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对培养工程类型研究生重大意义的认识1984年原教育部研究生司转发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等工科院校‘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建议》的通知至今已有6年多,但对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的认识问题并未完全统一。目前,一部分导师对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生还有顾虑,有的耽心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论文学术水平不高,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的觉得带工程类型研究生花费精力多、麻烦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有的导师把工程类型硕士生称为“工农兵研究生”。总之一句话,认为工程类型研究生是降低了水平,搞实际题目不如搞理论性题目水平高。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其核心问题是对培养工程类型研究生的认识不足,对水平的理解不全面。我们认为,培养工程类型研究生,是厂矿企业、工程建设等实际部门对我们提出的新任务,是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认为好导师大致有三种风格:逍遥派导师对研究生只“问”不“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科研和生活的能力,和学生保持距离,体现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慈父慈母型导师对研究生既“问”又“管”,注重情感育人、细节育人,构建起亲密无间的“家人关系”;良伴型导师视研究生为平等的合作者,在共同科研中培养研究生,张扬了互惠互利的“契约关系”。指出对于这三种风格,青年导师只可理性借鉴,不可盲目模仿。  相似文献   

3.
每一位导师都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和促进创新创造的使命,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构建学术共同体、做学生引路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必由之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制度支撑。文章首先界定“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核心概念,然后指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构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个人发展、学术资源、专业网络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具有重要帮助,最后探讨构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模范引领”。  相似文献   

4.
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同导师有不同的想法。我有如下几点意见。1.增加研究生导师的“自主权”。我多次参加会议,每讨论到研究生培养问题,都有这样的意见:要多给指导教师“自主权”,让他们能发挥主导作用。研究生的导师是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应该尊重导师的意见,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导师的意  相似文献   

5.
认为军校研究生教育要实现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军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应坚持“四个统一”,即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统一,提高智力因素与提高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发扬求实作风与培养创新精神的统一,提高学术研究层次与提高应用研究能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与本科生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其知识来源的指向性特别集中,构筑其知识体系的主要是他的导师及指导小组的少数成员。因此,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呈正相关。而教师所能给学生的实际上是三个不同层次的东西:有限的知识、高效的方法和广阔的视野。和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不一样,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传播文化与知识、不仅要懂得应该按什么规律传播文化与知识,而且至少还会创造性地传播文化与知识。“成才先成人”,“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一般说来,研究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学习和科研工作的,研究生对导师有信任…  相似文献   

7.
对“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一种较适合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本探讨了由于集体培养方式制度不完善而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不利于知识面的拓宽,不利于学术道德、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等,并探讨了导师负责制下研究生学术活动的意义及如何开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既不同于高校党政干部的“管理育人”,也不同于总务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也不同于德育教师的“教书育人”。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则可以完整地体现在业务技能和思想素质两方面,可以赋德于智,在培养学生业务技能的同时,熏陶他们的政治素养,既教授弟子做学问、求知识、写论文的方法和技巧,又传授给他们科学的新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报效祖国思想等,所以,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优势明显。但在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措施不落实、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仍不同程…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午只能在教室趴在书桌上睡半个小时的觉、学生们在校每天平均休息不到七个小时的时间安排,在校的许多学生喊受不了。而对于许多“盼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他们也认为,这样的制度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孩子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就在一片反对声中,承德一中的校长贾桂清说,出台这样的规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相似文献   

10.
地方     
《教育》2013,(26):13
四川:博导、硕导招收学生有数额限制为规范研究生招生管理,四川省教育厅日前出台了《关于科学核定研究生指导教师招收、培养研究生数量的试行意见》,要求各省属学位授予单位科学核定导师的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数量。其中规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四川省属学位授予单位的每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每届招收博士生一般不超过2人,每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每届招收硕士生一般不超过4人。首次独立指导研究生的新增导师和校外兼职导师,限在一个一级学科内招收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对于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四川经济建设急需学科、承担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并有充足科研经费的导师,可适当增加招生数量,但年度招收博士生最多不超过4名,硕士生不超过6名。导师多招收的研究生计划须报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批准。导师原则上在不超过两个一级学科内招收培养研究生。  相似文献   

