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一部书稿,认识一个人。读《消失的河流》,认识了金少庚。不记得我是否见过他,即便见过,也无印象,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在文章里,不仅有其人,更有其心。尽管,他和我不在一个年龄段,却一样从农村走出,且都最终从事笔墨营生。还有,他的家乡和我的家乡相距不远,  相似文献   

2.
2005年6月12日,著名编辑家王仰晨“和世界说再见了”。出版界又损失了一位老人。9月,其子王小平先生来信,求我寻找王叔叔的遗墨。我没有见过王叔叔,但常听父亲说起他,也见过信笺上,他那清秀、流利的字迹,知道他俩是推心置腹的好朋友。我马上到鲁迅纪念馆的赵家璧专库中查询,找到了自1987年到1997年1月,王叔叔给父亲的十二封信,最后一封信写于父亲逝世前两个月,那时,给父亲写信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王叔叔和父亲的交往,开始于1975年前后,那时王叔叔正在编辑《鲁迅全集》。鲁迅著作征求意见本每出新册,他都及时地寄给父亲。父亲出于对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3.
见过徐州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刘明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人。他的事业心极强,干什么都想干出个样来。  相似文献   

4.
正2004年的一天,当演艺、广告经纪人王太利在中央美院食堂"蹭"完饭之后,他问饭桌对面的陌生男同学认不认识广告导演,男生想了想,把只见过一次面的肖央的电话告诉了他。于是,35岁的王太利邂逅了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广告导演专业的学生肖央。原本只想找个"便宜导演"的王太利恐怕挠破头都不会想到,十年后,年过不惑的他会在  相似文献   

5.
黄远生本质是好的,内怀有向上自爱之心,底子是很好的人,但行动有些矛盾。他交游甚广,同袁世凯的亲信左右也有交往。因此别人不知道的政情他能知道,在给上海报纸所写的通讯里,巧妙的透露出来,因文章有内容,结果大家都喜欢看,他就成了大有名的新闻记者。到袁世凯想当皇帝时,需要有名的人替他说话。既有外国顾问,如古德诺,又有贺长雄等人写文  相似文献   

6.
郑雯倩 《东南传播》2016,(10):50-53
中国人的情感是人文历史的产物,中国人的情感传播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要想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心理,挖掘华夏文明中的传播情感思想十分必要。本文以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儒、道、佛三家传播思想作为内容,研究其中的传播情感论,汲取对现实传播活动有益的精华。在与自我的情感传播中,中国人习惯以情感体验认识自我、将主观情感投射自然界,同时又对自身情感有所控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中国人崇尚建立正向的情感传播,追求关系和谐的传播目标,并尽量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7.
有时要了解一个人,可以去读他的文字;有时通过他的文字,也可以进一步去认识这个人。在我的感觉中,许多情况下,文与人是可以叠合在一起来认识和评价的。我和肖正德只见过一次面,那是1998年7月在兰州召开的《中国档案报》第三届通联工作会议上。我作为东道主,在会务上跑跑颠颠儿的,而  相似文献   

8.
存心尽性     
匡章是齐国有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很少有人主动和他交往。但是孟子却主动和他交往,还十分敬重他。孟子的学生们非常不理解孟子的做法,一天公都子问孟子说:“先生,匡章这个人,整个齐国都说他是一个不孝的人,您却同他交往,还十分善待他,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10.
紫金山之所以雄伟,是因为这里长眠着伟人孙中山。如今,亲历中山陵兴建过程、见过孙中山奉安大典、见证中山陵园整个历史的人很少很少了。仇良炬老人就是仍健在的、亲历孙中山奉安大典和见证陵园历史的老人。仇老80年代初退休后,一直在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史志。2005年初,我们专程去他家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11.
存心尽性     
《出版参考》2005,(9):30-30
匡章是齐国有名的不孝顺父母的人,很少有人主动和他交往。但是孟子却主动和他交往,还十分敬重他。孟子的学生们非常不理解孟子的做法,一天公都子问孟子说:“先生,匡章这个人,整个齐国都说他是一个不孝的人,您却同他交往,还十分善待他,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2.
在我认识的忘年交中,极少有显赫大官的,多为布衣一族.而年逾96岁的王殊先生却是一个例外.他属部级京官,官至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我与他见面聊天,感觉他就是一个平易亲和的文化老人.2020年9月25日,闻悉他在北京不幸病逝,悲从中来,不禁忆起与他的交往及他不平凡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因为在《美文》杂志社工作,就接触了许多作家。作家里也是各色人等,有的文不如人,有的人不如文,有的见过一面了从此不愿再见,有的相见无事,不见倒又想他。唐兴顺是从河南风尘仆仆地来过一次,他长得很厚实,言语也质朴,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在我的观人经验里,越是像文人的越不是真正的文人,模样朴拙者却往往成文章高手。再者,不服一人或逢人便服都是妄人。唐兴顺走后,我对编辑讲:要重视这个人。果然以后他写得很多,除了在《美文》上发表外,国内一些重要的报刊上常见到他的作品。我曾经把他和许多作家作过比较,企图要验证我的一些看法,比如他…  相似文献   

