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妻后母、报寡嫂是游牧民族普遍盛行的婚俗古代欧亚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都盛行一种妻后母报寡嫂的风俗。司马迁说,在匈奴人那里,普遍流行“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记·匈奴传》)的风俗。从汉族出嫁匈奴的姑娘也得照此风俗行事。《汉书·匈奴传》说汉元帝时,王昭君先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又嫁给其前妻子复株桑若鞮单于为妻。和匈奴向时的乌孙人同样有此风俗。汉解忧公主先嫁给乌孙岑陬。岑陬死,从兄弟翁归靡继王位,“复尚楚主解  相似文献   

2.
关于王昭君的故事可以说是古今皆知,《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  相似文献   

3.
《汉书》曾在两处提到王昭君——即明妃的事。一处是《元帝本纪》。它说: 竟宁元年(公元前三十三年)春正月,匈奴虖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 既伏其辜,虖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字昭君为阏氏。另一处是《匈奴传》。它说: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 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若鞮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王莽秉政,欲悦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之甚厚。  相似文献   

4.
刘作奎 《科技文萃》2005,(4):124-126
匈奴人是最初在蒙古高原活动的一个游牧民族,我国从有记载的编年史开始就一直有他们的踪迹,殷商时期,他们被称为鬼方、犬戎等等.从春秋时期开始,匈奴人不断南下骚扰.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击,匈奴元气大伤.西汉晚期,匈奴发生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朝消灭,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相似文献   

5.
匈奴分裂的原因和呼韩邪附汉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宣帝晚期,中国北方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一部分以郅支单于(公元前56—36年)为首,逃奔中亚;另一部分以呼韩邪单于(公元前58—31年)为首,亲附中原汉王朝。匈奴统治集团为什么会分裂?呼韩邪附汉有阿历史意义?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对此作出了错误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龙麒”(龙犬)考释畲族家世神话——畲族崇拜之图腾盘瓠,其形象,据古籍及民间言传,多说其为犬。最早见于《风俗通》(即《风俗通义》,汉末应劭撰编),其后散见于《山海经》、《搜神记》、《晋纪》、《玄中记》、《后汉书·南蛮传》等著作,其中以《后汉书·南蛮传》(卷七十六)记述最为详细: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尅,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之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  相似文献   

7.
释“行国”——游牧国家的一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国之名最初见于《史记·大宛传》。所谓行国,就是“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匈奴而外,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都是行国,即是说,它们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所谓行国,依裴骃《集解》引徐广的话,就是“不土著”。“不土著”的行国与“土著耕田”、“有城屋”、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有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的一段,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大怒道: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注解②,为(wei)将要。这里把“为”字作“将要”讲,这种讲法值得商榷。“为”字能否作“将要”讲呢?能的。如《汉书·匈奴传》里有“单于  相似文献   

9.
匈奴族名的原义,由《史记·匈奴传》说的“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一语推断,匈奴是苍天和大地的儿子,与太阳和月亮也都有“亲属”关系。内蒙古包头市曾出土过“单于天降”瓦当文字,也是说匈奴是由天上下降的一个民族,意即苍天的儿子。据王国维考证,匈奴二字的急读便是“胡”。就是现在蒙古语中的“夫”(hu),直译汉意是“人”,习惯称为儿子。这个原义源远流长,试求索如下:  相似文献   

10.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②,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选摘自《汉书·苏武传》题,目为编者加)【注释】①律:指卫律,汉人,投降匈奴,单于封其为丁灵王,是单于的重臣。②羝(d~):公羊。【文学常识积累】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作有《后传》数十篇。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汉书》。…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指出:汉王朝同匈奴奴隶制政权之间的"和亲"问题,从汉代一直到现代,两种不同意见争论了两千多年.和亲在汉代是一个政治上的重大问题,文臣武将们都在激烈争论和亲政策的好坏利弊.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仍然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一种"妥协的政策","暂时缓和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军事进攻",汉元帝"以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成为汉和匈奴和好的历史佳话".另有的同志认为,和亲是"对匈奴忍让,企图换取边境的暂时安静.  相似文献   

12.
“巨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注“间”为:“间道,小路。这里用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这是不妥的。据《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孙云鹤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间”也可以从本义(隙也)引申为“悄悄”,“偷偷”的意思。如:《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曰……”《汉书·项籍传》:“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后遇楚军。”《汉书·匈奴传》:“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间告  相似文献   

13.
王昭君,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后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年纪很轻便被汉元帝选入宫中,成为一名普通的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当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求亲和汉元帝下令挑选宫女出塞的消息传出后,王昭君主动向管理掖庭的官吏提出愿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昭君出塞和亲,在当时举国欢庆,人们在建筑物上刻下“单于和亲”、“千秋万岁”等文字来纪念这个事件。呼韩邪单于娶了汉族姑娘,更加珍惜汉匈两族的真挚友谊,封王昭君为“宁胡瘀氏”,意思是说,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就会带来永久的和平与安宁。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人民…  相似文献   

14.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王昭君,名嫱(史书或作王嫱,字昭君),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旧属秭归县)人,以“良家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奴呼韩邪单于(音蝉余,匈奴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耶)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了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因此,王昭君这个人物,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的象  相似文献   

15.
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提到班超出使西域,至鄯善,夜袭匈奴营帐。班超对部属36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辞海》“不”字条持同样说法。但查《后汉书·班超传》和《资治通鉴·汉纪》,班超原话均为“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那么,“焉”字从何而来?近查新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一卷,  相似文献   

16.
一、皇帝之妻后皇帝的正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皇后皇帝的正妻。《史记·孝文本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女君皇后。《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王昭君的“和亲”,绝大多数老师都给予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因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非常明确地写道:“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教科书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中的话进行评价:“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而且,董必武的诗作《谒昭君墓》之“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也是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8.
娘姨 吴方言中称女佣为娘姨。柴萼《梵天庐丛录·清末南北称谓》:“吴人普称女佣曰娘姨。”鲁迅《且介亭杂文·阿金》:“她是一个女仆,上海叫娘姨,外国人叫阿妈。” 姨,其本义为妻的姐妹。《说文·女部》:“姨,妻之女弟同出为姨。”《尔雅·释亲》:“妻  相似文献   

19.
历来人们常说的中国古代的和亲,一般都是发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对于汉代的昭君出塞,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将其作为一次联姻式和亲来看待的。然而,分析历史上的此类和亲,可看出它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作为和亲方的女性,一般都是与帝王有血缘关系的女子,二是史书记载这类和亲时,多用"嫁""妻""婚"等字样,表明一次婚姻关系的缔结。而昭君出塞并不具备这些特征,那只是汉皇的一次赏赐,昭君只是汉皇赐予匈奴单于的礼物之一。有人将昭君出塞看作联姻式和亲,是认为她对汉匈间的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就两国关系的实际效用而言的。但真正说来,昭君在这方面的作用实被后人夸大。汉匈之间在她之后的长时期和平,主因并不在她,而在于匈奴实力衰落,无力与汉王朝对抗,另外也在于汉朝曾给予呼韩邪单于以极大援助,呼韩邪单于及其子孙感恩汉朝,不愿轻启战端。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昭君出塞都不是人们常说的联姻式和亲。  相似文献   

20.
1982年秋季全国开始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修订本,在第一册《西汉同匈奴、西域的关系》的课文中,扼要地提到:“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匈奴骑兵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才解了围。”又叙及“汉高祖为缓和同匈奴的关系,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家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去大量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