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任何一篇说明都在向人们播撤着知识的种子,写好说明很重要。写好说明应抓住事物的特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恰当地选用说明方法;适当借助其他手段;应注意语言的简洁、严密、准确。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阅读教学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存在一些不良倾向,诸如肢解课文、教师中心等问题;随着新课程的理念深入人心,整体感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已深入课堂。但是,这种整体感知的方式是否适宜于所有文体呢?我以为不尽然。比如说明文阅读教学,由于对它的不恰当定位,过去教学抓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现在,则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联想、发现,或者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科技宣传课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一潭,学生是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一切都由于说明文在表达上重在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在教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又较抽象、枯燥。而新编教材第四册开篇就连续安排了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怎样抓好说明文课堂教学,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介绍说明文中的说明及议论文中的说明种类及二者的辨析,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旨在介绍说明中的说明及议论中的说明种类及二的辨析,为中学语教学提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2006,(6):26-27
陈金强:通常,说明教学多围绕着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做章,除了层次的梳理,便是内容的概括。因此,趣味不足的体,再加上老师乏味的演绎,就使得学生对说明的兴趣越来越差。该课则独辟蹊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春方 《学语文》2009,(5):14-15
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往往以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明确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悦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等方面安排教学步骤,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安排,固然有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学生掌握说明义相关知识等优点,但若长此以往.一成不变.有意无意地减弱了文化的参与,将说明文教学变成应试的附庸,  相似文献   

8.
学生从在校学习到走上社会工作,都要大量接触各种说明类章,说明的教学要讲究方法,“分类说明”从四个方面阐说培养提高学生写说明能力的教学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9.
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老师们很容易将此类课文上成科学课或说明方法讲座课,他们误以为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因此。很多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大量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冬眠》,搜集大量动物冬眠的知识让学生阅读;讲《太阳》,从黑子讲到日食,从后羿射目讲到夸父逐日;  相似文献   

10.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而说明文却还没有定论。杨慎德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一期发表题为《谈说明文的要素》的文章.将说明文的要素“概括为两个:知识;解说。”这篇文章的发表令人耳目一新,但这个概括是否确当,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一、课本中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最好的范文。通过讲授课文。指导学生写作。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步骤。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写作。例如:学生写说明文困难大,而初中语文第三册是以说明文为重点内容的。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学习课文前的“说明”和附录“谈谈说明文”两篇知识短文.使学生明确说明文需要掌握的四点知识,即:一是抓住要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三足注意说明顺序:四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说明顺序上能运用由远到近、先总后分的写法,说明方法多数能运用举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当我讲完第三册三单元“关于凄报常识”后,让学生人人制作手抄报,要求第一版是新闻版,第二版是副刊。制好后张贴在校园。这样把课文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熔读与写于一炉.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给学生以“练”的广阔天地,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教屉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说明文相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诗歌等形象性强、理趣性重的文体来说,文辞相对少一些形象色彩,而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偏重于分析讲解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讲解知识为主,容易陷入科学主义的误区,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感教学。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觉得说明文不好教,学生也常常反映说明文不好学。究其原因主要是把握不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对说明文说明的内容不甚了了,对说明文的一般结构规律也缺乏必要的认识。针对以上情况,多年来,我在进行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作了一些探索,并认为教好说明文的关踺是抓住说明要素以把握说明文的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14.
说明能力是每个人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工作和生活中普遍适用的基本能力。以具体事物为对象的说明,写作内容稳定(不会发生后即消逝)、直观,可以带领学生反复观察,揣摩,进而研究、整理成,适合绝大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及智力发展水平,教师容易控制,学生容易操作。中学作训练从说明入手,对于打破写作的神秘感,改变学生作难的看法,科学地进行作教学十分有益。本还就此进行了实例分析,并对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高德军 《现代语文》2006,(8):102-102
在各类文体中,说明文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只要抓住事物或事理的关键,安排好顺序,讲究说明方法,语言简洁准确就行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写说明文时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捕鼠器     
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说明文是初中学生必学的文体之一,也是八年级上册教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文体的特点,许多学生都觉得说明文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也觉得难教。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仅就内容做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者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例如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  相似文献   

17.
陈治勇 《语文知识》2014,(11):51-53
语文教学包含实用、审美、教育等多重功能,并且这些功能合为一体,并非割裂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将其有机结合,具体到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也应如此。可当下的说明文教学普遍侧重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与应试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落实,而忽略说明文在审美、智力发展等方面所能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受说明文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更是应试的杠杆使然。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已然是大多数师生教与学的“准则”。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中学写作教学对说明义的练习也不够重视.以致不少写作能手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  相似文献   

19.
当前,初中说明文教学的着力点都是放在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这些问题上,忽略了读写的教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初中说明文教学的高效性呢?我很想在这方面做个探究:于是,在教《奇妙的克隆》一课时,我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0.
说明文教什么?怎么教?是一线教师困惑之一。 抓住课文介绍要点,了解说明事物方法,并能做到迁移运用、读 写结合,让学生将学到的说明事物的方法运用到语言实践中 去,使之学得透彻、学有所获。让说明文的教学策略更具可操 作性,让说明文的课堂更具趣味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