成了其暴力书写。  相似文献   

17.
余华对于暴力的描写可以说已经到了一种偏执的迷恋地步。在他与张清华对谈中,余华说出了另一个促使他偏执于暴力书写的内在驱动力——"骨子里的喜欢"。他说:"从理性来讲,我不认同写暴力,但在写作时我又非常振奋,《兄弟》下部也是这种情况,可能这是一种矛盾,知道它不好,但骨子里又喜欢。"  相似文献   

18.
余华毫无疑问是中国先锋小说家的代表人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他固执地站在世界的对立面,凭借其敏锐的思维、感受能力,执着地书写着血淋淋的暴力,将一切的残暴与血腥撕碎给人看。这种毫无顾忌的暴力渲染作为一个异端成为彼时文学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开创作用不可否认。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余华依然是文化圈讨论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9.
余华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伊始,就走了一条与当代作家完全不同的叙述路线。风格转变之后,依然不同流俗,沉迷于暴力、鲜血、死亡等冷色调的意象。他笔下的死亡叙述蒙上了一层宿命和暴力的面纱,残酷又在劫难逃。同时他不专注于人性美的挖掘而执迷于对人性恶的暴露和揭示,是当代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家。本文将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探讨余华笔下的死亡叙述,并借助于余华独特的死亡描写来探讨他创作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暴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十七年"小说中,对暴力的叙述存在着一种叙述的裂缝,在施暴的主体、场所和意义方面都会产生一种叙述的模糊性。在暴力之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革命的叙述者在叙述革命历史中来自革命和反革命两方面的暴力行为时,采取了不同的叙述策略,从而影响并修辞着小说中的正反两种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