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涛 《军事记者》2012,(2):48-49
2011年10月12日中午时分,82岁的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蓝鸿文老先生走了。当天,我在新华社参加“新华社80年历程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两天后,才从人大新闻学院的网站上获悉这一噩耗,又闻蓝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16日上午在八宝山公墓竹厅举行,悔不该早早地买了15日晚上回武汉的火车票,不然我会到八宝山送蓝先生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2.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国防科工委的电话,电话中让我于次日下午到北京八宝山公墓陪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不久前我采访报道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扫墓。杨振宁教授与邓稼先教授的深厚友谊那天,我如期而至。同时前往扫墓的还有宋健、周光召,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伍绍祖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去了。这天杨振宁身穿白色的风衣,黑色西装,来到八宝山的骨灰堂。他眼里含着热泪,向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邓稼先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3个躬。祭奠以后,在院子里他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在上个世纪50…  相似文献   

3.
去年2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消息,原中顾委委员,铁道部原部长、党组书记刘建章同志,因病逝世。看到这条消息,我心里一沉.二十多年前的一次采访经过历历在日.今日仍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4.
去年今日(9月13日),我的老领导梅益同志与世长辞。噩耗传来,心情万分悲痛。9月25日上午,到八宝山参加梅益同志遗体告别仪式。眼望着那副安祥的遗容,往事历历,犹如电影画面一般在眼前闪过。  相似文献   

5.
采访:黎信(新华社高级编辑兼中国新闻学院教授)受访:约翰·哈特利(Prof.JolmHartley)(院长)时间:1997年10月20日编者按本文为新华社高级编辑兼中国新闻学院教授黎信与英国著名学者、威尔士大学新闻、传媒与文化学院院长约翰·哈特利教授的对话录.这是一篇极富创见性的对话,它涉及到现代传媒的功能、属性、内容、方式等许多方面,对我们认识、把握现代传媒或许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由于本文受访者哈特利先生有着从戏剧─—电视剧─—现代流行艺术─—大众文化─—大众新闻的独特的学术经历与学术背景,他所提出的现代传播的…  相似文献   

6.
逝去的哲师     
2013年7月29日下午四时许,接朱天俊先生高婿的电话,通报朱先生已于当日下午四时去世.这让我十分惊愕与悲痛.随后,我与系党委书记王继民、副书记张久珍两位老师联系,于当晚七时,前往朱府悼念,并与其女儿朱彤女士协商追悼会等相关事宜.随后,系副主任王子舟、周庆山两位老师又往朱府悼念,并与朱彤女士协商安排朱先生追悼会的一些具体工作.8月4日上午,朱先生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当日,《光明日报》刊发系友徐雁教授《朱天俊:一位远去的书海导航师》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7.
《甘惜分文集(三卷本)》出版暨庆贺甘惜分教授96岁华诞研讨会4月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甘惜分教授是中国著名新闻理论家,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38年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任高级干部学习班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新华社任记者和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9,(1):7-7
据新华社:2008年10月23日。中国传媒科技界的最高人才奖项——“王选新闻科学技术人才奖”在江西南昌首次揭晓。北京大学教授陈垫跺等六人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成就奖”,新华社技术局副局长高连涛等十人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奖”。  相似文献   

9.
2月15日.法制晚报A12版以“本报讯(记者陶韵西)”的署名,刊登了“中国工程师龙晓伟在巴基斯坦被绑架近半年后获释”的消息。对比2月16日北京日报12版采用新华社通稿发的这一消息.可以看出.法晚这条本报记者的稿是在新华社通稿的导语之上加上巴基斯坦每日时报的两段话.再把新华社通稿的第2段和第3段颠倒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2月28日15时15分,随着新华社副社长蔡名照轻轻点击鼠标,改版后的新华网的全新网页出现在大屏幕上,来宾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新华网再次全面升级改版成功。 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早在1997年11月7日,新华社就利用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与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开通了新华社网站 (www.xinhua.org),2000年3月 10日,新华社网站正式更名为新华网。 2000年7月12日,新华网进行了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改版,新版在保留原有域名的同时,新启用了www.xin-huanet.com…  相似文献   

12.
新华通讯社,是党中央的耳目喉舌。及时准确地接收.用好新华社稿件对于办好各地党报至关重要。我在新华日报电讯组工作了近二十年.为了配合新华社供稿方式的多样化.我与同事们开发了打印兼来稿报警程序。这个程序使用简单,功能实用性强,大大降低了技术人员平时值班的负荷。  相似文献   

13.
林耀基有一串长长的头衔,然而唯一被他身边的人们反复强调的身份是:一个好老师3月22日上午,一场沙尘暴刚刚过去,北京的天空蓝得透明。八宝山的空旷使初春的风显得格外凛冽。殡仪厅外,几个年轻的女学生眼眶红肿。这是中央音乐学院林耀基教授的追悼仪式。两首小提琴曲——  相似文献   

14.
朱惠民 《军事记者》2009,(12):39-39
10月12日.温家宝总理亲笔致信新华社总编室说: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2009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温家宝总理的更正信)  相似文献   

15.
赵泓 《新闻与写作》2005,(10):16-16
《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印出来后,我时不时地将它拿在手头掂量掂量.这部沉甸甸的著作记录了李希光教授自1999年离开新华社记者岗位进入清华园以来几乎全部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6.
新创     
《青年记者》2010,(8):2-3
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世博手机报》 4月3日,新华社与中国移动通联合推出《世博手机报》.全国4000万中国移动用户成为首批读者。  相似文献   

17.
乔边 《报刊之友》2002,(1):57-57
2001年11月2日的《华商报》刊登一篇报道《新华社记差点中枪》。这篇报道是新华社记在阿富汗反塔联盟阵地上的目击记。有两个自然段,第二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事后,我们的摄影记王长山心有余悸地对我说,他当时正在站着拍照,一颗子弹正好打在他眼前两米远的土包上,如果子弹再飞高一点.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4月29日一版的新闻特写《人口警钟长鸣》吸引了我。但读到文中“1991年4月28日10时×分×秒……北京市人口108768××”这数字时,感到似乎与刚读过的新华社电稿中所写的数字不一样。于是,我找来新华社4月28日《北京  相似文献   

19.
要闻     
《中国传媒科技》2011,(12):8-11
原音网19日上线新华社电视产业链向音乐领域延伸 新华网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白瀛)由新华社旗下”中国新华电视“主办的音乐网站原音网(www.wowmusic.cn)19日上线。这意味着创办刚满两年的新华社电视产业.又一步踏进了近来风头正劲的音乐领域。中国文联副主席兼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徐沛东等当日在人民大会堂为原音网揭幕。  相似文献   

20.
叶小沫 《出版史料》2012,(2):119-123
正寒风凛冽,1月20日,我们在八宝山的梅厅送走了姑姑。躺在花丛中的姑姑显得又瘦又小,那张暗淡的脸上,再也没有了我熟悉的生动的神气。去年12月我回北京开会,照例去看望姑姑。像每次一样,姑姑见了我总是很高兴,老说我们离得太远了,要是能常常见面该多好。我知道姑姑近几个月有点儿糊涂了,许多话会反反复复说上好多次,可见她有说有笑,饭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