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本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在中国现代史苑又新添了一朵夺目的奇葩.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家与资产阶级史家的两种风格殊异的治史模式,他们在治史旨趣、历史观和方法论等层面大相径庭,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外国史学史领域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许多处女地亟待开发。教材建设是营造外国史学史殿堂的基础与关键。一部上乘的教材必须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要做到这些,必须确定一条主线贯以全书;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教材;弘扬马克思主义史学;要坚持创新性;要注意收编史家的数量。笔编的《外国史学史纲要》是编撰外国史学史教材的尝试。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学生的欢迎与好评。愿天下仁内志士,携手共创,为建设外国史学史殿堂耐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大力推动下,延安与重庆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心。两地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有着学术共性,但由于空间的分离,两地马克思主义史学又具有不同的区域性特点:两地史著对现实的关注程度不一;两地史家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与重庆史家不同,延安史家可以积极地干预政治和学术;较之重庆史家,延安史家的论著更多地受苏联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湖湘史学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湖湘史学在中国史学的发展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魏源高举爱国史学的大旗 ,首开研究当代史、世界史地和鸦片战争后重编元史的新风。其他史家在研治边疆史地、批判封建旧史、理董乡邦文献、革新史体形式等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成就。晚清湖湘考据史学的复振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5.
民族科技文化与史学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史学史发展的事实,表明史学发展与创新,与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从总体上说,中国古代史家史官的职能和教育的特点,形成的知识结构,是把“天”与“人”之学结合起来,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突出的。近代史学发展史,同样表明史学的变化与自然科学的变化、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在收集材料、治史方法论、治史风格特征等方面,特别在思维方式上,都能看出自然科学的变化对史学产生影响。当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对于新世纪的史学创新,具有的重大意义,更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史学科学化是近代中国史家的一致追求,也是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尝试从史学科学化的角度考察近代中国史学的行程,是近代史学史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可为重写近代中国史学史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有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史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革新了旧的史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2018年,国内学界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研究,进一步从资料、视角方面进行深化,并继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近代史学史上的著名史学家及其著作、史学史的具体问题也都进行了考察;对口述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中国公众史学的建设,学者们也讨论较多;学者们还对全球史、概念史、大数据史学等史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学界还对40年来的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徐文珊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普通史家,他的经历则是民国史学的一个缩影。他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圭臬,综合唯物、唯心二家之长,阐释了民生史观的基本内涵与意义,反映了当时史学思想领域的基本格局。他主张以学为用的史学价值观,强调治史当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并以建设民族文化为己任。他倡导历史教育,指出了历史教育的任务、对象、原则、途径与方法,并从理论上做了系统总结。他的治史经历,反映了时代环境对史家治史取向的影响,也反映了民国史家学术性与社会性并重的治史特色。  相似文献   

11.
史学著作贵客观公允,这已是治史学人之共识。然这一研究取向并不排拒史家情感之表达。其实,一部堪称上乘的史学论著,不仅要能够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历史原貌,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历史结论,而且要能够透过其述论,较全面深入地展示史家的史学情怀与史学认知。郭卫东教授的近著《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正是这样一部力透作者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深邃的史学认识的史学代表作.是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史学呈现出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互流;二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这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抗日救亡的需要。这种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秩序的变动,催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发生全面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取代实证主义史学居于主流地位。在新旧时代转换之际,京津地区李光璧、杨生茂、张政烺等七位同仁主动创办《历史教学》,为建国初期史学工作者搭建唯物史观指导的教学交流平台。他们这些从民国步入新中国的"旧史家"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学术体制化的背景下,无论其教学实践还是史学研究逐渐从服膺史料考证转向在史料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治史的新路径。而此治史风格的转向,不仅由于外在政治压力所致,更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觉选择。此外,现代史学脉络的演进趋势或也是他们治史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王记录 《红领巾》2004,(6):86-88
清代,汉学对史学有重要影响.汉学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经学上反对空言义理、主张训诂明而义理明,与史学上反对横生议论、主张史实真而是非见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是相同的.汉学治经的方法被运用到史学上,丰富了治史方法,使史家克服了以往依靠个人的学识主观先验地凭事理推测、鉴别史料方法的局限,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对于史学的客观化起了推动作用.在历史编纂学上,史家反对宋儒所重视的<春秋>笔法和正统论,也是受了汉学的影响,折射出宋清间史学由重阐发向重事实的转变.由于受汉学的影响,乾嘉时期的史家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已很少再执著于“天理“、“心性“这种纲常名分标准来评价历史事物.当然,汉学过分强调考证辨伪为“实“、分析评论为“虚“,也严重限制了史家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平民史学家,郑樵求真务实,敢于求异,善于创新的学术精神足为我辈楷模。我们把郑樵的学术思想与史学成就概括为:进行学术研究的途径、方法以及见识、观点上异于前人与时人的别识心裁;研究历史的旨趣与视野方面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史学的通史家风;作为治史指导原则和评价历代史家史学成就标准的会通思想。“会通史学”是郑樵史学思想的精华.代表了当时史学理论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学者研经治史好言“实事求是”,既表现为治学特征和考据方法,更成为治学规则和学术观念.清代史家在“实事求是”观念的影响下,一扫宋明以来空谈天理性命的治学风气,建立起求真考实和无征不信的学术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史学向近代史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华岗(1903—1977)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之一。他一生中写下了大量著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至于中国革命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华岗留下的思想遗产没有进行认真的清理和总结,对他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也缺乏足够的估计。为了缅怀这位著名史家,笔者将对其治史的旨趣、风格和方法等方面略加论列,借以阐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范文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于范文澜的研究,前辈学者已经有所建树,然置喙之处颇多。文章从儒学、传统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家自身四个方面来论述范氏之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近代化是具有自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有特定的内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流派史家在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途径,治史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遗产。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思想,揭示中国史学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学史中的"史才四长"理论同样适用于分析外国史家。无论是从历史知识、写史能力、对历史是非曲直的判断与鉴别能力,还是对于客观信史的坚持来看,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史家普罗柯比都是一位拥有"四长"之才的杰出史家。他的作品成为了拜占庭正史的典范,在拜占庭史学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他的三部风格迥异的作品也为相关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