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新 《出版参考》2006,(10):26-26
1.自己能办的不求领导。李瑞环就说过:“实际办事的人,一般不要给领导添麻烦.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惊动领导。”一则领导有领导的事情.二则找领导办自己分管的事情.应被视为自己的无能。我们有时有一种错觉.以为凡大一点的事情就应请示.这是一种必要的尊重。如果从即时的、短期的情况看,可能是这样的:如果从长期的情况看.就不一定了.领导很可能得出结论.你没太大的本事.大主意都得领导亲自给拿.而且唯唯诺诺,没什么魄力。  相似文献   

2.
沈兴耕 《传媒》2005,(1):48-50
读者为什么要看报纸?如果用最简洁的话回答,那就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至于其他方面,如欣赏版面等,即使有,也不可能是第一位的,更不可能是多数人所为.这一判断告诉我们,办报纸,什么时候都必须是内容第一.即便版面改革,也应该从稿件内容入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认认真真地研究自己的读者.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4.
有些通讯员写稿,一个通病就是“站在圈内写圈内”,从本单位的范围衡量新闻价值,这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有些事情在本单位看比较突出,但从宏观上看就没有什么意义。要改变这种情况,那就要把自己从圈内移到圈外,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对比、分析。如果事件比较突出,比较有意义,有特点,那就值得一写。比如  相似文献   

5.
作为通讯员,生活在最基层,天天接触的都是平凡的人和事,不可能也不会有重大新闻事件在自己的周围产生。就是产生了重大新闻事件,记者们便蜂拥而至,通讯员也是凑不上边的。因此,作为通讯员不要天天做重大新闻事件的梦。应该把写稿的主攻点放在身边的小事情上,通过小事情的挖掘,促其变成大主题,从而采写出独家的新闻来。 小事情,变成大主题这当然需要一番苦功夫。小事情只从表面上看是看不出大主题的。要透出表层看其实质,发现小事情和大主题的  相似文献   

6.
“路德式揭露”是恩格斯肯定的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1851年8月,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对比了马克思和威廉·沃尔弗(WilhelmWolff,1809-1864)的写作风格,写道:“如果你自己担任经理,毫无疑问,事情就会办得好些,就是说马上会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看报纸首先看标题,如果溜一眼标题让人看不明白,这样的标题是失败的,更不要说让读者继续读下去了.现在报纸上一些国际新闻标题便是这样.例如2009年8月28日的各报都报道了中国6位劳务人员在阿尔及利亚遭遇车祸死亡的消息,但是从大标题上,人们无法判断事情到底发生在哪个国家.  相似文献   

8.
采访中,免不了向一些领导同志了解与采访内容有关的情况。一般说来,身居领导职位者谈的情况是可信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领导同志谈的情况有时也有失真的成分。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稿件就可能出问题。这就提醒采访者,对于领导者谈的情况,也应该尽可能做一些核实。如果这样做了,就会避免不准确的材料进入稿子里。 领导谈的情况不准确,往往有这样几种原因: 其一,谈真实情况,会给领导所分管的工作或给当地的形象抹黑。这在采访反面典型时多能遇到。前  相似文献   

9.
我曾有幸听过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上的一堂写作课。那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写作要有严谨屿态度,而不要宽容自己。“不要宽容自己”,这是朱教授在讲课中说的一句话。他在这堂课中自始至终贯穿了这一精神。朱教授说,他写文章时,每写完一句,都要从第一句开始读一遍或几遍,如果一篇文章写了一万句,就要读一万遍以至几万遍。这位老教授的教诲是很有道理的。不少人只知道写文章给别人看,而殊不知自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报是企业自己办的报纸,有贴近读者、信息反馈快等优势,理应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但从实际情况看,真正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舆论作用,受职工欢迎的企业报并不多见。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何在?原因很多,其中免费赠阅是一重要原因。如果把企业报的免费赠阅改为收费订阅,企业报就有可能从被职工群众冷落的困境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办刊应的读者意识,为读者想周到,是检验刊物读者意识强不强的重要标志.手头订阅的刊物不下几十种,我以为《词刊》为读者想得是比较周到的《词刊》值得肯定和学习的至少有三点:一是生僻字为读者注音释义.比如一九九六年第四期《中国古代女词家系列——百里傒妻》一文,有四个生僻字都分别注音并加了解释.如:羖,音古,黑色的山羊.)这些生僻字如果由读者自己去查阅字典,费时不说,还不见得能查到.再说,现实生活中人们时间紧张,不少人难得有功夫去查阅字典,实际上,也不是每人手头都有字典,即便有,也不可能随身携带.二是给古文加翻译.如《中国古代女词家系列——百里傒妻》文中三段古唱词全部作了今译.其中“坟以瓦,复以柴”就译为一坟上盖着瓦,瓦上盖着柴.这样做,更  相似文献   

