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一捧土     
烈日当头,枯骨堆积成片,路过的人掩目而过,晋国公子重耳从这里出逃。他坐在颠簸的马车里,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连水壶中也没有一滴水。太阳亲吻着地球,火舌舔着这片大地。他被太阳灼烧着,饥渴难耐。“公子,有农家了!”随从A兴奋地叫道,“小的去给您弄点吃的来!”正欲跳下马车的随从被重耳叫住:“我亲自去……你不懂说话。”“我是晋国的公子——重耳,逃难路过贵地,数日粒米未进,望老先生能予一饭之恩,来日定当涌泉相报。”他边说边作了三个揖。老农头也不抬,锄开一片干枯的杂草,弯下身抓起一块泥土,捧到重耳面前,塞给他。重耳呆了,晋国公子…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有奸臣想害死晋国大公子重耳,大臣介子推知道后,保护重耳逃离了晋国,流亡国外。 有一天,他们在一座大山里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上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无力走动。他坐在一破席子上叹惜道:“重耳一死事小,恐怕将来晋国的百姓很难康乐了。”介子推一听,想到重耳于苦难中不忘百姓,真该尽心相助,于是他跑到静处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接过后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还问:“哪来的肉,还有没有?”介子推卷起裤腿说:“肉从这腿上来。”重耳感动地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报答,但愿你不要忘记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相似文献   

3.
《左传·(?)公二十三年》云:“(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高中《语文》第二册给“与之块”作的注释是:“给重耳泥块、一说,举起土筐(盛食物的)给重耳.”两说并存,孰优孰劣,何去何从?我们同意第一说:野人给重耳土块,但不是用土筐,而是用食器,如箪之类.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4.
重耳逃亡     
潘润 《作文》2023,(3):28-29
<正>“嘚嘚嘚……”沉重的马蹄声响彻整片荒野。马车上端坐着一位公子与他的几个仆从。这位公子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迫害,他和随从们驾车四处流亡,忍饥挨饿……一天下午,他们来到了卫国城门外。重耳望着卫国的都城,不禁嘴角上扬,仰天长笑道:“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啊!”随从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理了理衣裳,  相似文献   

5.
楚阳氏为熊氏之别,出于成王熊恽之孙、穆王熊商臣之子公子阳,春秋时期世系为:成王熊恽→穆王熊商臣→公子阳→公孙尹→阳匄→阳令终、阳完、阳佗;包氏为申氏之别,出于熊咢之孙、若敖熊仪之子蚡冒熊率,春秋时期世系为:熊咢→若敖熊仪→蚡冒熊率……申勃苏;叶氏为沈氏之别,出于公子贞之孙、公孙戌之子沈诸梁,春秋时期世系为:庄王熊侣→公子贞→公孙戌→沈诸梁。可见,阳氏、包氏、叶氏三族,皆为楚公族。按《左传》义例,阳氏之族可称之为"穆族",包氏之族可称之为"蚡冒族",叶氏之族可称之为"庄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阳匄、申勃苏、沈诸梁,此三子皆可称之为楚公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6.
王昌铭 《语文天地》2008,(10):19-19
春秋时期,晋惠公听信谗言,欲加害大公子重耳。大臣介之推知道后,保护重耳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还帮助他回晋国做了国君。重耳把流亡时期跟随他的都封赏了,惟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看《中国历史故事》,喜欢公子小白,因为他命大且机敏,又似无机心,当然小白听起来比纠要好得多;但不喜欢重耳,耳朵重的人,自然笨拙。也喜欢楚庄王,因他有一种侠气,很牛的样子,流氓做到了国王,这国肯定有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块”是“一块土”吗?山东滨州地区教育局陈桂申作家秦牧在散文《土地》中引述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卫国时向地里干活的农民要食物吃,农民给他一块土的故事辗转表达对土地无限热爱的感情。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然而据陆宗达先生考证,"农民给晋公子重耳一块土"说法是不...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2007,(4)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途中,他的臣子介子推为保主人性命,从自己腿上割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为寒食节,举国哀悼。这个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清明节。  相似文献   

