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日本文化史上,飞鸟奈良时期是日本全面摄入中国文化的高峰。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六朝佛教美术与盛唐文化移植到了日本。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的造型艺术与审美意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飞鸟白凤佛教美术散发着六朝余韵,天平美术确立为日本的"古典美",奈良文学模仿中国文学的形式。日本文化与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落差,这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国情。因此,依托中国风土的中国审美精神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并改变日本民族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日本早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日本的扎根及发展是经历了由被反对到渐被利用于统治,是被日本化了的佛教。早期佛教在日本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奈良—平安一镰仓而达于平稳定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神道是日本本土的自然信仰。佛教于六世纪传到日本后,自奈良时期开始了与神道习合的过程。一方是产生于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一方是宣扬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信仰,两者为何能够习合?究其原因,社会外部原因虽不可忽视,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共通之处才是习合发生的最重要内因。通过分析论证,可发现神佛两教在多神及护法善神思想等方面均存在着相通之处,这些共通点使得奈良时期日本神道教和佛教的习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约在四五世纪,最迟不晚于6世纪。吉备真备并非《孙子兵法》引进日本的第一人。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奈良时代至室町时代(710—1603):秘藏家传时期;江户时代(1603—1868):刊印注释时期;明治时代至今(1868—)融合拓展时期。各时期研究呈现不同特点,从而使日本成为应用《孙子兵法》最为普及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简讯     
▲应日本经济新闻社顾问圆城寺次郎、社长木村祐吉、成城大学教授东山健吾诸先生的邀请,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同志偕翻译贺小平同志,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一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访问。段院长这次日本之行主要目的是进行佛教美术考察,特别注重将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期的佛教美术与我国唐、宋时期的佛教美术进行比较研究。为此在日期间重点参观考察了东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其固有的宗教为神道教.外来佛教传入日本后,由于圣德太子对佛教的大力传播和发展,使佛教在日本扎根立足,外来佛教与本土神道教的逐渐融合使日本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对日本神道教教与佛教的早期融合关问题进行研究,将在两国民众友谊桥梁的架设中突显更加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在日本影响很大,传播得源久而流长。特別是对日本人的道德观、教育观影响更大、更深刻些。孔子思想传入日本逐渐与日本固有的神道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了日本的儒教。所谓日本儒教就是以日本固有的民族精神、神道思想解释孔孟的教义。日本儒教发生发展走过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四大时期:第一期,由孔子思想传入日本,经过奈良时期到平安时代,即汉文学昌盛的时期;第二期,由鐮仓时代,经过足利氏到德川幕府时代(宋学输入日本的时代);第三期,德川幕府时儒学的全盛时代(各种学派蓬勃隆盛起来);第四期,明治维新后直到现代。无论那个时期,往往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通过授经、译经等活动不断弘扬教义,宣传教理,在初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早期佛教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形式,为以后佛教教育进一步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可以说是日本汉诗文化的兴盛期和黎明期。日本汉诗,指的是日本人用汉语创作的诗,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汉诗从中国传入日本,深受中国唐诗的影响,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的汉诗文化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汉字传入日本后,至今已经历了种种变化而最终演变成今天日语的汉字。对日语汉字历史变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的汉字,以及日本的汉字与中国的汉字存在的渊源。本文暂且分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这五个时期,讨论每个时期的主要特色。文中的古代指的是大化革新以后的奈良、平安时代;中世指的是镰仓、室町时代;近世指的是江户时代;近代指的是明治以后;现代指的是二战以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信仰中,菩萨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文殊信仰是菩萨信仰的一个典型。文殊信仰是随着大乘经典的传入而在中国建立起来的,并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文殊信仰缘起于敦煌,兴盛于五台;五台文殊信仰又反过来影响了敦煌。在这一过程中,敦煌与五台山作为文殊信仰之缘起与中心的互动生动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1868年,明治政府颁布了"神佛不得混淆令",规定神佛分离,废止宫廷的佛教仪式,清除神社内的佛像,禁止僧侣参加神道仪式,并将统治神社的佛教势力从寺社中彻底清除,让僧侣还俗或仕于神社。1872年,明治政府设立教部省,以神佛各宗派人员为教导职广为说教,在全国开展国民教化运动。1875年,明治政府废止了神佛合同布教,解散了大教院。至此,国民教化运动告一段落。佛教界则在明治政权清洗和融合的一系列政策中,成为翼赞国家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11,(3):106-113,132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南诏时期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宗教从斗争到适应,并吸收融合了儒学、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多种文化养分,形成了密宗新教派——阿吒力教。阿吒力教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密宗教派,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20世纪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多。对阿吒力教研究动态进行综述,以便大家更全面地认识阿吒力教研究现状,并开创性地搞好今后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安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从东汉起,佛教已经传入,道教也已产生.南北朝时期,佛寺僧众已有习武之风.从隋唐到五代,安阳佛教兴盛起来,道教也有很大发展,灵泉寺成为"河朔第一古刹".宋金元时期安阳佛教和道教进一步得到发展.明清时期,除佛道两教得到继续发展外,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也传到了安阳.  相似文献   

16.
无论从思想还是从学术层面而言,儒学在魏晋仍然具有无可置辩的话语霸权,因此儒家诗学也毫无疑问成为影响魏晋诗学的主要元素。汉儒关于诗歌美刺的社会功能、比兴讽谏的艺术特征、情志合一的生成理论、崇尚雅颂的审美蕲向都对魏晋诗学产生了直接影响。但是,随着儒学的式微、玄学的勃兴、佛教本土化的完成,逐步形成了魏晋儒玄释三家并峙的文化格局,从而使经学与诗学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或经学衰微,以儒学为底色的诗学比较兴盛;或经学繁荣,而以儒学为底色的诗学又处于退隐状态。只有西晋初期经学与诗学的发展呈现出相对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7.
政治与宗教在我国历史上有如一对孪生兄弟 ,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扶持宗教 ,宗教为政治服务 ,政治又为宗教尤其是道佛两教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环境。唐武则天时期 ,继泰山封禅后 ,嵩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武则天的推崇 ,成功实现了嵩山封禅 ,道教、佛教极为兴盛。此后 ,嵩山的地位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18.
白莲教前身为白莲宗 ,属于佛教净土宗的一个支派。由于底层民众的政治需求、社会动荡时期宗教文化的整合以及教团组织形式的世俗化等诸多原因 ,白莲教的教义在元代由弥陀信仰衍变为弥勒信仰。弥勒净土信仰在白莲教中经历了从初步渗透、局部质变到成为信仰主流的过程 ,白莲教也因此附着上弥勒信仰的反叛特性 ,从而逐步由合法变为非法、由正统宗教变为民间秘密宗教。可见 ,宗教教义及其社会作用的改变 ,以及官方态度与政策的变化等 ,是正统宗教转变为民间秘密宗教甚至邪教的原因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愿文中的孝道观念对日本奈良时代和歌的影响,是中日文学交流史研究尚未触及的问题。《教煌愿文集》中的“亡男文”等与《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熊凝歌》结构用语的惊人相似,吐露了奈良时代歌人接受愿文的秘密。山上忆良在作品中展现的,是从《许经》以及佛教文学中接受的民间对亲情的推崇。在东亚文学中,歌唱父子或母子亲情的诗歌散文,是仍具生命力的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