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覆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气压强作用的假设 历来的教材中,覆杯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都被用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取一个玻璃杯,往杯子里面灌满水,再取一张比杯口略大些的不渗水的硬纸片(或塑料片、玻璃片)盖于杯口,用手按住硬纸片,将玻璃杯缓慢倒置后,放开按住硬纸片的手,水竟然不落下来。是什么力量把硬纸片和水托住了呢?仅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吗?如果仅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那么硬纸片上最多可以挂多重的物体呢?  相似文献   

2.
许多年来,初中物理中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们都演示了复杯实验:取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开手以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但是实验时发现,用大半杯水、甚至水再少一些也能做成功:在一只杯口很平滑的玻璃杯中放上半杯水,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时空》2010,(10):48-48
巧粘玻璃杯 实验材料: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几张湿纸、干纸片,火柴。 实验方法:找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和几张浸湿的纸。在一个玻璃杯中投入一张燃烧着的纸片,趁火势旺时,用湿纸盖在杯口上,再迅速把另一只杯子的杯口与这只杯口对准,稍稍用力压紧。  相似文献   

4.
初中物理及化学中,都有碘升华的实验,初二物理中同时还学习凝华的知识。沪教版初二物理教材中,做演示实验时,升华现象很明显,但是观察到凝华现象却需要较长时间。为了克服此缺陷,我们对该实验设计进行了改进,实验现象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具体改进方法如下。方法一:将原盖在烧杯上的玻璃片改成如图1所示,将一试管穿过一厚纸片,试管中放入适量冷水,在做演示时,不仅能看到升华现象,还能迅速观察到凝华现象(碘蒸气在冷的试管表面发生凝华)。这样就克服了原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在玻璃片上出现的凝华现象。方法二:如图2所示,将一小试…  相似文献   

5.
第一,在实验教学中,要做好演示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使学生清楚了解教师在演示什么?为什么演示这个实验?尤其要向学生指明观察的重点和观察的方法,即观察什么,和怎么观察。如忽视这一点,学生就可能被一些次要的现象所吸引,或以好玩的心情来对待教师的演示实验,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要观察的主要现象上面,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如在给学生演示凝结的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我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片时,怎样使用酒精灯、怎样把玻璃片加热;然后让他们注意我在两个同样的玻璃杯内,倒…  相似文献   

6.
许多年来,初中物理中为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老师们都演示了复杯实验:取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用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开手以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但是实验时发现,用大半杯水、甚至水再少一些也能做成功:在一只杯口很平滑的玻璃杯中放上半杯水,盖上软硬适中的硬纸片后倒置过来,杯内的水和纸片仍能保持平衡,并不落地.出现的这一现象似乎跟上述的复杯实验的道理一样,当属一个细节罢了,但若深入地分析一下之后就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7.
科学小实验     
一、氧气与燃烧准备工作:蜡烛头两个,大玻璃杯两只,小玻璃杯一只,能盖住玻璃杯口的玻璃片三片,一盆水,水中滴几滴红墨水。实验过程:1.点燃两个蜡烛头,把这两个蜡烛头分别固定在两片玻璃片中心,然后同时将一大一小两只玻璃杯反扣在玻璃片上,观察两支蜡烛先后熄灭。2.将倒立的大玻璃杯连同下面的玻璃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认识几种磁铁 :条形、蹄形等。2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 :磁铁能吸铁 ;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3 .培养初步的实验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磁铁吸铁的性质。2 .难点 :对学生掌握、概括知识能力的培养。3 .课型 :科学实验课。  三、课前准备物品 :各种形状的演示磁铁各一个 ;每组若干个磁铁 ;每组一盒实验用小物体 (曲别针、大头针、木片、纸片、玻璃片、布、钥匙、硬币、笔帽、小刀、牙膏皮、金属钮扣等 ) ;每组一个盛有水的玻璃杯 ,内装两个曲别针 ;两个水槽。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9.
一、准备器材此实验对理解大气压的存在,准确测出大气压的值非常有帮助.实验前先准备玻璃杯、水、硬纸片、水银、长约1米的玻璃管(一端封闭)、玻璃槽(2个)、刻度尺、中间有孔的木板、湿泥巴.二、实验演示(一)实验一:在玻璃杯里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上,倒置过来放手,如图所示,我们将发现纸不会掉,水也不会洒出.杯中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倒置过来将如何?侧着放呢?泥分析:水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为什么不会洒下来,是因为大气压把它托住了.(二)实验二:把松软的湿泥巴放在玻璃槽内,用中间有孔的木板下压它,如图,我们将看到湿泥会从木板中间的孔内向上涌出…  相似文献   