10.
追根溯源:清明节的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了。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当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这才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从介子推腿上割下来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清明节扫墓似乎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其实,追根溯源,真正与扫墓有关的倒是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夕,起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史载:晋公子重耳在国外流亡了19年,受尽了艰难困苦,后来终于回国做了国君。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纷纷得到高官厚禄,唯独把介之推遗忘了。介之推跟随重耳流亡时,在重耳饥寒交迫时,曾割下自己脚上的肉烤熟了奉献给重耳,可谓忠心耿耿。  相似文献   

12.
重耳拜土     
大秋 《课外阅读》2006,(7):38-39
晋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最具成就的一位,他的励精图治,打造了晋国威服四方的皇皇霸业,青史留名。作为晋惠公的公子,他历经的坎坷,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为避国乱,他逃亡在外长达十九年,其间,寄人篱下,忍辱含垢,辗转流离,艰苦备尝。作为我国第一部国别电作,《国语》记载了周及九大诸侯国的国事,其中“晋语”占到了三分之一强,对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及称霸天下的历程均有翔实记载,  相似文献   

13.
高语二册秦牧同志的《土地》一文,在运用词语和引用史料上有四处明显的错误,今不揣浅陋,以就教于语文界的同仁方家。第一处是重耳亡命途中的故事。秦牧所本是《左传》鲁僖公23年的史事。据《左传》鲁僖公4年记载:12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在此情况下,重耳、夷吾二公子也只好出奔。重耳“奔蒲”,夷吾“奔屈”。次年,晋献公伐蒲,重耳又“奔狄”,重耳的主要谋士、舅父狐偃(字子犯)等人随同前往。鲁僖公23年,晋公子重耳一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  相似文献   

14.
<正>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杳(yǎo)无人烟的地方,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时,流下了眼泪。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最鄙视那些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初中生之友》2012,(10):36-37
寒食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清明前一二日,节日期间禁止烟火。据《左传》记载,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高义之士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的忠实随从.在重耳被迫流亡的19年里,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帮助他渡过重重  相似文献   

16.
你知道吗     
足下及陛下、殿下、阁下是怎么来的? 在古代,上下称谓,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以表尊敬。溯其源,“足下”原并非敬辞。其辞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对介子推怀念时的悲呼称谓。晋公子重耳出逃路上,介子推曾割股为公子充饥,后公子(晋文公)回国执政当朝后,大赏同难侍从,唯忘介子推。后有人为介子推抱不平。于是文公寻访介子推,介不肯下山,有人建议纵火烧山,介就会救母下山。结果介子推与老母抱木而死。为纪念介子推,文公命令立祠封号。又叫木匠用此本做了一双木屐。文公每俯视屐,就想起介子推的割股之功,拍双膝悲鸣:“足下,悲乎!”后演变为一种敬辞。  相似文献   

17.
晋国内乱,长年在外逃亡的公子重耳得到消息,准备回国争夺王位,他绕道楚国,本意不过弄口饭吃,却不料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接待,所使用的礼仪是诸侯才配享受的.习惯了冷眼的重耳面对这有些离谱的热情还真有点受不了,他不太清楚这灿烂的笑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公子流亡外国的现象已很普遍,晋文公重耳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通过对重耳流亡经历的个案分析,考察春秋时期流亡公子境况的大致情形,可得出公子流亡外国的行为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公子与收留国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利益关系;多数公子在流亡过程中拥有较好的经济状况;返国为君的公子只占流亡公子总数的六分之一,绝大部分公子默默无闻,还有的公子在流亡中被杀。  相似文献   

19.
“寒食”一词在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而很多喜好诵读古诗的中小学生并不了解它的意思。探究“寒食”一词的涵义、来源和作用,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习俗,具有一定的价值。相传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屈辱,随行人员大多离去。一直追随重耳的,有个人叫介子推。他曾从自己腿上  相似文献   

20.
晋国内乱,长年在外逃亡的公子重耳得到消息,准备回国争夺王位,他绕道楚国,本意不过弄口饭吃,却不料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接待,所使用的礼仪是诸侯才配享受的。习惯了冷眼的重耳面对这有些离谱的热情还真有点受不了,他不太清楚这灿烂的笑容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不可告人的阴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