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一、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科学信念 1.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基本内涵 积极一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其实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是相对而言的。积极的心理是相对于消极的心理而言,或者说与心理的不健康或亚健康相比。而不是与另外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和评价相比。积极不是一个固定结果和最后结局,它是一个行为过程,包括过程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2.
一.课堂期待的定位 期待,是指行为主体对行为对象产生的意念的牵引和精神的驱动,它是引发行为主体产生有效行为的积极而活跃的心理动因。期待心理的形成基于其他人、事、物的影响,其重要性在于引发和促动主体的实践活动。在期待的心理状态下.主体行为的产生是自觉自愿、自然自律、主动积极的,因而也是高效的。对语文教学而言,期待不是教师的专利.它是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多维生发出来的心理动力,是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双向诱发而生成,并寄托在语文资源实体中力求实现的内心希望。  相似文献   

3.
论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主体参与的行为维度结构分析 主体参与的行为维度结构包括主体参与的目的维、手段维、现实维和规范维,这是对主体参与结构的一种坐标性、内隐性刻划。坐标性含有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定位的意思,但由于主体参与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其坐标性定位也是一个发展的轨迹,绝对不是固定的点。内隐性指以上因子都是隐含在主体参与的行为之中的。 主体参与的目的维,即通过主体参与达到什么目的。主体参与目的是对主体参与的定向,是对主体参与行为进行适时调整的基本依据。没有目的的参与就不是主体性的参与,主体性的参与必然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人们交际时反映客观世界和心理行为的载体。语言的选择使用表现了人类交际的目的性、语言的功能性和自然性,反映了发话主体的言语行为和心理行为,即理性行为和情感行为。科学语言是发话主体的理性行为的载体,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情感行为的载体。艺术语言的情感行为属于发话主体的审美行为。它表现为一种情象,即意象方式。它反映情感时的核心是借助于情感因素的互渗的表象,这表现了艺术语言的情感的运思过程和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  相似文献   

5.
转轨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的作用及其经济行为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转轨时期,我国地方政府充当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但由于存在独特的行为背景,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往往很难保持其适度性.在新体制构建过程中,一方面,我国地方政府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主体;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此,必须通过职能转换,实现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优化,具体表现为应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并建立起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硬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收容教养决定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并具有可诉性。但由于对收容教养缺乏系统、具体的法律、法规规定,人民法院在对收容教养决定进行司法审查时往往感到依据不足。结合现行法律规定,从职权主体、事实、法律适用、程序四个方面对收容教养决定进行司法审查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田麟 《华章》2007,(12):98-98
民事法律行为制度是民法学理论的一项基本内容,它是联结权利主体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这三大民法理论的纽带,本文通过研究法律行为概念的由来、界定及其在民法中的功能,对法律行为制度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决议行为存在不少争议。应在意思自治原则的基础上以意思表示为中心探讨决议行为。决议意思表示主体应限定为法人、非法人组织。应按意思构成与指向等因素分别认定决议行为的性质。决议行为的意思表示主体不是团体成员而是团体本身。决议行为不当然构成法律行为。团体实施单方行为这类仅需单一决议意思就能成立的行为时,决议属法律行为;决议系团体参与的需双方、多方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的一部分时,决议不是法律行为而只是该行为中的意思或意思表示。因此,决议构成团体意思的产生方式,但其表示可能通过决议完成,也可能通过法定代表、职务代理等制度另行完成。  相似文献   

9.
英语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是学习者作为个体其智力因素作用于学习过程这种智力活动的一种状态显示。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认知和学习实践的活动,要求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思维的主体去面对问题、探索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外界输入的知识在自  相似文献   

10.
健康行为养成理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行为”一词在英文中有两种表达式,即“health-related behavior”及“health practice”,前者强调“健康的行为”,而后者则突出了“健康行为”主体的一种积极状态。据此,我们认为健康行为是个体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维持和促进自身或他人身心健康而积极采取的各种行为或行为取向。 许多情形下,教师或家长已经清楚地向儿童讲述了健康行为的重要,但真正做到的儿童却是极少数。对于健康心理学家以及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挑  相似文献   

