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分清主次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想□武汉市洪山区教研室罗昆霞《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它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这一段使“我”受益匪浅的交往,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对文...  相似文献   

2.
<正>"这一篇"指的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  相似文献   

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回忆了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事,以及这件事对“我”的教育和启发,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第三组的训练重点是“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组的训练重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确立: 一、语文训练方面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圣陶先生给我的深刻教育和影响。 3.从叶圣陶先生对卜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4.了…  相似文献   

4.
何冬美 《小学语文》2009,(10):36-37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肖复兴才上初三,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叶圣陶先生的修改,并且能在假期受到叶老先生的邀请,他内心对叶老先生充满着特殊的感情,这些情感都能从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中找到,赶紧去找找吧。  相似文献   

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作家肖复兴回忆了1963年他读初三时,叶圣陶先生给他修改作文并邀他去家中作客的事。该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叶圣陶先生为人真诚平和、为文一丝不苟的品德;学会修改文章的方法。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语言含蓄等特点,可作如下设计。一、速读树标,分类归纳本册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速读能力。本文篇幅较长,教学时不宜采取逐段讲解的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让学生速读课文,提出问题,树立目标。如,为什么课文标题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文中“我好…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七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编者在课前预习中提了这样一个要求:“认真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把作者的姓名画下来。”仔细阅读课文,发现文中可供选择的只有三个人:叶圣陶、肖复兴(即“我”)、叶小沫。很显然,叶圣陶和叶小沫不是本文作者,因此,可以满足编者所提要求的本文作者则非肖复兴莫属。翻开教参证实,本文作者确是肖复兴。  相似文献   

7.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师:(出示幻灯片:一片绿绿的爬山虎)同学们,这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让你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课文?生:《爬山虎的脚》。师:谁写的?生:叶圣陶。师:叶老先生和他家小院那一墙的爬山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又有一篇课文将带领我们走近叶老先生,走近他家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26课《那  相似文献   

8.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成长的故事”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则回忆录,讲述了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达了“我”对叶老无限的崇敬与怀念。  相似文献   

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公开课上,我用爬山虎的叶子做奖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提前几天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许多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把这些普通的爬山虎叶片夹在书里压得平平整整,再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上几个字,这一枚枚深绿色的“书签”就可以做奖品了。只不过,那上面的字都是我精心从课文里挑选的词语,如:“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等。这些词语不但能概括主人公叶圣陶的高贵品质,揭示文章的中心,而且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使学生从中受益。 当讲到“到叶老家做客”一段时,我布…  相似文献   

1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我”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的事,赞扬了叶老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人品。教学设计如下:一、差异目标根据本组重点训练项目“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的要求,制定以下目标:二、差异施教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做到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学生全员参与、各得其所?将差异练习、差异问题设计、区别指导、差异互助组学习分散到教学活动之中,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其步骤如下:1.导入新课,初知课文,检查预习。学生通过…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文。结合本单元和课文的训练重点 ,借助现代教育媒体 ,紧扣文中的重点词“受益匪浅”进行读课文、品词句、悟情感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读写技能。一、教学目标1 借助现代教育媒体 ,引导学生从叶圣陶先生认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 ,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2 运用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3 学习本课生字 ,理解词句 ,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二、重点、难点1 体会叶…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中,每当看到一片绿叶中冒出一两朵红花时,精神会为之一振。同样,在一篇叙事为主的文章中如果点缀一两朵景物描写的“红花”,那将会令人耳目一新。叶圣陶先生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第九课)中就“点缀”了一两处亮丽的“红花”: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辉染红窗棂…  相似文献   

14.
在记叙文中,纯一色的记叙到底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一般都要插入一些议论和抒情。请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片段: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自然把这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第二节  相似文献   

1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例。课文主要写了‘哦”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到谆谆教诲的事。作者行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哦”为线,写“我”的获奖、做客及受到的教诲,这是明线;另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了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这是暗线。课文题目就揭示了暗线。以往学生虽然接触过含有明暗两条线索的课文,但都以明线为标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目的含义。本文命题一改常规,巧设暗线且含义深刻隽永,学生在读了文章后与题目对照有种明显的“文不对题”的感觉,因此…  相似文献   

16.
<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一位父亲上初三的时候,在北京市少年儿童作文比赛中获奖,作文得到叶圣陶先生逐字逐句的批改。在北大荒插队的时候,叶至善先生又逐字逐句地帮他修改过他写的散文,使他在写作的道路上脚步越迈越扎实。后来,他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被收入语文教材。这位父亲,就是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  相似文献   

17.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了:中年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的事,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及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感激之情。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学习此文之后,在敬佩叶圣陶先生的同时,也深深打动了自己。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完此单元习作后,我运用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花费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将全班所有的习作都进行了修改。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把我认为学生习作中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把长句断成短句;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增添一些词句;等等,甚至将有的习作从头到尾都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语文教学界普遍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第九册语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看、听而知形象。你们见过爬山虎吗?我问学生,并出示一棵爬山虎实物。接着播放叶圣陶和肖复兴在一起及两人亲切握手的彩色投影,叶圣陶那魁梧的身躯、慈祥的脸庞映入学生的眼前,他走到肖复兴跟前,则伸出大手紧紧握住肖复兴的手,一股暖流乐心怀。背景则是翠色欲流的爬山虎。再放范读课文的录音,学生既感受描写爬山虎的语言音律之美,又感受肖复兴和叶圣陶在一起的幸福情形。为了让学生…  相似文献   

19.
子罕论宝     
学生:记叙文中要议论和抒情吗? 老师:是的。在记叙文中,纯一色的记叙到底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一般都要插入一些议论和抒情。请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片段: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相似文献   

20.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上面这段文字,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所作的《一幅画像》(见小学语文课本第9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这篇文章写的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