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伪信息化"是信息化热点研究背后的热点,把"伪信息"作为一种独立实体进行研究,通过阐述"伪信息"的提出背景,语境,含义,特征,文化效应,对人的异化等等领域,基本厘清了"什么是伪信息"、"伪信息有哪些影响"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城市党报大多是由硬新闻唱主角的,所以,相对于其他类报纸而言,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权威性报纸给予渎者的高价值报偿便是在读者与信息洪流之间树起了一面选择性很强的网筛,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渎者判断哪些信息是重要的、真实可信的,而哪些信息是次要的、可以被  相似文献   

3.
“新华视点”的报道之所以往往具有一般媒体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于他们经常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有什么重要的政策、法规和新闻信息需要向海内外发布;实际工作部门有哪些重要情况和具体规定需要广泛地告诉老百姓;老百姓从切身利益出发,迫切希望了解什么带有全局性、趋向性的重要情况,希望获得什么信息;现实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重要问题需要深入浅出地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4.
到了今天.企业信息安全问题日甚一日。“身份”正渗透到企业基础设施中的每一个环节.需要管理的人员和信息越来越多.而谁能够获取哪些信息.谁不允许获取哪些信息.谁非法获取了他不该获取的信息.这些问题让IT管理者头疼不已。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信息品质对新闻传播的"定性"与"指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信息的"异质化"将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的导向性。那么,作为各级电视台立台之本的新闻节目该以怎样的信息品质面对受众的信息消费?换言之,新闻信息的品质与受众信息消费的结合点究竟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笔者重点对新闻性的缺位、思想空间的狭窄、戏剧化的渗透等新闻信息"异质化"倾向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代“把关人”角色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无关可把”的呼声 几十年来传统媒介一直以“把关人”自居,新闻从业者认为受众需要什么、哪些内容不该传播都由他们决定。因特网的出现使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尽管网络媒体至今只有短短三十年历史,但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和成长,向人类展现了全新的信息电子网络传播方式。它不仅可以提供浩如烟海的信息,并且人们通过它能够自由地选择、获取和发布信息。一时间,好象传统媒介的后院篱笆被打开了无数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数据提供商彭博新闻社深陷"偷窥门",这一事件给日益依赖国外金融数据服务平台的中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日前,彭博新闻社被曝允许其记者接触彭博数据终端用户的部分信息,包括登录时间、使用了哪些功能等。彭博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多克托罗夫承认这是"一个错误",并于15日在其博客上试图挽回客户信任,称现在彭博社记者能通过终端获取的用户信息已经与其他用户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8.
肖群 《声屏世界》2007,(12):51-51
改进会议报道.需要从四个字上下功夫:精——严格把住会议报道关。一是会议的组织者要把关。二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要把关。明确规定哪些会议必须报道;哪些可报可不报:哪些一律不报道。三是记者、编辑要把关。不要不分轻重。  相似文献   

9.
对我们长期从事报纸工作的人来说,“政治”两字的严肃性自不待言。报纸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一旦出了差错,就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给报纸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责任的确重大。所以平时采写新闻或编稿都必须十分细心谨慎,斟字酌句,力求报道准确。报社领导严格把关:对哪些稿子该发,哪些稿子不宜发;哪些须早发,哪些须缓发;哪些可以大吹风,哪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每日接受的诸多信息究竟意味着什么?哪些对自己有潜在而深刻的关联?这些信息如何去理解?都是个问题。有一堵墙!在传播的过程中,在事实与理解之间,在观点与认识之间,在世界与我之间,在昨天、  相似文献   

11.
张美娟 《新闻世界》2013,(5):159-161
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用户平台的使用便捷正在催生着"微新闻"的繁荣。微新闻把关人以何种形式出现?又是如何进行把关?微新闻把关人的泛化对舆论和议程框架的塑造会带来哪些冲击?微新闻把关人的草根化,逐渐形成"人人把关"的态势,迫切需要提升网络自律、提高官方信息的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12.
也许是我常在报刊上发表点“豆腐块”之缘故吧,平日总有些文友问我,你为何老有那么多东西可写呢?其实,我也有“无米下锅”,无题目可写之时。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检讨检讨自己做的如何?第一,是不是想了办法,开动了脑筋。我总觉得,下基层采访,犹如女同胞到超级市场去买布或买菜一样。商店里的各种布匹,菜场的多种蔬菜,啥时候都是琳琅满目的,但哪些好哪些不好,哪些可买哪些不可买,各人有各人的选择观和需求。采访也是如此,哪些素材可用,哪些素材不可用,这就由采访者去判断了。1994年7月.西安电视台《科…  相似文献   

13.
当今的世界,是信息的时代,也是出版业国际化异常活跃的时代。中国出版业究竟怎样走向世界?“造大船”是一种战略上的考虑,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重视一些具体的、微观层面上的运作。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加大出版对外贸易的力度、使我国出版业更好地“出海”呢?我认为可...  相似文献   

14.
“邸钞”是清王朝用来公布朝廷政讯,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的原始形态报纸,是封建最高统治者赖以传报朝廷政事动态,起到“与众阅看”、“众所惩劝”作用的政治宣传工具,也是封建统治集团人物赖以了解朝廷政事动态的主要途径,被当今的档案学者认为是清代在一定范围内发布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主要形式。清王朝对“邸钞”有着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传报组织系统和审查、传报制度。皇帝对“邸钞”的发布十分重视,甚至对哪些谕旨章奏应发布,哪些不应发布都由皇帝亲自决定。主持日常传报工作的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军机处,由军机处把应发于“邸钞”的谕旨…  相似文献   

15.
著名记者徐铸成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初当记者,《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常常向他传授一些经验。比如采访要先摸清“行情”,然后才能知道哪些是新闻,哪些虽是新近发生的事,但不值得采访。他开始试跑政治新闻时,每次出发前,张季鸾必定详细交代  相似文献   

16.
笔者几年前曾写过一则至今不会忘记的400字的小消息,写的是省领导会见前来对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进行咨询论证的高层专家。之所以至今不忘,是因为这篇报道受到过报社领导“点评”——高层专家由哪些人组成?来辽宁进行哪些内容的论证?从文章中看不出来。  相似文献   

17.
地方电视台做好舆论监督报道有哪些困惑、困难、办法?作者从实际操作中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18.
正所谓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理论是美国政论家、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该书被称作舆论学的开山之作,其核心内容解释了大众媒介运作的基本机制,即人们如何形成想法,人们从新闻传播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人们如何加工这些信息并如何继续传播它们。李普曼高屋建瓴地描绘了直到十多年之后才被实证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以大量数据所证明的各种现象。"刻板印象"的传播偏向从传播的效果来说,李普曼的理论可以概括为  相似文献   

19.
一名博学多识的记者和一名知识贫乏的记者,在发现和判断新闻价值方面,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博学多识、经验丰富的记者,能够及时、敏锐地从采访中,判断出哪些是有价值的材料,哪些是没有价值的材料,并能根据对方的谈话触类旁通,将采访引向深入;知识贫乏、经验不足的记者,采访对象说这个不懂,说那个接不上茬,很容易造成"话不投机"的冷场与尴尬,又容易使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相似文献   

20.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甜 《新闻实践》2007,(11):35-36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