14.
△真实准确。比如有位记者,没见过高炉,他想「炉」一定冒烟,就写「高炉冒烟」了,实际高炉是不冒烟的。加里宁说:「记者(我想通讯员也在内)应该是当地学识最渊博的人。  相似文献   

15.
周幼非是台湾《人权论坛》的记者,每当和别人谈起与大陆前总理朱镕基的交往时,他就眉飞色舞,兴奋不已。“我和朱镕基的认识并非靠什么重要人物牵线,而是放了他一炮,这一炮,不仅没有轰远朱镕基,相反成了近水楼台,每次到大陆采访,他都接见我,让我再放炮!朱镕基真是个胸襟宏大又平易近人的政治家啊!”周幼非如此评价说。周幼非先生与朱镕基的认识是在1988年的4月,当时他是第一次到大陆采访,准备到北京采访第七届人大会。那天,他乘坐的飞机在上海降落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他原想转搭的飞往北京的飞机因误点而停飞了。周幼非先生又是第一次到上海…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张照片,今年50岁.我和我的几个兄弟姐妹住在一本<珍贵照片册>里,主人是一个年近80岁的老人.从10岁起我们就跟他一起生活了.多少年来,我们除了见过他的家人外,谁也没见过.整天躺在黑洞洞的抽屉里闷都闷死了.主人只知道让我们别丢了,别让老鼠咬坏了,其它的什么也不知道.其实我们的作用大着呢!  相似文献   

17.
范长江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者,到一个杰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与他同共产党人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过程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要想了解范长江思想转变的过程,就必须了解他同共产党人之间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过程。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这一公共交往网络的形成过程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有个叫董桥的台湾人,你大概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不过认不认识董桥这个人没关系,只要我们认识他的文章他的书就行。最近,又见这位董桥先生的一套系列丛书的出版预告(广告),其中的一本,不待翻篇,光看书名就晃得我眼前一亮。书名曰:《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董桥的这本书现在还是个闷葫芦,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单单看这个既妙喻绝伦,又准确精当的书名,就不能不感叹一声:真亏他想得出!可不是么,新闻是对变动中的现实的直接再现;既然是变动中的现实,就免不了涂涂改改,修修补补,摸着石头过河,不是初稿是什么?揣摩…  相似文献   

19.
少年时,跟人扯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大家估算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到底能认识多少人。所谓的认识,是指双方见面能叫得上名字,或多或少有过些交往的人。要不然我认识林青霞钟楚红关之琳,她们却不认识我,也不会上我家来玩,这当然不能算在内。我想了好半天,说了一个自认为很保守的数字:一千人。我当时心想,亲戚、街坊、以及各级同学相加,就有好几百人,以后工作也会认识些人;将来结婚,对方的亲戚朋友又会认识一些;还有通过社会交往认识的人,总共加起来,一千个人是很容易达到的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2,(1)
在混合现实(MR)中交往的人,因面对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身性;这种分身性,形成了数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对话。1.数字传播建构了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人,而虚拟交往则定义了人-物-实践融合的交往人,这是虚拟交往时代的认识论基础。2.在跨体系、变维、多分身的生存模式(MDSs)中,交往人的属性不止是技术具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实相间,且其身份之间是可联结、可接替的。此即数字交往的分身性。3.分身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交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一种调谐与演化的生成。4.分身认知试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为数字交往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后现象学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