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背叛和消解,他以怪诞、夸张、超现实等叙事手法和话语方式,表现社会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以及带给人的惶恐与无奈。它对传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反英雄”的主人公,“反小说”的叙事框架和以喜写悲,语言夸张荒谬。  相似文献   

2.
这里在对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想基础作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这一流派的代表作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内容方面所表现出的困惑感、荒谬感、绝望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进而对其艺术上的区别于传统幽默的特征和反英雄的人物描写以及“反小说”的结构方法加以阐述,旨在使读对这一学流派有简明了解。  相似文献   

3.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产生的社会背景,主人公哈克行为与传统英雄表现的差异和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三个角度分析,《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反英雄色彩的人物。马克.吐温不仅仅是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他也是创造反英雄形象的先驱。  相似文献   

4.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写尽了“爵士乐时代”的繁华与虚空.通过表现主人公盖茨比的理想和爱情与当时社会和环境的冲突,菲茨杰拉德揭示了主人公的毁灭性命运,塑造了一位社会悲喜剧中的“反英雄”形象.本文通过分析盖茨比的“反英雄”形象和展示“爵士乐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价值观,来揭示盖茨比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喜剧色彩,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所以这些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幽默是黑色幽默。王朔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是一些“文化的边缘人”,也是英雄与反英雄的二位一体,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鲜血梅花》中包含着反形而上学思想。小说的关键人物刘天和李东的“隐”意味着文本在思想层面蕴含着对形而上学所强调的“在场性”的质疑;阮海阔这一形象的重要意义在于他的性格特征有效悬置了形而上学观念中的男/女二元的等级关系,并通过将传统的“英雄神话”改写为一个极具女性气质的男性剑客的流浪故事,使小说彻底脱开了武侠叙事的窠臼;阮海阔在寻找活动中呈现的“非主体”化状态,是背离生命的预设意义的虚无化表现。  相似文献   

7.
"反英雄"是一种当代西方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在全球化语境中,引入这一新的文化视野,对于《三国演义》研究无疑是一种合理和必要的选择。以"反英雄"——一种全新的当代性阐释来丰富《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是对小说经典具有时代意义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具有超前现代意识的作家,爱伦·坡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批“反英雄”形象——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孤独忧郁、人格扭曲。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爱伦·坡深刻地揭示出工业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扭曲,流露出深沉的孤独、焦虑、悲观与绝望之感。究其原因,与坡的生平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香水》是德国后现代小说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借鉴了德国传统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的叙事框架,但其“成长”元素又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成长”,可谓是成长外衣下的反成长。从成长小说视角出发,通过对比辨析《香水》与传统成长小说在结构和要素上的异同,从叙事结构、人物构成、时空要素和结局四个方面解读《香水》中的反成长书写。  相似文献   

10.
陈子昂、李白等古代诗人的诗歌,与当今诗人的英雄史观、叙事立场、文化心理、语言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传统诗歌中的英雄往往是一个历史的“大我“,现当代诗歌中的英雄则是一个现实的“小我“,表现了一种“反英雄“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小说《二十二条军规》通过“反英雄”式的人物塑造、“反小说”的叙事结构等表现手法,在用喜剧形式反映荒诞现实的同时,塑造了尤索林等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后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呈现出与传统审美观念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即反审美倾向。以黑色幽默小说为例来论述后现代文学的审美特性,即反理想、反英雄和反叙事,在对传统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比较中阐释这种反审美。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不少网络类型小说呈现出“反成长”的叙事特点。这种“反成长”叙事具体表现为人物性格简单、定型;情节铺排与故事讲述曲折离奇、匪夷所思;叙述技巧上不重视人物内心分析而侧重悬念、伏笔的运用。“反成长”的叙事特点与网络类型小说的连载性质、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与叙事目的、阅读主体的层次与期待视野等因素密切相关。“反成长”叙事特点给新世纪网络类型小说带来简单化与模式化等审美局限。  相似文献   

14.
论“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色幽默是美国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研究黑色幽默文学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以及美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本文从特殊的幽默风格、特殊的题材、“反英雄”式的人物和反小说的叙事结构等四个方面论述了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反英雄”形象内涵丰厚,形式独特。从“反英雄”视角出发,契诃夫用幽默、嘲讽的手法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失败的“反英雄”形象,而约瑟夫·海勒却在《第22条军规》中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胜利的“反英雄”形象。二者虽都以一种荒诞怪异的方式揭露出“世界的荒谬”和“人的孤独”,但其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却截然不同,由此缔造了失败向胜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小说相比,网络小说的反类型化现象具有加速更新、颠覆经典和市场化运作的新变。网络小说通过微观创作中的“类型化一反类型化一新的类型化”与宏观运作中的“网络创作一纸质出版一影视改编一游戏制作”积极适应网络时代,但其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想象力过剩,现实感不足和技术化有余,艺术性匮乏的缺陷,这是当前网络小说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英雄人物”从20世纪西方小说中的“悄然引退”,决不是一种孤立和自发的文学现象,它是西方壮会演变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19世纪的“英雄”们的主要形象是“张扬自我”,20世纪的“反英雄”们的突出特点是“寻找自我”,“张扬自我”只有少数先进分子才能做到,“寻找自我”则是每一个人都面临的一种挑战。西方社会对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反叛,宣告了传统价值观在当代西方人意识中的全面瓦解和崩溃。但由于新的价值观念还没形成,又使许多人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18.
孤独的守望--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小说自问世以来备受读者和评论者的关注。它的成功主要在于主人公霍尔顿的反文化斗争中表现出的对社会道德和伦理秩序的重构。小说昭示了关于道德文化的一些值得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早期的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列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皆可。作品体现出一种“消解英雄”的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人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以柔性和韧性突围。作者擅长运用古今交融的手法演绎现代生活,体现根植人心的官本位文化。刘震云早期的小说创作受到其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体现出作品内涵和风格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以《我们》、《美丽新世界》以及《1984》为代表作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在这些作品当中人们走向了另一个反面,体现了人类被科技所异化,人性被囚困于自我枷锁中无法挣脱。一部作品往往受身处的大时代所影响,20世纪也是后现代思潮蓬勃发展时期,《1984》以其先锋性、否定性和颠覆性显现着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将通过颠覆传统语言、小说的政治化以及反英雄视角等方面深入解读《1984》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借此探讨乔治.奥威尔对人类生命的关注,以及小说对未来政治环境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