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将这个基本理念融入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其关键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而形成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习惯,实现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有人曾将中国和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过比较。他们先从中国留学生的感受和对比中去了解美国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兴趣、能力和学法最好的方式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开展教学。教师要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以及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借助多媒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法。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数学采用何种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努力把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范红 《广西教育》2014,(41):50-50
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并让他们在阅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这一点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  相似文献   

6.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在新课标“前言”“课程性质和地位”中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又为什么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 ,对语文素养作了明确的阐释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 ,写…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这一点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整个语文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全面贯彻落实标准要求,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原则。一、实现自主学习,把“学会学习”作为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实现自主学习,就是要积极倡导自…  相似文献   

9.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  相似文献   

10.
观点回放: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发展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课程也相应的调整了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了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是高中语文课程的新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特别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上表述集中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特点和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广大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性质、基本特点、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语文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实验效果,有效地改变了语文教学的面貌。但毋庸讳言,一些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3.
平菊花 《考试周刊》2011,(93):20+110-20,1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誉为"四大支柱"。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分化的今天,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明确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一直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使语文教学几近走进了死胡同。新大纲的颁布,强调学生人文品格的培养,突出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体现了新大纲语文教育观念的嬗变。新大纲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大纲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这样的内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余建英 《考试周刊》2009,(20):66-66
一切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刚刚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新的定位,给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方向。它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全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要能做到这些,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底,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2011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进行了准确、全面和深入的阐述。语文课标(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