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新闻一束     
正第三届《钟山》文学奖在南京颁奖由《钟山》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钟山》文学奖日前在南京颁奖。《钟山》文学奖是紫金·江苏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中的一个独立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涉及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诗歌、非虚构等门类,此次评选范围为2017年至2018年刊发于《钟山》的作品。本次获奖作家中,既有《钟山》多年的老作者,譬如视《钟山》为文学福地的叶兆言,也有2018年第一次在《钟山》发表作品就获奖的周晓枫;既有范小青这样在  相似文献   

2.
看《钟山》     
2009年第3期的《钟山》,依旧为读者带来一批实力派青年作家的最新力作,尽管个人以为总体水平和前两期相比略逊,但作家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和各各鲜明的个人特色,使得本期《钟山》仍然不失可圈可点之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工人作家邓刚以他特有的气派,写出了一系列作品,愈来愈受到评论界的重视。《上海文学》八三年第五期上发表的中篇小说《迷人的海》,被公认是邓刚小说创作的重大收获。在评论这篇作品的时候,大家都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迷人的海》和美国现代文学大师海明威的著名中篇《老人与海》,有着许多可以进行比较的地方。关于这两部作品可供比较的基础,刘乐群同志认为,它们“同样以‘宽广’的大海为背景,以向海中捕捞为情节,以现实描绘和寓意象征的融合为手段,反映出了坚强不屈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篇近作《春之潮汐》(载《钟山》1984年第2期)的卷首,从维熙写下了这样一段。“偶想”:“……人们在春天的大街上,摩肩接踵地匆匆而行,不知他(她)们都在寻觅着什么?”是“偶想”吗?不,这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想,也不是绝无深意的浮想,而是作家对《春之潮汐》思想题旨的形象表述,对美的追求的严肃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在寻觅着美,作品中的人物在寻觅着美,作家自己也在寻觅着美,就象春之潮汐,此起彼伏。但什么是作家所要寻觅的真正的美呢?这就是作品所要给予艺术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的话】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题。几位“一线作家”各自推出了引人注目的作品。陈应松的《吼秋》(《钟山》第1期,中篇)继续关注底层问题。开篇对于神农架地区自然景观的描写颇具气象,可惜落实到现实批判层面越走越窄,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如《太平狗》一样的简单化和极端化的毛病。不过,这样的毛病更体现在罗伟章的新作《狗的一九三二》(《十月》第1期,中篇)中,小说写饥馑之年一对黄狗母子的故事,无论是人吃人的悲剧,还是母狗忠心护主死于群狼之口的情节,都只能用“极尽惨烈”来形容。作者似乎非常满足于刻画狗的那种源于“物种本能”的“忠诚”,对这种毫无道理可讲的奴性的赞美推崇,在狗年骤增的以狗为题材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不知反映了怎样一种时代情绪。乔叶的《打火机》(《人民文学》第1期,中篇),写得很好看,一些细节见情入微,但缺乏一点力度,想表达的主题没有真正提起来。石舒清的《黄昏》(《十月》第1期,短篇)依然保持着作者亦诗亦散文的风格, 黄昏中的寂寞和宁静被表达得颇为传神。王祥夫的《菜地》(《花城》第1期,短篇)和须一瓜《提拉米酥》(《人民文学》第2期, 短篇)是两篇味道颇足的“小品”,前者如浓汤,后者如甜品,虽然格局都有点嫌小,写作难度都不大,但火候把握得好,让人心头一喜。更让人欣喜的是几位新进作家保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黄咏梅的《单双》(《钟山》第1期,中篇)继续描写边缘人的偏执心境,冷峻的笔调贯彻始终;李浩的《失败之书》(山花)第1期,中篇)以类似雕塑的笔法刻画出哥哥这个“坚硬和失败者的形象”,笔法凌厉;文珍的《色拉酱》(《山花》第1期,短篇)写了两个女孩之间新奇微妙的感情,文笔灵异;徐潞的《李莫愁们的念去去》(《布老虎青春文学》第1期,短篇)继续书写理想主义情怀,在“80后”写作中独树一帜。——邵燕君  相似文献   

6.
去年十月《香港文学》总第82期发表的秦牧《〈侨乡惊梦〉序》中指出:“韩萌是一位归侨作家,”“既可以说是中国作家,也可以算是新加坡作家……”这两句话道明了韩萌及其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轨道转移的伟大历史关头,青年作家水运宪开始了与生活同步前进的文学历程。继处女作话剧《为了幸福,干杯!》初露锋芒之后,他主要从事小说创作,迅速地近距离地反映变革时期的社会和人生。无论从作品的艺术成就,还是从作品的社会影响来看,《祸起萧墙》(《收获》1981年第1期)和《雷暴》(《当代》1984年第2期)都无疑应该视为水运宪前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两部中篇小说呈现出共同的悲剧式的美学风格,是迎着时代的暴风雨雄姿  相似文献   

