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3年4月,我第一次参加自学考试,大获全胜。蓦然回首,我更坚信这句话——“我宁愿让自己冷酷到底”。“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2003年,我终于和自己喜爱的新闻学于今世牵手,在四月的考试中,一口气报了三门。  相似文献   

2.
由于不适应新环境,初涉职场者被“郁闷”困扰着,产生对工作的抵触情绪。据媒体报道,蔡丽丽2004年毕业后,进入了北京某出版社。第一次报选题就顺利通过,但第二个选题被全票否决。“没有一个人支持我,现在想起那种孤立无助的感觉,我有点后怕”。  相似文献   

3.
寂静的教室里,明亮的日光灯发着轻微的嗡嗡声,许多同学都在专注地看着新发下来的一期《浅草报》———我们学校办的文学报。它是那么不大的一张,显得很单薄,作者也全是本校的同学,但我抚摸着它,却感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觉得分外亲切。我是四年前走进这所学校的。当这份《浅草报》第一次发到我的课桌上时,我一口气读完它,竟惊讶学校里还有这么一片迷人的“浅草地”。那一篇篇出自同窗之手的小散文,真诚地歌颂着青春理想爱情,真实地描绘着亲情友情师生情,像一朵朵芬芳的小花,绽放在这片“浅草地”上。它们吸引着我,熏陶着我,常常…  相似文献   

4.
儿子正读初一,老师说他看问题常有独到之处,受此鼓励,为父的我打定主意:让他多看看《杂报》。当我将新年的第一张《杂报》交到他手里时,叮嘱说:“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看问题的。”第二天他晚自习回家,来不及换鞋,就捧上了日记本,说:“老爸,我写了篇杂,瞧我是怎么看问题的。”我不屑地说:“只看了一张《杂报》,就写起杂来了。”接过一翻,一个蛮有杂昧的题目赫然在目:《教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为了当好班报的主编,我如同一个淘金人,在报纸杂志中筛选着。经过一个晚上的浴血奋战,第一张《菁林报》终于诞生了。我看着自己辛勤劳动的结晶,猜测着同学们接到报纸后的心情,如同战士第一次接受检阅,也像考生第一次应考一样,紧张、激动,还带着点兴奋。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议论声四起:“咦?这不是《文摘报》上的文章吗?我已经看过了。”“这个笑话也太俗了!”“什么‘菁林’啊,直接叫‘杂林’吧!”更不知是哪个起哄,竟编起了顺口溜:“班报班报,拼拼抄抄,编上新闻,抄来报道……”这些话仿佛是一股狂风,把我从喜悦的迷雾…  相似文献   

6.
刚开学不久,班里同学的生日“party”一次接一次地开。第一次参加,随着一声“HappyBirhday”,造成了“金融危机”——我这个月的零花钱全泡汤;第二次参加,“小金库”透支——压岁钱全部取出;第三次参加,冒着“营养不良”的危险把早餐钱也搭上了!此后的我,每天都过着“非洲难民”式的生活,盼望妈妈早点开饭。有空的时候,不住地祷告:“仁慈的主啊!千万别有第四个人举行生日会了!”前天星期二,邻桌同学递上一张纸条。我心有余悸地打开字条,上书:“小弟我明天生日,望赏脸,不胜感激。”“啥?”我差点叫了出…  相似文献   

7.
星期六,天下着蒙蒙细雨。我穿上雨衣,拿上环保袋就出门了。我准备当一次“环卫工人”,这也是我第一次当“环卫工人”。  相似文献   

8.
“三年前,我早上经常送小孩上学,每到北京海淀区学院路附近一个繁忙路口等红灯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个站在街头卖报的小伙子,穿着不太整洁的衣服.皮鞋好像也开了线。我在他那儿买了几次报纸。有一天要买报的时候我发现身上没带零钱.于是他说你先看吧,等下次再给。过了几天再遇到他并从他那儿买报纸的时候,我说上次的报钱你也一起拿着吧,但他给我的不是一份报,而是两份不同的报。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8日北京时间17点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结束。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正好在学校附近.听到了考试终了的广播,也看到了大批大批的考生涌出校门口的样子。那是我第一次觉得高考离我这么近。一年的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10.
黄梅光 《广西教育》2013,(48):51-51
2004年,我第一次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还没到一周时间便“遭遇”了一次协作区的公开课,我的心里不由得打起了鼓:天呀!课堂乱糟糟,怎么上公开课呀?!  相似文献   