11.
法律价值“功能论”是对法律外在价值的一种描述,法律的超验价值不是一种具体的价值,是内在于法律的一种价值信念,它假借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而生成,寓于自然法、神性理性和人类理性之中。法律的超验价值对于法律基本价值的确立和法律信仰的维系与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够直接影响立法、执法和司法主体的观念和行为,对于法律正义的实现起着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所谓习惯是指重复和不断地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成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习惯具有超凡“惯性”魔力,它能使人的行为自动化,在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下.在下意识的状态下完成许多事情。任何社会的任何人都有习惯。习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实际上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的一种需要.它作为心理素质的一部分.贯穿于人的一生。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习惯是把信念变为习性.习惯是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小鲁  张磊 《重庆师专学报》2007,26(1):37-39,43
金融调制行为是经济调制行为在金融法层面的体现,在本质属性上是一种经济法律行为。笔者把金融调制行为定义为金融活动中调制主体所行使的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行为的总称。除了具备经济法律行为的一般特征外,笔者提炼的四个“统一”构成了金融调制行为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同时,笔者还对金融调制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合法性要件进行了初步的宏观建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促销方式和竞争手段,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同时附带性地提供某种免费服务愈来具有普遍性,然而其性质若何,理论上却有争议,这阻碍了对此种行为所致纠纷的解决。本文认为,此种行为在经济学上属于“有奖销售”的一种,在法学上属于被称作“单方允诺”的单方法律行为,它与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买卖商品或者授受服务的合同性质不同,后者是双方法律行为,但二者又密切联系,前者以后者为务件,是附条件的单方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15.
购买盗版行为应承担何种责任一直存在着严重争议。从法律理论和实践上来说,购买盗版行为不是一种违法行为,因为此行为无须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此行为是一种非法且不道德行为,它违背社会主要伦理原则:公正原则与人道原则。购买盗版行为主体应承担道德责任,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与自我良心的责备。  相似文献   

16.
行政道德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的信念和善恶标准,理性地调节入与入、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实践已经证明,公共行政的运作不仅需要法律的制约,更需要道德的规范,行政道德对公共行政行为的规范制约作用是法律所无法替代的。因为行政道德调整的对象不仅是公共行政主体现实的行为,还包括他们的思想品格和行为动机,它涉及公共行政活动的方方面面,比法律调整的范围更加宽泛。法律为公共行政行为的主体提供的仅仅是行为准则的最低底线,而公共行政道德则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一种行为形式,尽管不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但行政事实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表明了其可能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产生侵害,进而决定了对其所造成的损害结果进行救济的必要性。司法救济是行政事实行为法律救济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仍未能将行政事实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之内,我国应尽快解决行政事实行为的可诉性问题,以达到充分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规范行政权力行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区别除了表现在内涵、特征上的差异外,还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运行上的不同、行为拘义和效果归属不同,行为的性质不同、行为的直接后果不同、主体不同和客体不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法律关系主、客体范畴是哲学上主、客体范畴在法律关系上的延伸和具体化.法律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客体是在法律关系内部、法律关系的主体--人进行认知和实现权利、义务的客观实在,具体而言是指人的行为.行为是人与权利的中介,是法律调整的对象,是人与法律打交道的唯一领域.物、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等是行为的对象或标的,而非法律关系的客体.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生撒谎的行为,由来已久。平常学生说些小谎有时也是交往应酬所必需的,老师和同学大都认可和服从这个逻辑。从道德层面上讲,撒谎不是校园文明行为,它有悖于文明进步的价值取向,也决不会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应积极倡导和彰显的精神文明。然而,作为一种校园生活现象,我们不论是忽视还是鄙视它,都否认不了它那与时俱进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