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载杨亦鸣同志的《〈诗〉“伐檀”、“伐辐”、“伐轮”正义》一文,对《诗·魏风·伐檀》中的“伐辐”和“伐轮”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伐辐’即砍制车辐,‘伐轮’即砍制车轮”(着重号原有),并指出“‘伐辐’、‘伐轮’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辐’与‘轮”都是‘伐’的目的宾语,而非对象宾语。这与‘伐檀’的内部结构不同”。杨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它的上述结论笔者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关系比较复杂,其结构形式上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往往不同,用法上具有许多特点,这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带来不少困难。古汉语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它后面所带宾语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支配关系;二、使动关系;三、意动关系;四、为动关系;五、双宾语。弄清各种动宾结构形式上的特点、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和译释方法,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准确理解、译释文言文作用甚大。其中,辨识、区分使动和意动,是一个难点,本文将重点探讨。现将上述五种动宾结构关系的特点、辨识及译释方法分述如下: 一、支配关系。这是古汉语中一般的动宾结构,其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动词与其后面的宾语构成支配关系。如,①齐桓公陵楚。(《左传·(?)公四年》)②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公  相似文献   

3.
《诗·魏风·伐檀》首章首句言“坎坎伐檀兮”,次章首句言“坎坎伐辐兮”,卒章首句言“坎坎伐轮兮”。其中对“伐檀”、“伐辐”、“伐轮”的解释,当代各家多有不同。如: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上册二分册: 坎坎,用斧砍木的声音。伐,砍。檀,树名,木材可以造车。辐,车轮上的辐条。伐辐,砍取制辐的木材。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里,使动、为动和意动用法,是常见的、特殊的实词活用法。此三者句型结构相同,其谓语部分均是“动词+宾语”的动宾式,且与一般动词用法的句型相类。例如: ①吾攻赵,且暮且下。(《史记·信陵君列传》) ②赵军固壁不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跑履之。(《史记·留侯列传》) ④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 以上四例,既有动词的一般用法,又有动词的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动宾关系的语法结构,现行的各种教材和一般参考书中只讲了四种,即:和现代汉语相同的正常式动宾结构,表示使动关系的使动式动宾结色,表示意动关系的意动式动宾结构,表示为动关系的为动式动宾结构。这四种结构方式并没有能够囊括文言文中全部动宾关系的语言结构。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中就还有一种动宾关系,用上述四种结构方式都难于理解和解释。例如,现行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有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开头处有这样一句话: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般都采用“主-谓-宾”结构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句式的变换不同,动宾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关系不同.动宾关系是否具有动态变化的意义是区别使动与意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一、在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的动词和宾语之间,一般说来,跟现代汉语同样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使动”和“意动”。后来,又有人提出了“为动”。这三种特殊动宾关系,一般语法论著中多有分析,无须赘述.除此之外,古汉语中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特殊动宾关系尚未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很  相似文献   

9.
一、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今人注本均视“生民心”为动词带双宾语结构,“生”用作使动,“生民心”是“使民生心”的意思。按:所谓双宾语,“是一个述语同时带两个宾语,两个宾语各自跟述语发生关系,它们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朱德熙《语法讲义》121页)古代汉语中,使动词带双宾语情况是存在的。例如:《左  相似文献   

10.
为动摭谈     
为动,即为动用法的简称。它与使动、意动等用法一样,同属动宾关系中一种特殊的意念关系,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遇到。但作为一个知识点,中学语课本和“教参”却未作介绍,一般的语法作也很少提到,有的即使提到,也未作详细的研究,致使一些学生和个别教师对高中《语》第三册(人教社1995年11月第2版)第312页“阅读练习”第二题例句——“君子死知己,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动宾关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或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或成果,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也相当复杂。一般语法著作中所说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动宾结构中使动和意动关系有时容易混淆,本文就如何辨识和区分使动和意动提出个人的看法。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的使动和形容词的意动,认识比较一致;但对于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的具体区分却有很大分歧。如《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孟尝君客我”,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客”是使动还是  相似文献   

13.
徐珂《清稗类钞·冯婉贞》上的句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远”是形容词,“我”是代词,按照汉语习惯,代词一般不受形容词的修饰,因此,形容词一经置于代词之前,便活用为动词了,而且无例外地活用为及物动词。典型的例子如《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上的“我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等等。“美我”都是动宾结构,意思是“以我为美”。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称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还有使动用法,这种用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王力《古代汉语》译“用心一也”一句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用心一也”为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又释“用心躁也”谓:是因为性情浮躁,用心不专一。朱振家《古代汉语》更以其“用”为常义,而未加任何注语。众家皆以为“用”是动词,而其后跟宾语“心”。其实,引例中的“用”并非常义,亦不能将“用心”当作动宾结构。笔者认为,“用”在这里应训“由”,是“因为”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通常的古汉语教材只是介绍“使动”与“意动”两种,除此而外,“为动”也是一种常见的动宾关系。所谓“为动”,是指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作的。例如:(1)大叔完聚……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左传·隐公元年)  相似文献   

16.
1.通称奴隶主贵族。《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即当时的统治阶级,“小人”即被统治的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7.
《诗·伐檀》首章开头云,“坎坎伐檀兮”,并未指明伐檀作什么用。第二章云,“坎坎伐辐兮”;第三章云,“坎坎伐轮兮”。朱熹注:“伐辐,伐木以为辐也。”伐轮,伐木以为轮也。”余冠英先生注:“伐辐,是说伐取制辐的木材,承上伐檀而言。下章伐轮仿此。”他们都注意到了“伐辐”“伐轮”要承上章“伐檀”才讲得通,单看“伐辐”“伐轮”是不好理解的;因为不能说是砍伐车辆、车轮本身,其词意显然和“伐檀”不类。原来  相似文献   

18.
古代汉语的动宾结构,除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外,还有:主语使宾语产生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者使宾语成为谓语所表示的人或物的使动关系;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表示“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动关系;动词对宾语含有“为宾语而动”的为动关系;谓语动词含有“对宾语怎么样”或“向宾语怎么样”意思的向动关系;动词对宾语表示供给什么的供动关系.本文从不同角度举例,对这些特殊的动宾关系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了简要的比较说明.  相似文献   

19.
汉语有一种特殊结构方式,即意象相同或相似者,其音必相同或相似。——扎自昭通姜先生《新经疏》手稿 [时] 尝读《荀子·天论》至“养善而动~,则天不能病”之“动~”经文时,总感王守海集传释“动时,谓劝人尽力,不失时”有点不大顺畅。《荀子简注》亦曰“动~,勤劳而且适时。”于是又找几本比较著名或最近新出的《古代汉语》注文来看,又大都持类似的说法。经反覆推敲发现其错在于不明“~”有“繁多”之古义。(~,历来还没有释作繁多之义的。近见徐仁甫《广释词》卷九曰:“时,犹常。时间副词。”与形容词“时”之繁多义略近)现据《荀子简注》本扎录原文如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的句子,谓语部分多系动宾结构。比如“秦伐赵。”(《史记·廉颇吝相如列传》) “伐”是动词,放在前边;“赵”是宾语,放在后边。它们组成动宾结构,放在句子里做谓语部分。“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 “曰”是动词,放在前边;“伯庸”是宾语,放在后边。它们组成动宾结构,放在句子里做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