12.
在期刊界,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即许多办刊人不看、或者说很少看自己办的刊物;当然就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许多新闻单位往往是根据领导的意图进行报道。按照领导意图写出的稿件,又经领导审批过的稿件,领导应负主要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正相反.一位记者曾根据会议介绍的情况,报道某战斗英雄在某单位索价3000元。这位战斗英雄指控这则新闻失实。按理说,此事应由会议上介绍情况的同志负责;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报姓企,办副刊是否必要,其地位与作用如何,则与普通报纸有许多共同点。常常听到一些职工对企业报的议论,说“一版是给领导看的,二版是给中层干部看的,三版是给管理干部看的,四版才是给我们看的”。四版就是副刊版。这种说法固然失之偏颇,但也说明广大职工是非常重视与喜爱副刊,副刊在企业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智,就是聪明、灵活、智慧、有见识。新闻记者不仅需要有善于辨析判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需要有迅速适应事物变化的、随机应变的本领。社会的复杂性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中固有的:各种关系纵横交叉,盘根错节;二是人为的:是人加以制造的,本来不很复杂的事情,由于牵涉到一些人或事,就很可能被人有意掩盖或隐瞒,使别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弄不清事实真相。面对这种情况,新闻记者就应善于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干头万绪中理清脉络,抓住要害,作出清醒的判断;同时又应灵活地更换各种策略,既适应了变化的环境,保护了自己,又能将事实的真相告知于广大的受众。1.从一刚电文,看新闻记者的机智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有两位名记者,他们是顾执  相似文献   

16.
刊林漫步     
新闻文体总的说来是一种叙事文体,但叙事与叙事之间还有差异.有的事情简单报告一声就行,有的事情则要原原本本、详详细细地叙述.于是新闻文体就有消息,通讯之分。消息体裁是报纸上最常见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就是报道事实.……消息写作不要详细的描绘,周密的论证,它只要求简明扼要及时把所发生的事情说清楚就行.所谓说清楚,就是把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和人物、时间、地点的联系作一简略的交待.不管它  相似文献   

17.
新闻图片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性——真实、新鲜、公开外,还有自己的特性——纪实性和形象性.如果一张报纸,整版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人们看报时就可能囿于一种压抑而不是轻松的氛围.人们拿到没有图片的报纸常说出一句不高兴的话:“这不是报纸,是传单.”所以报纸重不重视新闻图片,是有没有读者观念的大问题.李瑞环同志在接见《渴望》电视剧组人员时说过一句话,电视要发挥教育的作用,首先是叫人愿意看.报纸何尝不是这样!报纸要完成党交给的宣传任务,就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力求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包括使用更多的好照片,使读者喜欢.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个时期,从上到下都公开议论或承认了改革中有失误。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还在不久以前,谁要说改革中还有什么问题,就好象犯了滔天大罪!有的新闻媒介花了不少篇幅发表各人讲话和文章,说改革没有失误,而对有不同意见的人则扣上“保守”、“左”,或改革侵犯了这些人的利益,因而反对改革的帽子。世界上办事情最怕护短,一护短就不可能集思广益,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改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在这样一个大的系统过  相似文献   

19.
胡传虎 《出版参考》2006,(32):30-31
有一次,我在书房写东西,就听到门铃响.老婆很谨慎,没有立即去开门,可能从猫眼里看了看.就听外面大声说:"我是来送广告的!"一个女孩子的声音.可能没有危险吧,就听老婆开了门. 门刚开,就听见女孩子说:"要换鞋子吗?"我一听来劲了,这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业务高手啊,没有问能不能进来的问题,因为那样有可能遭到拒绝;而是直接跳过拒绝,问要不要换鞋子,高!无论要不要换,进来是肯定的了.  相似文献   

20.
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预告性新闻。某项事业刚有了蓝图,就发新闻,预报成绩。这种新闻在报上很受优待,标题醒目,位置也高。但报道的社会实效如何,却值得研究。遇到这种预报成就的消息.有些读者想看,又不太爱看。想看,是想预知一些前景情况;不太爱看,是觉得这些报道在眼前说来,似“纸上谈兵”,当不得真的。因此有人说,预告不是新闻。不过,也不要把话说绝。预告的虽不是已发生的事情,但它是可能发生的事情,或正在发生的事情。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