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命的快乐在行动”,这是诗人雪莱喜爱的一句话。细细推究一下,雪莱说的行动,肯定是主动的行动,而被动的行动恐怕不会给人带来多少快乐。新闻这个职业的生命也就在于主动,如果用“心如止水”般的被动态度对待躁动的外部世界,新闻人的职业生涯也就可以结束了。 新闻人的主动体现在什么地方?可以体现的地方很多,主动采访、主动写稿、主动修改、主动学习、主动积累、主动吃苦……说尽百般主动,最宝贵的主动有一个,就在于思维的主动,而思维主动的外化,就是主  相似文献   

2.
娄炜栋 《新闻实践》2012,(10):52-53
细节失真就离"虚假新闻"近了一步 新闻稿要避免"千事一样"、"千人一面",细节便成了吸引受众目光的关键。艾丰先生说:"有特色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有了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新闻稿有血有肉,画龙点睛,也就是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去年10月,我省成立虚假新闻投诉中心,至今已有10个月,受理投诉700余件,  相似文献   

3.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4.
读过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人,不会忘记“焦裕禄顶住肝部带病坚持工作”的细节,也不会忘记那把“被顶出一个洞的藤椅”。细读新闻名篇,我们就会发现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永久性的魅力,除了记者的使命感和作品的思想性外,写作上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细节描写手法的恰当使用。可以说,细节使新闻具有了活跃的生命,也铸就了新闻的永久性。一、细节聚焦突显主题细节聚焦,是以细节作为焦点写作新闻的方法。细节可以是新闻人物的某个细微动作,也可以是新闻环境中的某一特有的景色。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  相似文献   

5.
崔振峰 《新闻窗》2011,(5):53-53
作为一条新闻,必须要快,否则,就失去了新闻价值。但光具备了"快"字,而不注意在"精"字上下工夫,也不会收到好的宣传效果。俗话说,"剜到筐里的不全是菜。"然而,不少记者却常把剜到筐里的"菜",全部塞进文章里,原本新闻价值较高的新闻,就被拖泥带水的空话、套话淹没了。  相似文献   

6.
荆成 《青年记者》2010,(18):20-2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尊重事实、把握真实,这是对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是底线。不讲事实、不讲真实,就是说谎,就是骗人,新闻也就没了存在的价值。所谓"坏新闻",不管属于哪类,坏的本质都是"不真实"。  相似文献   

7.
李正社 《报刊之友》2011,(3):119-120
新闻摄影人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图文并重"的方针使文字不再枯燥乏味,好的新闻摄影能够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具现场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就要求新闻摄影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如何做好新闻摄影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首先摄影基本功要扎实,其次要掌握新闻摄影的特性,再次要掌握技巧,本文就详细阐述以上几点,从多角度提高新闻摄影人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刘厚良 《军事记者》2013,(10):72-72
新闻界有句行话:抢新闻。说的就是新闻人要有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和快写快发的能力。虽然从事新闻报道时间不长,但一条突发新闻却让我真切地理解了"抢"新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孙丽 《新闻传播》2010,(4):120-120
人们往往认为"出镜记者"就是在节目开头交待一下时间、地点、环境,把他所说的话与"新闻导语"相混淆。"出镜记者"不是报幕员,也不是场外主持人,他的出现,一要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二要增强新闻的现场感,三要利于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出镜记者"就是新闻发生的参与者,是报道过程层层递进的引导者,是观众派往新闻现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有情,有爱,就有好照片。 情感是新闻摄影的催化剂,是"酶"。没有了这个"酶",照片就无"情"无"味",就无法打动自己,更无法打动读者。 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怎样拍出来的?用相机拍,用脑子拍,更是用"情感"在拍!用相机拍照的人是浅层次的,有了头脑,如果没有情感投入,那么拍出来的东西也不会长久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1.
李久标 《新闻采编》2006,(6):34-34,40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必须遵循新闻五要素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原则。就如同人的脸面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任何一件,就会不成样子。而文章缺少了五要素,就会文不通、理不明。应该说,但凡是写新闻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个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往往是在实际宣传报道中,特别是遇到有份量,有重大新闻活动和新闻事实的报道,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满足于一般的就事论事写作,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造成文章泛泛而论,没有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示范的作用。所以说抓问题…  相似文献   

12.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靠"眼睛"传神。古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会精灵许多。一个亮眼的标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抢得先机。成语说"画龙点睛",鲁迅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3.
李飞 《新闻传播》2010,(3):99-99
之所以这么晚写下这段文字,回首"沿边行",原因有三个。一来,我只是个新闻报道实践者,不善也不会写新闻论文;二来,实践是最好的新闻,怕一总结,就"搁浅"了;三来,"沿边行"一路千头万绪,总怕挂一漏万。  相似文献   

14.
王桥 《新闻窗》2005,(5):44-44
前段时间出去采访,有人开玩笑说:搞新闻时间长了,我们记者都快成"熟练工"了。虽是玩笑话,却令人深思。如果记者只满足于把手上的材料,按"程序"简单地拼装打磨一下,就当作新闻成品交差了事,事前不积累,事后不琢磨,胸中无大局,那这篇稿件多半成不了"气候"。一个有追求的记者,不会这样写新闻。优秀记者的作品,尤其是代表作品,从中可以让人看到其思想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周云龙 《青年记者》2010,(11):57-57
别看电视台的记者们拍过高官,录过百姓,神气活现的,他也有怕的,最怕采访一种人——那些被誉为"祖国的花朵"的孩子,因为他们在答记者问时,俨然一副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架势,而说的却多半是正确的废话,不是"今天听了这场报告会,深受教育",就是"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相似文献   

16.
姚莉 《新闻窗》2011,(3):50-51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其获得新闻信息的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新闻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只有通过采访,事实才能进入记者的视野,之后经过其"加工",最终成为被受众所接收的新闻;而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擅长新闻写作的与不会写的记者把事实报道出来,传播效果的差别可能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7.
起源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精确新闻,目前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都已经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而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形式——实验性新闻,便成了打破这个瓶颈的最佳候选。因此,加强对实验性新闻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及时。本文将以《都市快报》"好奇实验室"栏目为例,探讨实验性新闻对精确新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新闻叙事"就是"叙述新闻事件","叙事"包括两层含义:事件和叙述。新闻叙事是对现实中新近发生的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再现。相对于文学叙事来说,新闻叙事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新闻叙事的"客观真实”性追求:新闻叙事的“事”应该是真实的而非杜撰或虚构的事件,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贾中兴 《青年记者》2006,(12):67-67
公信力是新闻传播的生命所在,它的基础要素是客观真实性.没有了客观真实性,新闻的生命之根也就失去了,它对社会进步的正面助推力量也就失去了.缺乏公信力的新闻信息会像谣言一样蛊惑、误导公众,对社会的发展将形成负面的阻碍力和破坏力.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关键性问题上媒体和新闻人却做得不尽人意,公信力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害,影响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王文 《新闻知识》2003,(10):46-47
新闻评论就是“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文章”,具有新闻性就是要与新闻有密切关系。既然与新闻有密切关系,那么肯定就与事实密不可分,因为事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新闻评论是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