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任辉  刘珊 《今传媒》2016,(9):100-101
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提上了议事日程。电视纪录片作为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该论文在梳理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探索我国电视纪录片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华语电视对外传播中,传播体制是关系传播能否致效的关键所在.而无论是国有还是商营体制在现实传播生态中都会产生较多的符号噪音.本文借鉴国际上经过实践验证、较为成熟、适合跨文化传播特点的公共服务电视体制和国家或电视台合作体制,从传播主体、运营机制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华语电视对外传播的体制创新路径:即要拓展国内具有公共或民间性质的团体和由国家或电视台出资与外国、境外媒体组成专业的跨文化电视频道,综合运用国内电视机构的税收转移支付以及建立社会团体、公众的公共资助基金、国家基金、跨国基金等资源补偿方式,为中国华语电视国际传播注入了制度活力.  相似文献   

3.
CCTV电视国际传播及其对世界传播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电视对外传播已有40年历史,但真正进入国际电视竞争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CCTV是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绝对主力军.本文主要以CCTV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历史发展阶段,分析了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特点及对世界电视传播格局的影响,并探讨了我国电视国际传播的优势、劣势及未来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胡红 《大观周刊》2012,(49):30-3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要大力加强对外国际传播和交流工作,提高对外国际传播能力,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把纪录片推向国际市场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地方电视媒体名气不响、实力不足、人才不多,能够对外宣传报道的新闻源也不丰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媒体人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中国出发,思考不仅仅属于中国的话题。在世界舆论讲坛上,敢于发出中国的声音,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①而"纪录片被公认为电子时代高文化品格的代表,它的真实性和深刻性,及对多种文化形态的兼容性都是其他电视产品所难以比拟的。"②的确,无论中外,在电视的所有节目形态中,对纪录片的文化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基于此,纪录片自然而然地承载了对外传播的任务,承载了提升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任务,从而达到一个国家所需的国际传播的目标。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传播的大背景下,电视对外传播在整个对外传播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国以整频道形式开展对外传播的历史不长,但在20年间,电视对外传播取得了突破式进展,尤其在理念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集中体现在指导理念、制作理念和落地理念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对外传播概念由我国提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一直以来,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从属关系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义。对外传播的对象是电视、广播、报纸或网站等媒介的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接纳程度又决定了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二者又十分相似。基于此,笔者关于对外传播做以下思考。一、对外传播的目的对外传播概念由"对外宣传"转变而来。相对于国际传播学,对外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对外电视传播的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宣传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分阶段阐述了我国对外电视传播发展演变过程,以说明现阶段我国对外电视传播事业正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纪录片具有跨文化、跨种族交流的功能和使命。全球抗疫背景下,我国有效遏制疫情的同时也制作了一批扣人心弦的抗疫主题纪录片,全面、立体刻画了国家在"抗疫"过程中的诸多形象。本文试图以这类纪录片对媒介仪式的构建为切入点,分析其对家国共同体的建构与对身份认同的强化,以及在国际传播语境下的叙事特点,在此基础上剖析这类纪录片对内、对外多维度塑造国家形象的创新尝试,探索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冷凇 《声屏世界》2011,(2):45-47
纪录片能够营造其他类型电视产品无法比拟的"真实感"体验。某种程度上,纪录片在对外交流上的语态与语境相对客观,这种易于接受的"软性宣传"优势明显超过新闻、娱乐、电视剧等其他领域的电视节目。纪录片对外传播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以国际受众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一带一路"战略下电视传媒对外传播力构建路径为研究对象,以陕西广播电视台策划实施的大型人文历史穿越全媒体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为研究案例,从历史文化层面入手,对《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一带一路"传播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价值理念的文化认同是"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基础。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要创新传播方式,以"电视+"为契机,主动实施"融战略",努力贴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共同关切,转变传播观念和传播语态,逐渐建立"你说—他听—他信"的新型传播模式,不断提升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公信力,讲好丝路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2.
世界对外电视传播资源配置 ,宏观表现为 :为配合本国政治、经济和外交工作的媒体对外传播的需要 ,不断调整对外广播电视机构和管理体系 ;扩大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 ,或者与其他电视媒体合纵联横 ,增强实力 ;跨地域信息的供应和地区性制作的优化组合。通过频道或项目交换 ,借助对象国的传播资源 ,达到“借船出海”、节省资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语电视根据自身频道和受众定位以及当地的市场特点,在节目引进、编排、构成等方面有着相应的模式。美国华语电视与我国对外电视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我国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对于扩大传播范围和增强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模式对于我国电视对外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或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美国华语电视的内容模式、美国华语电视内容模式的成因以及美国华语电视内容模式对于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政府对外传播的两种表现形态就是政府(外交)行为和解释政府(外交)行为.即政府对外传播,既是一种政府行为,又是一种传播行为.政府对外传播形成的舆论是多元的,但影响政府对外传播效果的不外乎有两种正向国际舆论和负向国际舆论.前者推动国家利益的实现,后者阻碍国家利益的实现.消解、稀释、扭转国际负向舆论,也是政府对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拉美国家联合成立的南方电视(TeleSUR),以拉美的视角、民众的立场而旗帜鲜明.文章以拉关内外交织的传播场域为语境,呈现拉美通过南方电视寻求传播一体化的努力,在国际传播领域开创了横向的南南传播模式.文章最后阐发了在世界体系下该模式对中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电视媒体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中央电视台的三个多语频道是我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的主要窗口。正视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搭建一个健康、良好的对外传播环境,使之早日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媒介的主导力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罗兵  李萃 《新闻通讯》2010,(8):22-23
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媒是对外传播的主要阵地。目前我国对外传播以英语媒体为主要载体,并发展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媒体,俄罗斯、中亚五国等俄语国家关涉到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民族团结、经贸发展,与我国战略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媒体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积极发展中国俄语国际传媒,加强与俄语国家和地区的沟通显得极其紧迫。  相似文献   

18.
电视的跨国传播,涉及国际格局、国家政策、文化形态、个人创作等各个层面,因此,对于中国电视如何走向世界这一问题的探讨,便不应局限于焦距与色彩本身。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与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知不协调有何具体体现?改变这一滞后局面又需建立怎样的具有政策持续性、人才培养耐性、个人文化坚守相统一的长效机制?在建立长效机制、培育中国电视国际竞争力的漫长历程中,世界范围内文明体系之间的较量又在以一种怎样的状态自顾推进,而中国又应以怎样的局面赶超这一时间差?本文以上述问题为逻辑线索,力图对中国电视走向世界的宏观格局做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然而,作为电视大国,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流通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个中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的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我国电视界,存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性)节目”三个名称。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专题(性)节目”?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记录社会、传播国家形象、交流文化等重要使命,它是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形式。从《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外的热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如何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