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创意阅读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真正深入文本,读出疑问,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新意。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放权,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创新,在思考中不断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在猜想中发挥自己的无限创意,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陆发琴 《学周刊C版》2010,(4):154-154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的探索,积极的实践,打开了语文课堂的绿色通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日光浴。特别是对篇幅较长的课文的阅读更是另辟蹊径,引导学生读出了兴趣;读出了特点;读出了内涵;读出了文本的人性美、精神美。  相似文献   

3.
何静 《学语文》2016,(4):29-30
古诗文"读出信息"、"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问题"这四个教学环节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古诗词传统的教学套路——读准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读背诵,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的现象,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相似文献   

4.
陈瑞琼 《教师》2011,(14):23-2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张扬生命的风帆,个性解读,朗读园地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5.
要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因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增加语感积淀。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模式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通过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相似文献   

6.
李镇西 《班主任》2012,(7):65-66
如果说写作是任心泉自然而然地流淌,那么,阅读就是让心灵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曾对学生说,阅读的境界是"读到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到‘自己'",就是"把自己摆进去",是欣赏,是联想,是共鸣,是审美。所谓"读出‘问题'",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是思考,是质疑,  相似文献   

7.
杜凤飞 《教师》2010,(36):96-96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黾,我们把有创意的阅读,简称为“创读”。“创读”与“实读”是阅读的两种方式。“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努力读出文本的本来意思,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是一种“再现式”的阅读。  相似文献   

8.
王兆芝 《现代语文》2009,(12):35-35
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拓展迁移"正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中要求师生在互动阅读时,要以全新的视觉,多角度、有创意、批判性、个性化地阅读作品,读出自己的思想,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朱凌凌 《教师》2012,(22):74-74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新课标中我们看到,提倡的是"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该标准还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五至六年级强调"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相似文献   

13.
易中天"品三国"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何谓"品"?"品"就是仔细地体会、玩味。何谓"品读"?有人说,品读就是创设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是这样理解品读的:品读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地读,有比较性地读,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品味性,它要求读出情味,读出意境,不但在读中理解意义,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4.
管颖 《学子》2013,(8):52-52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的阅读更是为以后的阅读道路打下了基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保证阅读质量,应该避免乏味的读,过多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变换"读"的形式,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一、图文结合,读出效果《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如何顺应时代需求,改"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改"唯分数"为"重能力",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呢?这就需要从四个维度出发,共同构建起小学语文的探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及时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让他们读出乐趣、读出思想、读出创意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图书管理经验,通过“采用多种方法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途径,就小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小学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基本的写话能力,并开始接触大量图片,于是,我们在小学中年级以优秀漫画作品为切入点进行了读图习作的教学实践,主要进行三步指导:读懂意义,让漫画“说话”;读出笑意,让文字充溢笑声;读出异义,让个性注解漫画。实践证明读图习作是对低年级看图写话的延续和提升,也为高年级综合性习作做了铺垫,为学生有创意有个性的习作提供了契机,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促使他们更爱阅读和习作。  相似文献   

18.
陆体操 《成才之路》2010,(34):13-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从学生个体来说,应该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分析和处理信息,达到理解阅读对象的、感悟阅读对象的深刻内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张丽莉 《考试周刊》2011,(33):46-47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存在着"三少三多"现象,即学生阅读感悟少,教师分析、讲解多;个人发表见解少,统一答案灌输多;学生积累巩固少,采用题海多。如此就造成了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其长期处于"低效徘徊"。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本之"味";鼓励质疑问难,深入阅读思考;积极阅读评价,打造个性平台。  相似文献   

20.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里,我们把有创意的阅读,简称为"创读"."创读"与"实读"是阅读的两种方式."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努力读出文本的本来意思,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是一种"再现式"的阅读.而"创读"则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知识积累等对文本进行有创意地理解,即在掌握文本本来意义的基础上,把作者想说而没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没有想到的想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