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代文(43分) 同学们学过古代名篇《核舟记》。下面的《新核舟记》也是一篇状物写人的作品。请认真阅读,联系旧课,理解新文,思考文章后面的题目,按要求作答。新核舟记吴强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竟然刻出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舱轩篷楫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的了。  相似文献   

2.
<正> 明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选作中学教材后,近几年来相继发表了一些分析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大体围绕《核舟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技巧作了较详细的分析,并一致指出该文记载了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感到不足的是,对于《核舟记》所表现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都未予深入揭示,使读者难以了解核舟的艺术构思。这就造成了对《核舟记》一文的模糊认识,也不可能正确评价我国古代微型雕刻工艺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并且也最终影响了对《核舟记》一文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影响了它作为中学教材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4.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核舟的奇特构思,体现了雕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凝聚着雕刻家滴滴心血。小小核舟,有何奇特之处呢?第一,体积小,容量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在这“曾不盈寸”的小舟上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共三十四字,仅此足见雕刻家技艺超群。第二,物有趣,人有神。篷,用箬竹叶做成;小窗,灵活自如,能启能闭。开启小窗,“雕栏相望焉”,说明船舱是中空的,增强了小舟的立…  相似文献   

5.
《核舟记》一文有三个重要人物:苏轼、王叔远、魏学。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篇充满理解与想象的文章,王叔远捕捉并刻画了瞬间的人物形象,让人物的组合在默然无声中说话,彰显了核舟的灵魂。魏学理解了王叔远的刀尖艺术,他借细腻的笔触描摹了核舟的传奇神韵,也借《核舟记》贯穿了苏东坡、王叔远与自己的人生,而这全因为懂你。  相似文献   

6.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7.
“搞活动”是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舟记》教学实录 ……师:我们这篇课文叫《核舟记》。“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师:说得大致不错。(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微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相似文献   

8.
《核舟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著名的古文说明文之一。作者魏学洢细致地说明了核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我国工艺美术的精巧技艺。文章之所以写得好,不仅由于作者对核舟的细致观察与写作水平高超、而且还由于核舟的制作者王叔远富有精湛的技艺和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9.
《核舟记》是一篇记物的文章,但它与那些记叙风景、建筑物的记物文章不同,它描写的对象是雕刻艺术品核舟。好的艺术品总有它独特的构思、鲜明的主题。记述一件艺术品如果只是把它的外部形态描写一番,不能反映它内在的艺术构思,这样的文章即使描写再生动,也不能算是好文章。《核舟记》的作者却非常成功地把核舟的艺术构思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0.
魏学洢在《核舟记》中生动地描述了由明代艺人王叔远雕刻的一枚核舟。该核舟构思巧妙,雕技精湛,雕刻的是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故事,所刻人物各具情态,十分传神,堪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珍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枚小小的果核,常人看来平常,但到了苏州雕刻艺术家的手里,却能变成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这在古文的《核舟记》中有过精彩描绘,而这并非夸张。《核舟记》记载的是苏州明代常熟核雕艺术家王叔远,揣摩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赤壁赋》、《后赤壁赋》,构思的一幅苏东坡泛舟赤壁的场景,在一枚窄长的桃核上,雕刻了一件绝世珍品——核舟。舟长约8分,高约3分,橹、舵、桅、篙、篷、楫、栏都清晰可见。船篷  相似文献   

12.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它介绍了“核舟”这件举世奇珍的微雕艺术品。 文章第一段介绍王叔远高明的微雕技艺,交代他送给自己一只“核舟”;第二段介绍“核舟”的总体情况和16个字的对联;第三段作为重点,介绍船上雕刻的主要人物(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第四段介绍船上的其他人物(二舟子);  相似文献   

13.
《核舟记》一文最后一段从统计入手,写核舟上所刻东西之多,然后用"而"字一转,写核舟体积之小,既与第二段开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呼应,又与本段开头所统计雕刻的9种事物形成对照,为下文"灵怪"句作了铺垫。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数一数,就可发现,"蒲葵扇"没有统计在内,其实应该是10种事物。  相似文献   

14.
玩物长智     
我喜爱手工艺品,多年积累下来,收藏日渐丰盈。那些似乎注定只能作案几床头的小摆设,有时却也能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派上大用场。我有一只核舟。那核舟精致小巧,玲珑剔透,托掌把玩,真叫人爱不释手。核舟的大小及总体结构与魏学舟《核舟记》中所写的差不多,细观局部,却有些许不同。核舟的中舱分上下两层,各有窗四扇,都能开启,那  相似文献   

15.
这堂课的磨砺与呈现,是我对《核舟记》的致敬,亦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次觅途. 一、人逢知己,奇巧辉映——我眼中的《核舟记》 言及《核舟记》,便不能忽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上演于初高中课堂的教学情景:一者,为了品味活灵活现的核舟人物,教师安排学生登台再现核舟内人物的行为活动,从所坐位置、动作神态,乃至言语内容等方面,细读文本,并给学生创造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课堂氛围热烈,教学情境其乐融融;二者,高中教学《赤壁赋》,谈及“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对于“客”之谜,许多学生会以《核舟记》为证,自信作答曰:“客,鲁直、佛印也.”  相似文献   

16.
“核舟”究竟有多高多长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刘同中魏学的《核舟记》记下了核舟的尺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由于用“黍”作量词,现代汉语中已经绝迹,于是引出了不同的解释,而对这枚“核舟”的具体高度与长度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统编课本初中语文...  相似文献   

17.
《核舟记》中说:“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么多的东西,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文字都是在径寸之木上完成的,王叔远的雕刻技术实在是太高明了。这一点即使我们不说,孩子也一定会发现,可是仅仅于此吗?那是不是单单用一个“奇”字就可概括了呢?私下觉得,核舟雕刻内容之多、技巧之高仍然是非常表层的东西,带领孩子去赏析核舟表现出来的艺术之美,进而带着孩子去初步感受我们古代民间的微雕艺术,才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或者也是魏学咿写作此文的目的吧。核舟记,不仅仅是记核舟,更是借核舟来记微雕艺术。  相似文献   

18.
… 师:我们这篇课文叫<核舟记>."核舟"是什么东西呀? 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相似文献   

19.
明朝“奇巧人”王叔远,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之上竟雕刻了一艘“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巧夺天工的小舟。核舟上有轩敞精致的篛篷船舱,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的题名款识。正如《核舟记》中所云:“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些纷繁众多的项目,集于一只“曾不盈寸”的核舟之上,乃共同表现了一个主题——“盖大苏泛赤壁云”。  相似文献   

20.
《核舟记》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散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微雕艺术品“核舟”。教学本文,完全可以趣味盎然.让学生陶醉,乐不思“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