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才高八斗     
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大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汉末建安时代出现的所谓“建安文学”,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曹氏父子,而三人之中,曹植的文才更见突出。人们平常习用的一个掌故“才高八斗”即源于另一位文学大家对曹植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建安文学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都是巨大的 ,而曹氏父子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不仅从文学外部而且从内部深刻影响了建安文坛。  相似文献   

3.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4.
建安时期文学繁荣,俊才云蒸,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曹氏父子以其特有的地位和杰出的创造,提倡文学,表率文坛,对建安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都为历来的评论家所公认。然而,当论及曹氏父子的具体成就的时候,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人和作家们来说,建安时期一直是被认作为一个令人羡慕的时期、文论家们都把建安时期说成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把建安文学的主要活动舞台邺下文坛说成是作家们的创作乐园。在这个乐园里,作家们被安排在最有利于发展他们才能的环境中,从而实现了创作的最大繁荣。首先提出这种看法来的是晋宋间的  相似文献   

6.
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活跃在这个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经过多年割据混战的建安时代,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当时文坛却俊才云蒸,五言腾踊,文学园地繁花似锦,促使其繁荣的主要原因何在?本文拟从下面四个方面分别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一建安时代,以曹氏父子为核心,并在曹魏政权的倡导支持之下,聚集了一大批进步文人,其中除“建安七子”之外,还有蔡琰、杨修、路粹、吴质、繁钦、丁仪、邯郸淳等。由于他们在创作上积极奋进,从而在文学史上形成了文人创作的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  相似文献   

8.
曹操诗两首     
《海外英语》2012,(2):44-45
曹操,我们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与刘备和孙权创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实,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曹操在文坛的地位也不可小觑,当时“建安文学”繁荣局面的出现,可以说曹操是功不可没。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的文学风采吧。  相似文献   

9.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10.
<正> 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历代的文学研究者,对于建安时代的作家和作品,特别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续有论列,细微处所见虽或不同,但总的方面都是肯定了他们的文学成就,肯定了建安文学的不同凡响。解放后对建安文学的研究开始了一个新时期。基本的情况仍然是,对建安文学中的某一作家或作品所见虽有不同,共同点又都是肯定了他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的贡献,肯定了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肯定了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整个历  相似文献   

11.
汉末建安年间,曹氏统治的北中国出现一个邺下文人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因,论者从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加以探讨,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曹操为诸子“置官属”,妙选文学,对邺下文学集团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则不容忽视,它是形成邺下文学集团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建安时代,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三曹”和“七子”是这个时代的灵魂,“三曹”之一的曹丕是这个时代的实际领袖人物。他不仅以自己的特殊地位主盟当时的文坛,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实际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的  相似文献   

13.
最近 ,文汇报有一则醒目的标题 :浙大再掀“文科复兴”浪潮 ,校长潘云鹤认为没有一流的文科就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于是 ,我遐想多多 ,想东想西 ,想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坛空前繁荣的盛况 ,想到了首创用“她”、用“漫画” ,用“幽默”三词的中国文坛的三位文学大师。首创用“她”字的是文学大师刘半农。据文史资料 :刘半农原本在上海写鸳鸯蝴蝶小说 ,1 91 6年 ,蔡元培接掌北京大学 ,聘他为文科教授 ,从此 ,他也成了文学革命的大将。他的《我的文学改良观》发表于 1 91 7年 5月的《新青年》上 ,虽然稍迟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与…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文学“同路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路人”是文学家借用于政治领域的一个词汇。文学“同路人”的称谓最初出现于二十年代的苏联,二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并长期流传于我国二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坛.鲁迅作为中国文坛上最英勇的斗士,作为首先向中国文坛介绍苏俄、东欧文学的“窃火者”,一开始便与苏联“同路人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作为中国“同路人”问题的一个焦点,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留下了许多话题.  相似文献   

15.
东西与林白的作品代表了在经历长时间民族国家文学之后,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60年代出生作家群”秉持着“私人叙事”的创作特征,在他们远离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无法抛却个人对历史的记忆。文学在他们手里的坚韧,也展示了文学的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史上有“三曹”、“三苏”,都是合父子三人为一体的诗人或文学家,而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却是罕见的同胞三姐妹。她们在同一年各自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夏洛特的《简爱》与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一直享誉世界文坛。  相似文献   

17.
建安文学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但后世评论家常常将建安作家放在同一个时空平面上进行论述,如说“陈思为建安之杰,公斡、仲宣为辅”,这就掩盖了建安文学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实际上,曹植是建安文坛的晚辈,邺下作家大都是曹植学习和师法的对象,特别是王粲,是曹植的老师,对曹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弄清曹植对王粲的这种师承关系,将大大有助于再现建安文学的演变序列。  相似文献   

18.
汉魏之际,随着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高潮的到来,古老诗国的上空升起了一群璀灿的明星,众星之中处于中心地位、光芒四射的就是曹操父子三人。他们是当时的诗坛领袖,其创作的影响,形成了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的传统;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吟诵他们的诗篇,享受他们艺术成果的芬芳。他们父子三人的创作成就,虽然对建安诗风的形成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不同,因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有精力弥满的作家和观者,才会生出‘力’的艺术来。‘放笔直干’的图画,恐怕难以生存于颓唐、小巧的社会里的”。建安时代的中国社会,尽管世积乱离、满目疮痍,却决不是一个颓唐、小巧的社会,也不乏精力弥满的作家。建安时代许多作品呈现了“力之美”的风貌,建安文学可以说是“力”的文学。刘勰大约是以“力”论文的第一人,也是以“力”许建安文学的第一人。他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力柔于建安”。钟嵘也指出:“孙绰、许询、桓、庚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至陈子昂则感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提出要复“汉、魏风骨”,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从此,建安文学便与“建安风骨”联系在一起了。当然,建安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并不只是有“力”这一个特点,但有“力”无疑是建安文学的显著特点,“建安风骨”为后来历代论家所  相似文献   

20.
1991年初,北京文学推出“新体验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新体验小说”在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目前的中国处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人民有理由要求文坛赶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 可惜的是,文坛没有做到这一点 文学与现实脱节,文学与读者差距加大 比如说,文坛甚至多年来忘记了中学的师生 其实,广大中学生是文学的忠实朋友。他们有一定文化,能接受新事物,对现实敏感 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文学的虔城读者 他们人数众多,如果文学有吸引力,他们将终身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期也最长 但有些作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给谁看的,远离社会生活,不关心现实,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