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梗概,分析窦娥形象。2.理解窦娥悲惨命运不可改变,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梗概,分析窦娥形象。教学难点:认识窦娥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梦回元朝,走进大都戏院,聆听中国十大悲剧之首、元杂剧——-《窦娥冤》。剧作家关汉卿,戏剧的女主角叫窦娥。窦娥,小字端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许多《窦娥冤》的研究者都持高利贷剥削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的观点。但若对《窦娥冤》的内容情节、矛盾冲突、主人公命运的发展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探讨,就会得出如下结论:高利贷剥削对剧情的发展起着贯穿和推进作用,但与窦娥悲剧的形成并没有关系;造成窦娥悲剧的真正原因是元代黑暗残暴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3.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品 ,它通过窦娥这个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关于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 ,概括地说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是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和冤案 ,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二是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热情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们的斗争精神 ;三是将前面的说法合二为一。其实 ,关于窦娥的悲剧的社会意义我们并不排除上面的种种说法 ,窦娥悲剧的社会意义还在于通过对窦娥这个扭曲的人格的描写 ,通过她的变态的复仇 ,来表现那个…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古代被压迫妇女冤屈的悲剧典型。导致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古代社会黑暗的吏治;而封建社会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纲常与民间百姓信奉天地鬼神的宗教意识的紧密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善恶有报的宿命模式,才是窦娥悲剧深层的文化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5.
《窦娥冤》是伟大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第三折:行斩。在临刑前,窦娥许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大誓愿相继应验,有力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罪恶。作者运用天地震惊、人神共思的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了窦娥含冤莫申的悲愤和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人民要求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窦娥的“三大誓愿”的层递性呢? 第一,从思想内容上看,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  相似文献   

6.
《窦娥冤》全剧围绕一个“冤”字极力刻画窦娥的冤情。我认为,造成窦娥冤情的原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因素。黑暗社会、险恶的生存环境是造成窦娥冤情的外部因素。倔强、怨愤、任性的性格是窦娥含冤九泉的内在因素。《窦》剧的启示:人的性格及心态与命运息息相关,甚至有时会决定事业和前途。  相似文献   

7.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于“中国文学”课的性质和教学要求已有了较多的了解。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学习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当代的文学,共有作品31篇。现对学习要点进行提示。(按主教材作品篇目序号排列)39.《窦娥冤·法场》《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作品通过窦娥的冤狱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滥刑虐政、残民以逞的罪恶。《窦娥冤》的剧情梗概。“法场”一折是全剧的高潮戏,集中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在这折戏中,窦娥尽情倾诉了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怨愤。窦娥的形象是通过三部分内容来表现的:被押赴刑场时的哭诉;赴  相似文献   

8.
《窦娥冤》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选入高中语课本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一直以来,“心灵善良”和“反抗精神”已经成为广大读附着在窦娥身上的两处形象标识。然而.随着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以及其他社会思潮对学批评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充实.窦娥身上似乎已存定论的“心灵善良”这一形象标识却遭到了质疑.红帆先生在《窦娥的另一种悲剧》(《杂报)2003年6月17日)中认为:“看来对于她,善德。只是讲私德;公德,可能连如何写都不清楚。”其理由是,“窦女士对自己的家人的确是考虑周详,可对不认识的人却是那般冷酷无情。她怕婆婆伤心而避走别街.却在深信自己誓言必会实现的心态下发出累及无辜的毒愿。”无独有偶。笔在课堂上也曾听到学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窦娥并不善良”。[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相似文献   

10.
元代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很少有能与之比肩的著名悲剧。它深刻揭露了元代那个“覆盆不照太阳晖”的黑暗社会。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善良、正直、坚强和富于反抗性的妇女形象;对于窦娥无罪受戮的奇冤写得真是。“感天动地”;戏剧冲突集中,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曲白语言凝练,本色当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多年来,人们对这部悲剧写了不少分析评论文字,对我们认识、欣赏这部名剧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一些评论中,也存在着值得商榷的问题。仅就窦娥性格上的封建烙印而言,评论者的观点就不尽相同,甚至相反。有的论者认为:窦  相似文献   