11.
我明白,人生的第一次太多了。常听说,第一次就是一种挑战。也许,因为每每第一次总是留给我难忘的“失败”,所以我从小就对“第一次”深感畏惧。然而,怕是没用的,我只有坦然面对。  相似文献   

12.
9岁的女儿突发奇想,要办一份报纸。为避侵权之嫌,她经过了十几次反反复复,最终将报纸命名为“乖乖报”,并自任主编和责任编辑,还在自己卧室的门上赫然写上“乖乖报工作室”。同时为了答谢我向她赞助两张A4纸,让我担任副主编。这主编还真用心,说干就干,不到两个小时,她的第一期“乖乖报”出炉了。小报共有两个A4版面,用钢笔书写,配以图画,包括“知识山”、“新闻小助手”、“英语书”、“图画场”等七个栏目,内容颇具童趣。诸如“鸡子用水洗澡吗?”、“和尚穿的衣服叫什么?”等问题,什么“今天我的同桌换了”、“今天我得了表扬,又可以吃虾…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老师,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吧,我很喜欢在业余时间写写章。掐指算来,至今为止,我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作品。这些东西可谓“五花八门”,既有百八十字的随笔,也有三五十字的新闻,当然也有千儿八百字的专业论、小小说、散等。所发表的地方也是“五湖四海”,既有本地的《宜昌日报》、《三峡晚报》,也有外地的《语报》、《语学习报》、  相似文献   

14.
那是我第一次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学生,但这次“体罚”所产生的效果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也使我更加深切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学生身上永远有值得老师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教师认为属于恰当的惩戒范畴的行为中,值日劳动排在第一位。日前,邻家读小学二年级的“小顽童”放学回家晚了, 妈妈追问缘由,“小顽童”羞愧有加:“老师批评我作业潦草,罚我多值日一次。”妈妈听后愈发上火:“叫你把字写好,就是不改。下次再这样,回家继续  相似文献   

16.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江西教育》编辑部组织的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所以我格外珍惜这次机会.经过为期四天的学习,我受益颇丰.“什么是教育新闻?我们该如何写教育新闻?”培训班上,有学员问道.《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徐光明站长告诉我们,写好教育新闻,要学会讲“三种话”.  相似文献   

17.
在上大学时,我第一次接触到“社团”这个词.那时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团体,就胡乱报了名。那时参加社团,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甚至觉得浪费时间,所以有时候还会逃礼。  相似文献   

18.
应奇 《政治思想史》2011,(1):184-191
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我应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中心菲利普·佩蒂特(Philip Pettit)教授之邀在该中心访问;对于我这样年届不惑才第一次“远渡重洋”的“老童生”,“洗心革面”、“脱胎换骨”诚然是不可能的了,不过拜“路径依赖”之所赐,就“足力”和“财力”所及四处访书却也一定是我这样的“老书痴”必不可少的行程。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我首次参加高考,分数为436分,我觉得我的失败在于未发挥好。于是,我抱着希望参加了复读班。一年来,我时常感到孤独,压力也特别大。2003年高考时,我才考了412分,比第一次低了24分。我真的很想不通,300多天的复读,换来的分数竞然是“倒退”,我是那样努力,为什么高考却总考得不理想?现在我第二次复读了,说实话,我真担心2004年高考会不会考得更差?河南赵宝亮  相似文献   

20.
屈指一数,我担任大队辅导员已10年,曾经历过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面对全校少先队员,第一次在国旗下讲话,第一次组织队活动,第一次获奖……每一个“第一次”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一次的“第一次”却是我最难忘的,它让我长时间地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