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师参考用书》(人教社1993年5月第一版)中对《宋定伯捉鬼》一文有这样一段评点:“‘共递’,交替。两人交替的背着,就比两人步行快吗?古人写文章也有漏洞。‘略无重’也可理解为略有重。”这真是古人写文章的“漏洞”吗?我认为这不但不是“漏洞”,反而是古人精心安排的绝妙之笔。很显然,这段评点认为“鬼”是有点重量的,所以从人们思考问题的一般规律来看,“共递”就是负重前进,当然就没有两人“轻装”步行省事,故而判断“共递”是古人写文章的漏洞了。然而这种对文章的理解是否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有些流于…  相似文献   

2.
鲁渊 《现代语文》2007,(3):118-119
中华民族自古有"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战乱、灾祸带来死亡和破坏,善良的人们厌恶它、惧怕它、诅咒它.加之古人的愚昧和迷信,认为语言与所代表的事物有某种必然联系,把表示战乱、灾祸的词语看成是战乱、灾祸本身.人们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忧郁感,并设法在语言活动中避凶就吉,用相关词语指代.古人对战乱与灾祸的婉辞主要有:  相似文献   

3.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 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 诗。  相似文献   

4.
自由的呼吸     
空气是一切生命须臾不可或缺的,而空气也是最廉价的,当SARS向人类不宣而战时,我们才突然意识到清洁自由的呼吸是如此宝贵。非典型肺炎是我们民族百年未遇的最为严重的大疫大灾。疫情袭来,不少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天谴”。当然,今天的人们不会像古人那样理解“天谴”。毕竟,我们受过了科学的教育与熏陶。科学研究成果已经告诉我们,这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前所未见的冠状病毒引起的,并不是什么“天”降灾祸。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从启蒙时代以来,人们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天谴”也被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所谓“天谴…  相似文献   

5.
古人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月份的代称。《礼记》有云:“仲春之月,桃始华。”这里就是指夏历的二月。但是.“三秋”的说法在古代的历法或文学中则是较少提及的。所谓“三秋”,既可以理解为三个秋天,一个秋天三个月,  相似文献   

6.
人类自古至今,都崇尚“福”,谁都期盼“福”至。可在人的一生中,往往随着“福”接踵而来的又有那人人都想躲避的“灾祸”。“天灾人祸”便是中国古代人民用来表述灾祸现象的一个词语。“天灾人祸”是一个结构为“并列形式”的成语,“灾祸”在现代汉语中为同义词,基本上是混合运用。既然两个字的“义”相近,那古人在造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时为何不用“天祸人灾”呢?《古代汉语学源字典》对“灾”的解释为:灾,甲骨文记述的意思是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莫大于水、火和战乱所造成的祸害,人们称之为“灾”,如水灾、火灾、兵灾。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  相似文献   

7.
杜甫诗《石壕吏》中“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的“看”字,有人认为应读平声,是因为这里“作看守、把守解”,并且说:“如读去声,则不可解”。这实际上是用现在的词义去理解古人的作品。“看”读平声是“守护”的意思,读去声是“瞧、观察”等意思,这是现在一般的区别。在古诗  相似文献   

8.
青·绿·蓝——汉语颜色词文化意蕴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作为颜色,是古人认为的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中列为首位的颜色。《说文解字》分析“青”字,从生从丹,推测是一种深绿色的矿石,又加上古代“五行”之说盛行,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构成的,“五色”与“五行”相对,“青”与“木”相对应,因此古人认为草木的颜色为青色。汉语中常以“青”色形容草  相似文献   

9.
在“互文”概念形成之初,古人对互文的理解是含糊的,不成熟的。现有部分学者从古人所举互文之例出发,以古律今,强把变文同义等现象拉入互文范畴,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古人的背诵,有哪些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呢?一、“理解”是背诵的基础讲到古人背书,人们会认为: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足效法。诚然,封建书塾里的背书,在儿童的头脑里,充塞了一堆艰深的晦涩,佶屈聱牙的“古董”。那种读死书的办法,当然要摒弃。但是,须知古人中,凡...  相似文献   

11.
清初由于连年战争,各地防灾抗灾的能力明显减弱。康熙帝作为我国古代较有作为的君王之一,轸念民艰,体恤民生,采用了“积谷备荒、藏富于民”的积极防灾理念,并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透视康熙帝的防灾思想,以史为鉴,对当今我国的防灾救灾活动或可成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慈善是由社会组织、个人自愿向社会中遇到灾难、困难的人们,无偿地实施救助的一种高尚无私的奉献行为。湘西南洪江古商城慈善组织机构庞大,经费充裕,慈善活动频繁,慈善事业发达。古商城的慈善思想是以人性为基础的社会救助思想。  相似文献   

13.
"官箴"中的慈善思想是古代慈善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仁爱"、"仁政"、"爱民"、"亲民"思想,是"官箴"慈善思想的思想渊源。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与救助、防灾赈灾,是"官箴"慈善思想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总的来说是沿着由民本到民权,再到民主思想这一脉络发展的。但在进化的同时,又有回归的一面,主要表现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社会制度说成是中国古已有之,并用传统的民本思想来附会西方的民权和民主思想。在进化的同时伴随着回归,从而形成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讳饰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修辞伦理现象。其形成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一方面根源于中国古代伦理社会成文的礼义规范,体现互以他人为重的伦理意识;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人们趋吉避凶的伦理情感。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建构与制约着修辞表达者的修辞心理,从而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修辞伦理表达。研究讳饰现象产生的伦理渊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与运用讳饰辞格。不仅如此,在日常的交际交流中,还将强化人们恰当运用讳饰辞格以增强交际效果的修辞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6.
民本思想或者说民本主义,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民主性精华的核心。这不仅是因为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民主性精华的内容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又更因为民本思想以外的其他内容大都由它衍生和引申。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与思想家对民众认识的最有价值的理念。征诸历史,凡是民本思想高扬的时代,也是古代各朝代执政者制定的政策既反映百姓的愿望,又反映历史发展要求的时代。不过,应该指出,它却不能与近代的民主思想划等号,封建制度下不可能孕育近代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7.
对教研中国古代学来说,义理、考据、词章三应该并重,不可偏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义理、考据而忽视古典诗的创作,这对古代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是极其不利的。本对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背景及其严重的危害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大胆的批评,既有比较典型的例证,又有鞭辟入里的说理,足以令人深思,催人反省。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我国古代儒学的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肯定当时科举取士功用的同时,还对科举时弊有过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时人对于参加科考获得功名过于热衷,加之科举考试取士重诗赋轻德艺,导致人们道德素质下降,德业衰败。针对此现象,他提出要确立经学在科举考试当中的核心地位,弘扬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并在其书院办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科举考试产生很大了影响。其思想迄今仍具有一定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先秦民本论与古希腊民主思想,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它们在中西古代政治思想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与影响。而先秦民本论存在局限性,已不能适应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潮流。从民本走向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史籍关于东汉时期虎患的记载颇多,其中尤以刘昆、法雄等五位地方官吏消弭虎患的记载最为详尽。细致分析此类"虎患型史事"中人物主角的文化背景、施政举措等,可以发现刘昆、法雄等人无不深受儒家和汉王朝所积极提倡的仁政思想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这亦是东汉"虎患型史事"出现的深刻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