11.
<正>《窦娥冤》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它让我们看到越是纯洁善良,越被毁灭的悲惨。它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强烈憎恨。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至死不屈的妇女形象,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最能充分表现窦娥的反抗性格和悲剧命运的,就是该剧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此  相似文献   

12.
节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足元代杂剧奠基人关汉卿的现实主义悲剧代表作。剧作通过对女主人公窦娥蒙冤被处死的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恶霸横行,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热情讴歌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冲。窦娥这一光辉形象喷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是当时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文《窦娥冤·刑场发愿》一折的预习提示这样介绍,课文“着重描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突出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窦娥敢于揭露黑暗势力的反抗性格。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聩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这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人们在理解《窦娥冤》时的一种普遍倾向:推崇其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认识价值,强调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精神,而对窦娥这一小人物的命运悲剧认识不足。这种偏颇,使教师在教学中总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按…  相似文献   

14.
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同学从窦娥的自身去考虑,认为她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造成,我们说,这是不全面的,造成窦娥这场悲剧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很大关系,在元朝社会里,坏人横行霸道,为非作歹,好人倍受欺压,无处申诉,从作品《窦娥冤》第一折中看,一个流氓庸医赛卢医在蔡婆婆上门去与他讨债时,竟算计要暗害蔡婆婆,后来当张驴儿父子听说蔡婆婆家还有一个媳妇时,便进行逼迫,否则也要勒死她,正是这群如狼似虎的强盗欺压,以及后来官吏们的昏庸腐败,暗示出窦娥的结局注定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即使她个人进行反抗,她怎么可能与当时整个黑暗无道的社会相抗衡呢?在这种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向天和地发出申诉,发了三桩誓愿,例如作品第三折中“滚绣球”一段;“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天和地发出怨愤的质问和控诉.也就是对当时元朝社会黑暗腐朽、不合理现实的抗议,以及后来又提到“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把控诉、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而  相似文献   

16.
析窦娥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元曲中最出色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东海孝妇”为本事,以元代的政治、社会环境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感天动地的悲剧形象——窦娥,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举世瞩目、炫耀百代的光彩,至今还活跃于国内外艺术舞台之上。统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节选了该剧的第三折。为了帮助中学教师全面认识窦娥这个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正确理解这出惊天动地的悲剧,本文拟就窦娥的性格核心——反抗性的形成以及性格的矛盾性和统一性作粗浅的分析。窦娥性格的核心,是倔强坚定、生死不渝的反抗性。综观全剧,窦娥的反抗性,是在沉  相似文献   

17.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中,主人公窦娥临刑时发下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从三桩誓愿的内部关系以及如此安排的原因去分析,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窦娥的形象特点,了解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作者关汉卿的创作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8.
细说《窦娥冤》中三桩誓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文《窦娥冤》选自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第三折———法场。这折戏是窦剧的高潮 ,主要是描写主人公窦娥被押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剧中波澜起伏的情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其中又以三桩誓愿最为突出。这折戏共由十支曲子组成 ,开头两支曲子为窦娥在押解赴刑场途中所唱。“没来由犯王法 ,不提防遭刑宪”两句平常如话的唱词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吏治腐败、政治黑暗的现实及封建司法机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草菅人命的罪恶。“叫声屈动地惊天” ,既点出全剧的戏眼“屈”(冤 ) ,又唱出了窦娥衔冤负屈的满腔悲愤 ;而“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 ,…  相似文献   

19.
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即列这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大悲剧.它通过窦娥的不幸遭遇,集中反映了整个封建社会,尤其是元代所有受压迫的妇女的不幸和冤屈.窦娥之所以蒙冤,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仔细分析,它既有属于社会性质、特定时代、妇女地位等一般性的原因,也有属于本剧主人公的出身、遭遇、性格等方面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坚持从文本出发,对《窦娥冤》相关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认为:蔡婆婆与窦娥的性格冲突也是导致窦娥悲剧性结局的因素之一;窦娥始终不反天地,不反现实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只反滥官污吏。窦娥的深度悲剧正在于:恪守人间规范,最终反成其殉葬品。关汉卿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吁天传情这一表现传统,将其移入戏剧当中,并借天地遂人所愿这一形式结尾,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该剧充分调动以滑稽为表现形式的喜剧性因素,使得悲剧与喜剧相映衬,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