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自然是关注的"焦点"、改革的"重点"。从生命领域来审视课堂,它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个性发展、潜能开发。这样,课堂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人生,焕发生命的活力。上好数学课的前提是备好数学课,教师个人备好课的前提是做好有效的数学集体备课。  相似文献   

2.
蒋彦福 《成才之路》2014,(25):61-6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课堂正向我们的课堂生活走来。生命课堂是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和个性差异为前提,以师生有效互动为保证,努力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特长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形式。构建生命课堂过程中,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变"以知识为本"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差异,注重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尚真课堂"是以"目标真,内容实、过程活"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以学论教、以学评教"为教学理念的生活课堂。这种课堂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课堂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也就是说,思想品德课程应该是一门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命的学科。然而,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堂成了以智育为主的知识课堂,学生的德性养成、生命发展被严重忽视,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  相似文献   

5.
康永邦  孙泽 《四川教育》2015,(Z1):54-55
从关注学生知识获得、技能形成的智能课堂转变为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课堂,从关注教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悲情式人物转变为关注教师的生命成长……在对当下小学课堂的深入反思与多方叩问中,电子科大附小着力于成长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去放飞生命的绿洲。一、问题诊断:智能课堂,生命成长之困教育因人的生命而存在,因人的生命发展而发展,其本质是为了人的生命成长。然而,在传统的智能课堂中,过于关  相似文献   

6.
"生命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课堂"而言的."生命课堂"以其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特征,显著区别于传统"知识课堂"仅仅满足学生认知培养、以"知识为本"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一、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关注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指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促进完整的人的生成与生长的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以知识为中心,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则是一种"生命课堂",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生命课堂"内,学习应该是一种带有反思色彩的智慧活动,这种活动使学习者能够应用已有的经验来理解或评价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而影响他在课堂内的思维活动,形成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最具有价值的应该是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9.
董丽玲 《考试周刊》2013,(9):177-178
<正>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理应关注"人"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理应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这样的课堂实质上就是生命化课堂,生命化课堂正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命教育理念、教师关爱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在这一方面生命化课堂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时代,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作为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每一个评价环节中,要充分挖掘价值,把握目标,投入真情,促进互动,构建真实有效的评价框架,让有效的课堂评价激起美丽的浪花,从而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中以生命发展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中不断发展,使课堂具有生命的气息。生命化的地理课堂,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铸造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基点在于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进步,新课程理念就无法落到实处。语新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生命交融的美的情境。当教育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世纪时,作为融32具性与人性为一体的语课堂,需要教师不仅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呼唤人关怀,唤醒学生的人需要和人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知识课堂"目中无"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现代教育观点则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重视"人"的发展,所以提出了"生命课堂",让课堂从"知识课堂"回归"生命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关注人。影片《死亡诗社》中富有激情的基汀老师鼓励学生突破陈旧的思想框架,进行独立自主思考的这种做法对铸就生命课堂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秦曙光 《中国教师》2013,(Z1):74-75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由此可见,"生命课堂"旨在课堂教学中尊重生命,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生命课堂"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生命课堂"教学的延续,是课内知识的外向能力拓展,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师在"生命课堂"教学之后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学生思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智能课堂所采取的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后果是"扼杀"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的今天,历史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打造"生命化的课堂"是激活历史课堂、焕发历史教学生命活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一、尊重学生,善待不合"师意"的学生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的情感,理  相似文献   

16.
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是当代教学实践的应然选择,生命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建构一种生命在场的课堂样态,使生命体验融入整个课堂之中。因此,生命课堂的实践转向应从"特殊认识活动观"转向整全生命教育观,从"认知领域"转向"生命领域",从"知识目标"转向"生命目标"。  相似文献   

17.
邵怀领 《中国教师》2008,(16):18-20
<正>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也是一切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现实"教育力"的主要场所,理想的课堂应当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主动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的填充和获取为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知识的仆从转变为知识的主宰,教师才会由"代言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为此,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本质与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和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早已开始改革。由"舞台剧"走向"生活课堂"、从"迷恋浮华"走向"追求高效"、从"关注教师"走向"关注儿童"。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就是让数学教学回归课堂的主体——儿童,关注儿童的生活,追求儿童的可持续发展。顺应儿童的需要,悉心呵护儿童的生命,彰显和发挥儿童的天赋潜能,关注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发展的每一方面。教学满足童心,方法注重童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课堂才是科学、高效的课堂,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19.
<正>以生为本,或者说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在教育界的具体体现。新课改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它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一、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把"适合的教育"献给孩子,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适合的课堂让学生享受本真的意味。"本真"意味着质朴,天然去雕饰;意味着纯粹,脚踏实地;意味着个性率真地表露。"本真课堂"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拭去浮华,拭去过分的精雕细刻。"本真课堂"让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前行的"纤夫"。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