11.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中,导师要不要都管他们?答案并不统一!如果再问:如何去管才好?答案就更难统一了!这正常吗?答曰:正常。为什么?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管不管”?“如何管”?确实值得探讨。以下将依自己实践,提出浅见,以供讨论。硕士生的培养包括理论学习及课题研究两个方面。而其过程,则可分为前期,中期及后期。前期即第一学年,主要为理论学习;中期即第二学年,主要是课题研究;后期即第五学期,主要为总结、提高。我认为:不论哪一阶段,导师都应该管,但管法可以不同。以下是我们的做法。前期:本期关键是“选课”、“选题”。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建设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把控和“中国梦”顺利实现的内在要求,是提升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水平的时代要求。充分认识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内涵本质和内在要求,理解“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的实践意蕴,对引领新时代研究生导师师德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觉得,培养研究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进行开创性工作的能力。过去,我带过三个研究生,已于去年春季毕业,都获得了硕士学位;目前,一共带有三个年级的研究生,共七人。我认为,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学习内容和重点应各有侧重,即使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导师也要有意地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我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  相似文献   

14.
上本科的时候,很向往研究生自由自在的生活:晚上不断电,爱干多晚干多晚,累了往床上一躺,呼呼大睡直到日出三竿……到处查资料,不时通宵达旦做做实验……不时自己可以安排点私事,比如做点兼职什么的,挣点钱也挣点社会经验……然而等我混到研究生的时候,形势却悄悄发生了改变,“某某系某实验室要求学生坐班”的消息不断传来,直让人惶惶不可终日。其实,学生“尊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已久矣,但那时也仅在于导师老拉着学生干活,学生虽有怨言但自己也能从实战中学到东西,想想也就罢了,只是在茶余饭后发发牢骚而已。曾几何时,…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教育担当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职责。随着越来越多海外归国青年学者的加入,青年导师成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生力军。作为一名青年导师,在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要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教会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的过程中,大学的使命是大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与加速“孵化”基础研究原创成果。大学要遵循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与原创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定性,构建新的基础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科学定位递进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实施新型“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探索加速“孵化”基础研究原创成果的“博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团队”模式。我国基础学科类专业本科教育应分为通识教育与基本学术训练,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基础学科学术探究冲动,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帮助有志于基础学科研究的学生完成未来学术探究领域选择。我国基础学科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应分为专门化学术训练与原创学术研究,旨在发展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引导他们传承导师及导师团队的探究范式,激励他们赓续导师及导师团队的探究或支持他们自由探究“,孵化”基础研究原创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南工业大学民盟支部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认为,组织导师与博士生对话,是教书育人的好形式。一方面博士生是学生中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中的“龙头”,博士生的思想、行动和学风直接影响着该校六千多名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博士生导师是学校中著名的老教授,深受博士研究生的爱戴,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稳定博士生的思想情绪,指导博士生学习,激发博士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  相似文献   

18.
结合自己培养博士生的经验,阐述了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的体会。认为研究生导师要尊重学生的志趣,鼓励学生自由探索,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三四个研究生聚在一起,斗胆聊起各自的导师,笔者试图从他们的言谈话语里勾勒出研究生眼中理想导师的形象概貌。A:孔子和荀子代表了中国古代导师的两种风格,孔子和善可亲,荀子威严可敬。宋朝二程也是如此,学生从师于程颢“如坐春风和气中”,但求教者见程颐瞑目静坐则不敢惊动,留下“程门立雪”之佳话。从中我们是否可以找出优秀导师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素质呢?如果有,是什么呢? B:导师们尽管“导”的风格各异。但更多的是一致性。我认为这些共同点中最基本的是先生们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准。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真正地爱护和关心学生是判断一个导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准和基本素质。同时,它们也是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如何正确认识导师的作用、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不仅关系到研究生能否在三年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而且对研究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从学生的角度对此谈一些体会。导师,顾名思义,就是起指导作用的老师,其重点在于“导”。我认为,“导”的作用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