10.
楚楚 《科学启蒙》2010,(12):34-34
你见过抽水机吗?你知道抽水机是怎么工作的吗?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 你要准备的东西 玻璃杯、蜡烛、一张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少许凡士林、柴、水  相似文献   

11.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说说有什么感觉。前不久,湘版科学教师QQ群(5480060)对这个实验产生了疑惑:  相似文献   

12.
覆杯实验是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用以验证大气压存在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实验,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取一个玻璃杯,往杯中灌满水,再取一张比杯口略大些的不渗水的硬纸片(或塑料片)盖于杯口,用手按住硬纸片将玻璃杯缓慢倒置后,放开按住硬纸片的手,水将不会落下来。对于该实验现象的成因,书中简单地解释为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最近一些老师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1 关于覆杯实验的讨论 覆杯实验是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用以验证大气压存在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实验,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取一个玻璃杯,往杯中灌满水,再取一张比杯口略大些的不渗水的硬纸片(或塑料片)盖于杯口,用手按住硬纸片将玻璃杯缓慢倒置后,放开按住硬纸片的手,水将不会落下来.对于该实验现象的成因,书中简单地解释为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最近一些老师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九册《凝结》一课中安排了一项“水蒸气凝结的对比实验”。这个试验的做法是:在两个装有等温热水的玻璃杯口上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然后让学生观察冷热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  相似文献   

15.
初中物理第一册“大气的压强”一节,安排了“水杯盛满水用纸片将杯日盖严倒置水不流出”的演示实验,用以说明大气压强产生托力,托住纸片使水不流出。此实验可就地取材又富有兴味。但往往因纸片封盖不严,而致杯内进入空气,使水倾杯而出。为了做好这实验,我将此实验装置在杯口、杯底做了一点改进(见图1—5),现介绍如下: 推车内胎,8—10厘米即可,找一个杯口直径比所选车胎直径稍大的杯子(如玻璃杯塑料杯或瓶类均可)。将内胎直径张大,如  相似文献   

16.
鸡蛋 ,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品 ,同时它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多次用到的实验器材 .1 做测量实验 ,体验生活 .学习了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后 ,先估计一个鸡蛋的质量 ,然后用天平进行测量 ,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或用天平称出 5个鸡蛋的质量 ,算出每个鸡蛋的平均质量 ,再与你估计的值进行比较 .2 做惯性实验 ,有惊无险 .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硬纸片 ,把一个鸡蛋放在硬纸片上 ,然后用手指把硬纸片迅速弹出 ,可观察到鸡蛋由于惯性会安全地掉进玻璃杯里 .3 做大气压强实验 ,妙趣横生 .在瓶口比鸡蛋稍小的广口瓶瓶底铺层沙子 ,将浸过酒精的…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一物理(必修)教材第七章“晶体和非晶体”一节,安排了云母与玻璃片导热性的实验。介绍用钢针接触涂有石蜡的云母和玻璃片,在教学中该实验很难取得成功。我经多次实验和分析发现是材料有问题:一是玻璃片太厚(一般常用的2~3mm);其次是“钢针”太细。我针  相似文献   

18.
小实验两则     
一盆水、一个玻璃杯、一块手帕麟盆翔黝杯子里的手帕设有被打湿主要与空气有关。其实,阵了手帕外,杯子里还充满了我们看不兄的空气。当杯子垂直插入水中时,空气压力会阻止水面往杯中上升,所以手帕就不会被水打湿了。一盐水、两个玻唱杯、一张硬纸片(大丁一杯口薛盆翔黝纸片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研究大气压力的实验是:用一个边缘完好无缺的玻璃杯,里面装满水,再用一块硬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如苏教版《自然》第八册第一课)。学生会发现纸片和水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掉下来,纸片将水稳稳地托住了。通过分析学生明白是眼睛看不见的大气压力将纸片和水托住了,从而证实了大气压力的存在。对于这个实验,几乎所有的科学教材和教参都说杯中要装满水,不能残留空气,至于为什么却没有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研究大气压力的实验是:用一个边缘完好无缺的玻璃杯,里面装满水,再用一块硬纸片盖住,然后倒过来(如苏教版<自然>第八册第一课).学生会发现纸片和水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掉下来,纸片将水稳稳地托住了.通过分析学生明白是眼睛看不见的大气压力将纸片和水托住了,从而证实了大气压力的存在.对于这个实验,几乎所有的科学教材和教参都说杯中要装满水,不能残留空气,至于为什么却没有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