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春贵 《广西教育》2014,(25):79-7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要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落实到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独特的体验,训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所思考和感悟,享受古诗词审美的乐趣。一、以画解诗,亦诗亦画以画解诗,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诗时,赏析诗中精妙语言对具体画面的生动描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品味赏析诗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读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完成对文本的体验,达到文本育人的价值。但大量课堂实例说明,现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师在对文本解读的时候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误区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解读文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而不是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内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一、践行新课标,发挥主导作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要开展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活动,要把解读文本活动当成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充分的显示教师的主导地位。初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处在初步形成时期,所以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背景下,文本解读具备了个性化解读的特点,但出现了政治化、功利化的趋势。其实,文本解读其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展开多元化文本解读教学引导,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学生个性化需求,展开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多元化解读、引领学生个性解读、纠正学生解读错误的教学引导,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教学理念下放飞自己的思想,提升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  相似文献   

6.
语文《新课标》的教学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多元解读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就如何合理驾驭多元解读,拓展语文文本空间,探讨了一些基本思路,并通过总结归纳多元解读的误区,分析出现误区的原因并提出走出这些误区的策略,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多年以来,在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咀嚼喂养"式教学并不利于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解读语文文本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教师能够从文本中解读出什么样的内容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层次和教学组织方式。故在初中语文教学备课过程中,有意识规避文本解读问题,优化文本解读,选择适合学生思维实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文本解读方向,寻找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之间的有效连接点,从而让初中生能够充分的感知文本内容,获得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体验。  相似文献   

9.
尹春霞 《广西教育》2011,(22):49-4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个性化解读”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导致面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任意体验、随意探究甚至是对文本的误读等现象时,显得十分的迷茫。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0.
范裕良 《广西教育》2014,(29):49-4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体的见解和创新,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可就教材文本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下,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八册《天鹅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使学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激发学习兴趣。一、明确教学结构,为个性化解读作铺垫《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所在的教材  相似文献   

11.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2.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是开放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阅读教学要以保证阅读实践为前提,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让学生自主实践、资助探究、自我体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了个性化,才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个性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诗歌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是语文教师课堂上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建构人格。然而多年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都是条分缕析,为学生分析透彻,使其更容易拨云见雾。殊不知,这种"嚼碎了喂进去"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那种解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纪连月 《中学文科》2009,(7):132-13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日渐受人重视,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着多元化解读的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开展多元解读,让学生的个性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基于此,从紧贴文本,开展个性化、多元化体验,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品读关键词句,感悟作者的匠心独运;从多个层面来透析主旨,激活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方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元解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本个性化解读是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探究性和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是自主的、体验的、批判的阅读实践。个性化解读是一种立体的阅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阅读,是文本解读的灵魂,也是文本价值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刘飞 《四川教育》2013,(7):55-56
在传统的教学中,作为教材的文本具有确定性的解读取向:教科书的提示预示着编者的价值判断;教参的教材分析就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教学就是教教材……这样。文本丰富的意义被单一的解读所代替。师生的个性化解读被标准的分析所扼杀。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多元的文本解读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而渐渐成为“新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如语文新课标所强调,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处理。要尊重学生、尊重文本、尊重自我;要基于文本的内在超越:要由踏实的执行走向自主创生。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过程。面对同一文本,每一个阅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的意义建构,所以,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提倡学生多元解读文本,这样的阅读理念有利于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