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楚辞》神话是中国神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引起《楚辞》神话的新变有三个重要因素:一、人的整体觉醒使神灵世俗化;二、民族精神的成长使神话在化冲突中占据突出的民族色彩;三、个性人格的成长,冲破了固有的属性,它们的交织作用使得《楚辞》中的神话走向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和《楚辞》的神话同出于南方神话系统,《淮南子》的神话继承了《楚辞》的神话,然而《淮南子》和《楚辞》的指导思想不同,所以有区别。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其一,《淮南子》和《楚辞》所记录的神话地理可以互为印证;其二,在神灵定位上有体道与抒情的差异——《淮南子》记述神灵在于体现道家之精神,而《楚辞》援引神灵则是作为抒情载体;其三,在神话传说的传承方面,表现出道之探究和人之神化的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非情节性、片断性和多义性等显著特点,因而不同典籍中的神话材料可相互补正之处甚多。作为我国上古神话材料总汇的《山海经》,其中有诸多的神话材料可补楚辞神话之缺、释楚辞神话之义,甚至可以之探究楚辞神话之原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山海经》中神话材料来釐清《楚辞.天问》诸多问题的解答,纠正前人对楚辞的种种错误解释,从而促进对楚辞更加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有别于传统经史范式,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建立是《楚辞》神话研究的基本前提。在异质文化冲击和现代学术建构的驱力下,20世纪以来的《楚辞》神话研究成为时人理解中华文化、重勘中华文明的途径。20世纪前期形成的四条基本路径影响至今:诉诸信史的实证研究、文学艺术的系统研究、跨文明比较研究、人类学和民族学阐释。经20世纪中期过渡,80年代以来的《楚辞》神话研究走向繁荣和学科自觉。同时,随着中国神话学界的前沿反思与范式推进,《楚辞》神话与中国文明起源特征、早期经典形成、早期中国思想史等问题成为学界热点。新的学术视野和新的学术使命都昭示着,《楚辞》神话研究必将继续参与到更深入更宽阔的当代学术发展中。  相似文献   

5.
案上放着一本喷着油墨芳香的书《楚辞与神话》,使我想起作者萧兵对我说过的他所私淑的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楚辞与神话》的精神面貌颇肖《神话与诗》,但“专”则过之。面对“奇文郁起”(刘勰语)的楚辞,萧兵犹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新见迭出,论证踏实,以“理”服人,从不架空立论。从细微处见功夫。纵然是一个小问题,萧兵也绝不轻易放过,必摆出材料,加以论述。资料之宏富,论证之深入,足使浅尝辄止者膛目结舌。读  相似文献   

6.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沈德鸿(茅盾)先生对于楚辞研究也颇有造诣和贡献。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专门为中学生编注了楚辞选本.先后题名《楚辞》和《楚辞选读》。该书的《绪言》从楚辞与神话之关系的角度多所发明,提出了楚辞源于神话等新颖独到的见解.对楚辞的评价即高且新,皆为前人之所未及,于后世楚辞神话学的研究有深刻启迪和影响。该书正文选取《离骚》等8篇26首楚辞作品,分别加以注释,也很有特点和一些独到见解。其注释虽有失当和不足之处,但毕竟瑕不掩瑜。  相似文献   

7.
神话具有多种存在形态,处于变动之中,并有统一和整合的迹象。《楚辞》神话具有兼容性,存在许多其他文化的因子,是文化大融合的产物。上古神话的存在形态客观上推动了《楚辞》神话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8.
乌鸦意象是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禽鸟意象 ,本文重点分析了楚辞中的乌鸦意象 ,指出楚辞中的乌鸦意象 ,恰好分属于现实、历史、神话三个层次 ,说明楚辞中的乌鸦意象明显受到了《诗经》文化的影响 ,同时又表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在当代楚辞学界,有两位同龄而高产的专家,第一位是号称奇才的萧兵,十年内贡献出《楚辞新探》、《楚辞与神话》等十部著作、百篇论文,字数已逾三百万;第二位则是本文要专门评述的对象——黄中模,他已完成《屈原问题论争史稿》、《现代楚辞批评史》、《郭沫若历史剧〈屈原〉诗话》、《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编著)、《楚辞研究与争鸣》集刊第一辑(主编)、《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楚辞概论》七部著作,加上二  相似文献   

