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  相似文献   

2.
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是物化于情,情之升华得的“真”,是一种表达内识,哲理和生命真谛的最高境界。译诗的难处就在于如何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传达原作的意境。本文通过对唐诗《夜雨寄北》不同译文的对比,以期探讨如何再创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比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兴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意象组合和意境创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意象组合的两种形式即“错综”和“叠加”中,比兴分别起着映衬、对比和引发的作用;在情随境生、移情入境和物我情融等意、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中,比兴更是意境生成的主要因素。从比兴介入意象构成和意境创造的视角来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成为解析古典诗歌迷人魅力内因的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从现实景象、虚拟与创构意境、虚实结合之境等角度,理解与体悟以景写情、景中蕴情、以情串景、以景衬情等艺术表达技巧,是探求诗歌情景交融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翻开小学语文课文,几乎每一首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而这些名篇都可以看作是诗歌意境创造的成功范例。王国维提到:“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睛语也。”由此可见,意境,是作者眼中的景语,更是读者作者共同的情语,了解诗词意境的这些特征,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古诗的意境教学。  相似文献   

6.
《山中》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采用“移情”的手法,融情入景,以清风新碧传柔情,创造出含蓄优美的意境。“情景相生”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高妙手段,也反映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于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姜斋诗话》对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见于言外的无穷意味等问题都有深入精微的阐述,集中体现了王夫之的诗歌意境理论。他的诗歌意境论是在合流了传统诗学的“言志”、“缘情”两派之后建构在儒学框架之中的,具有集大成意义,标志着中国传统诗歌意境论的本土性终结。王夫之继往,王国维开来,使意境这一古老诗歌审美范畴至今仍焕发着鲜活的生命色彩。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古典诗歌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它的本质特点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是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古人追求诗文的意境美有三个最突出的特征。一是抱残守缺,以不全景求全情;二是情话于景,以“无我”写“有我”;三是景为情设,情溢于表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性特质的诗学范畴。“境”原本包含空间涵义,在佛典适用中意义虚化,进入诗学话语后则用来概括诗歌的审美感受空间。从文本视域出发理解意境,意味着意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情与景两大因素构成了意境的“意向性”文本空间,这一文本空间蕴含着生动的人生意识和审美价值,呈现出延展、流动的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10.
求文探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说的本义,从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两方面论述了意境的始源及其发展,阐明意境说的局限,得出了“不能以意境之有无判断诗歌优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诗歌具有意蕴美、意境美、形式美等美学特质,这些是诗歌朗诵的基础,也是诗歌朗诵过程中着意要突现的内涵。该文结合对诗歌美学特质的分析,从“把握诗歌意蕴,梳理诗歌结构——突出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联想和想像,形成形象感受——突出诗歌意境美;分析诗歌形式,设计朗诵方法——突出诗歌形式美”等角度探计了诗歌朗诵技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歌“意境”与日本诗歌“姿”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诗学与日本歌学(和歌理论)有着难解难分的内在关系,对中日诗学中两大重要理论——“意境”论与“姿”论进行比较,着重阐述了“意境”与“姿”的发端、“意境”与“姿”的结构、“意境”与“姿”的审美、“意境”与“姿”的思想渊源几方面问题,从中见出中日诗歌艺术特质的相似性,以及两国诗歌在审美情趣、思想渊源及文化背景上的微妙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意境是诗歌的命脉。对于“意境”,历来说法不一,迄今尚无定论。意境者,当包括意与境两个方面,意为思想感情,境为客观景物,简言之,意即情,境既景。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不是它们简单的相加。意境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的命脉,具有动人的魅力,是因为它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以及将真景物、真感情融为浑然天成、含蓄隽永的境界,以致使人如临其境,欣然会意,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美是多方面的。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如何进入诗歌的意境至关重要。本文从三个角度启发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了解诗人的人品,进入意境;组合诗歌的意象描绘图画,还原意境;合理比较相似题材的不同作品,凸显意境。希望读者借助诗歌具有音乐之美的语言、意象组成的图画,在精神上领悟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角度对舞蹈之意境美进行阐述,并且认为,舞之意境美的创造有两个方面:第一,意境的创造是情、意、形的统一;第二,意境的创造是虚象与实象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的价值和魅力,不仅表现为诗歌的内容具有“诗史”的历史价值,还具有崇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以广泛流传的杜甫名诗为例,分析其意境美的具体特点:高度概括,凝练集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力求创新,风格多样。  相似文献   

18.
意境说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的,从唐朝诗歌的创造看,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高峰,唐诗的意境创造也是一个跨时代的超越,此时代的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在诗歌艺术上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诗歌在意境上,更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9.
一、体味意境——古诗教学的重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在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景生情”、“情生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物与神游”的情景交融的有象之境,即物境;一种是直抒胸臆的无象之境,即心境。并且他还指出了作品有无境界的标准:真景物、真感情。因此,任何形式的堆砌辞藻和无病呻吟的硬作都是没有境界的,没有生命力的。鉴于意境与诗歌的这种特殊关系,我们可以给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诗学的意境论不仅概括了意境的三个主要特征:“情景一合”的形象特征、“象外有意”的韵味特征、“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至境特征,也阐明了意境的三种类型,即“景中生情”式、“情中舍景”式、“妙合无垠”式。可贵的是,王船山是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意境理论推向了顶峰,既超越了前贤,也启发了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