8.
这已经是“少年作家”栏目第四次发表谭锦霞的作品了。 2010年第9期,发表了她的组诗《背着天空旅行》,4首;2010年第11期,发表了她的散文《阳光的拉链》;2010年第12期,发表了她的组诗《城堡里的葡萄王子》,4首;紧接着的现在,又发表了她的组诗《带着大海的梦远航》,7首。  相似文献   

9.
90年代是寻根文学的退潮期,但回族作家霍达写于1993年的《未穿的红嫁衣》,就具有对精神家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意识,这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一大创新。以社会转型期和文学发展思潮为背景,利用互文性、意象等理论,通过展现作品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秦屿风情,分析文中多处呈现的历史文本,解读红色、黑色意象,来挖掘作品中作家的寻根意识,探究这一时期作家产生寻根意识之缘由。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第8、9两期《西部华语文学》,是这本2007年1月创刊的纯文学刊物的最后两期。它走过的岁月不长,但在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文坛上不可忽视的小说作品,其中既有名家名篇,也有杂志主办方系统推荐的一系列中青年实力派作家。特别是首发的长篇小说包括了范小青《赤脚医生万泉和》、储福金《黑白》、林白《致一九七五》、  相似文献   

11.
黑色幽默对中国当代小说影响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幽默对中国当代小说影响略说仵从举一黑色幽默作家与作品进入中国,以1978年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在《外国文艺》(第1期)发表中文译本为肇始。此后的14年中,已先后有海勒的《第22条军规》的全译本与《上帝知道》(全译本)、《出事了》(略有删...  相似文献   

12.
看《钟山》     
相比于佳作纷呈的第1期,2008年第2期《钟山》小说质量整体滑坡多少令读者失望,这或许折射了中国文学杂志普遍处于稿荒之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从2008年第3期《小说月报》上读到晓苏的短篇小说《麦芽糖》,我也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有很沉重的伤痛感。作家以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把正在转型的社会作为大背景,聚焦一组负载时代伤痛的乡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 克拉克1917年生于英格兰西部的一个小城,1945年,在《世界无线电》杂志第10期上发表《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一文,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为今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1950年起开始创作科幻作品。 克拉克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以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为主题,其《童年的终结》、《城市和星星》、《2001…  相似文献   

15.
从2008年第3期《小说月报》上读到晓苏的短篇小说《麦芽糖》,我也和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有很沉重的伤痛感。作家以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把正在转型的社会作为大背景,聚焦一组负载时代伤痛的乡村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r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了历史发展的某些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6.
吴惠芳 《学语文》2007,(3):5-16
在从小学至高中的课本中,学生接触过的苏轼的作品不算少,有《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惠州一绝》、《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但并不系统,且教师限于授课课时,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常常语焉不详,点到为止,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在教完《石钟山记》之后,我总觉得对苏轼这一伟大文学  相似文献   

17.
[背景资料] 在北京大学有这样一个论坛——“当代文学原创期刊最新作品点评”论坛,该论坛由著名“作家学者”曹丈轩教授发起、青年学者邵燕君博士主持,他们组织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对《收获》、《花城》、《十月》、《当代》、《大家》、《钟山》、《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山花》等纯文学期刊最新发表的作品进行追踪研读,并做定期点评。  相似文献   

18.
莫怀戚,男,1951年6月生,重庆市人。当过知青,曾在部队服役。1982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1983年短篇小说《天地之间》发于《攀枝花》第12期1984年短篇小说《月下的小船》发于《红岩》第2期短篇小说《黑猫》发于《山花》第10期1985年短篇小说《公平的惩罚》发于《现代作家》第2期短篇小说《猜谜的人们》发于《现代作家》第7期中篇小说《漩涡》发于《山花》第7期中篇小说《都有一块绿茵》发于《红岩》第…  相似文献   

19.
2011年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进行了第五轮投票,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共5部作品获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以下为本届5部获奖作品及作家的简介。  相似文献   

20.
看《钟山》     
2008年第1期《钟山》,重推近来来炙手可热的新锐作家鲁敏。鲁敏亦不负所望,以其精致、细腻、温婉的女性笔法,使《墙上的父亲》成为本期《钟山》的看点之一。小说以一段"交易式的婚姻"为线索,带出了母女三人二十多年来相依为命、捉襟见肘的寒微生活,谱写了一曲辛酸苦涩的动人悲歌;而母女的诸多苦难都与已因车祸去世、并不深爱他们的父亲相关:"墙上的父亲"(画像)成了母亲的抱怨对象,也成了所有苦难的根源和谜底。从表面上看,小说仅仅着意于细节上的精雕细刻。然而这里所谓的细节,从更大程度上来说,是心灵的细节: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为线索,追踪着心灵每一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