10.
江淹对《楚辞》的学习与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楚辞》语言;二是学习《楚辞》结构;三是学习《楚辞》艺术手法。江淹模拟《楚辞》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江淹长于拟古,喜欢拟古;二是汉魏以来有模拟《楚辞》的传统;三是江淹的身世遭遇与屈原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远古神话主要留存于楚文学作品中,楚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主要叙录于《山海经》、《淮南子》、《庄子》及《楚辞》等作品中.楚文学中的神话,亦起源于中原神话.但较之以中原文学中的神话,楚文学神话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原始性和古朴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独立性和综合性,增益性和创造性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一句话书评     
《诗经》——先民的歌唱《楚辞》——泽畔的悲歌《山海经》——神话的故乡  相似文献   

13.
一本文所引的神话,就希腊而言,主要指的是古代希腊民间以日耳相承传的神话与传说、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由赫西俄德撰写的《工作与时日》的部分内容和由他编汇的《神话》;按神话学贯用的分类则包括了克里特神话系统、迈锡尼神话系统和奥林匹斯神话系统。就中国神话而言,虽然神话也异常地丰富多姿,但由于尚未形成象希腊那样的一套完备的系统神话及类似完全记录的典籍,因而中国神话丰富的内容主要零散地存见于先秦诸子的著述中,或魏晋以前的一些典籍之中,尤以《尚书》、《诗经》、《楚辞》、《山海经》等典籍为甚。因而…  相似文献   

14.
《楚辞》被后世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上加以接受,齐梁时期是《楚辞》研究史上重要的一环,本通过对这一时期《心雕龙》、《选》这两部重要菱评价、选录《楚辞》情况的比较,总结出刘勰,萧统共同的楚辞观,突出其体,重视其采、推崇其神话象征表现方式和衰怨情致,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齐梁人学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以《楚辞》为中心,考察神话思维转移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以己度物、物我交感的诗性转移,形成《楚辞》全知式的抒情模式;二、具象思维的文学运用.具象思维以其形象的直观独特性利深厚的指涉隐喻意义为《楚辞》所接受,一方面表现为象征性的自然语码,重在形象后面的精神内质(芳草美人之喻),一方面表现为伤春悲秋的物序移情以及抽象概念的具象呈现.  相似文献   

16.
《楚辞》和《山海经》是现存先秦典籍中保存神话材料最丰富的两部书,其中的神话材料既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趋同性,同时也存在着众多可以相互解释、相互补充的片断。它们载有相同的神山圣水神树,相近的神祇灵巫、神异禽兽,相似的长生不死思想与娱神习俗。从人类文化学角度考察,《楚辞》、《山海经》神话材料趋同揭示了这两部典籍在文化渊源上的同源关系。它反映了同一文化源头民族共同的原始神话思维。能够显示这种共同原始思维的原始文化就是以夏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国山水文化的神话源头 ,印证《楚辞·九歌》中河伯、山鬼的情侣身份  相似文献   

18.
关于《九歌》之名,来源甚古,传世的就有“中原九歌”、“神话《九歌》”、“民间《九歌》”和“楚辞《九歌》”。本通过对有关献资料的分析,试图探寻出楚辞《九歌》名称的来源,理清它对前代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文献学角度,用“内证法”证明,《楚辞》和“北方文化”具有一致性然而又迥然不同,“北方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楚辞》。再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南楚文化”是《楚辞》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最后,从《楚辞》与现实生活中的“楚歌楚声”关系论证,“楚歌楚声”是《楚辞》文化的根。最后得出结论:《楚辞》家者流,主要是出自民间,并受到南北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北方文化”影响《楚辞》,《楚辞》直接接受“南楚文化”,“楚歌楚声”是《楚辞》直接的来源。确切地说:《楚辞》是多种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20.
神话描写大神女娲在宇宙发生大变动,天崩地裂的时候,为了拯救人类于水火,毅然运用神力与大自然作斗争,终于将灾祸平息,使沉溺在痛苦深渊中的人类得到更生。这个神话确实象萧兵老师在“楚辞与神话”选修课里所说的那样,使人想起火山爆发和它所诱发起来的地震与海啸。然而这则神话也反映着初民的宇宙观,《楚辞与神话》讲得就太少了。初民看到天空象自己居室的圆屋顶一样,那么它一定有柱子撑着(这就是“天柱”、“鳌足”神活的依据),房子会倒、那么天不是一样会塌吗?房子会漏雨,天屋顶当然也会漏。而雨既然是从天上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