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10年来,不少美国公民陆续来到我国领养了一批中国儿童,这些远渡重洋的中国孩子在美国生活得怎样?收养他们的家庭情况如何?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于去年应邀到美国考察访问。  相似文献   

2.
眼下,中国许多的“90后”孩子一到高中阶段就去国外读书、留学,国内的留学中介也是生意红火,接连不断的把有钱的没钱的家庭里的孩子推介到国外,而美国的大学则是学生们理想的留学之地。那么现实中,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心究竟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进入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只要你是有心人,就会发现社会生活中有好多新鲜事儿涌入你的眼帘,令老一代人为之惊异和深思。 情感“加密” 社会文明的进步调整了人们的认识准则,“各自有个小秘密”反而成了形成家庭民主气氛,维护家庭稳定,保障家庭和睦温馨的必要条件。对夫妻恩爱的内涵有了真正理解的夫妻们,如今十  相似文献   

4.
“龙”是中国人想象出来的也是中国人崇拜的一种神奇的动物。传说中的龙,是形体大小可以自由变化(小可以藏身于芥子之内,大可以头如巨瓮),生活于深水中,遨游于太空,行动伴有风雷,能兴云布雨的神兽。 由于“龙”是这样的神奇并令人敬畏,历代皇帝为了使百姓对他敬畏崇拜,便自称为“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做皇帝前曾乘醉用剑斩断了一条拦路的白蛇,后来一个老妇人对人哭诉说她的儿子“白帝子”为“赤帝子”所杀,说完后突然不见。笔者想这些都是刘邦等人编造出来的故事,用以宣传刘邦就是“赤帝子”,是“龙”转世的,将来一定做皇帝。 皇帝既然是“龙”转世的,皇帝的“脸”便是“龙颜”,身体便是“龙体”,旧小说中常有“龙颜大怒”、“龙体欠安”的说法。皇帝的子孙便是龙子龙孙。 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我不敢苟同。我辈乃一介草民,女娲氏做的泥人罢了。《水浒传》中公孙胜绰号入云龙、李俊绰号混江龙;他们都是绿林好汉,可以有那样的绰号。但绰号毕竟是绰号,不是“真”的。皇帝的后裔,龙子龙孙,才是龙的传人哩。  相似文献   

5.
大小两脾气     
人们的印象中,大人物做事都是大手笔,连脾气也要大。古代的皇帝无疑是大人物,所以发起脾气来便是龙颜大怒。惹祸的人轻则贬官降职,重则发配荒蛮之地,甚至祸及九族。但时间久了,发现皇帝有时也会像个孩子似的与人怄气。他可以暂时放下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可以不顾天子的胸怀气度,跟某些人计较一句话,  相似文献   

6.
她们曾经是龙游县福利院的孤儿,如今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有了家,有了幸福的家庭式生活。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但她们中文的名字却都姓“游”,分别叫做游君、游群、游琦。2009年4月7日,这3名涉外领养的龙游籍女童在美国家长自发组织的“红丝情愫中国行”活动中,带回到阔别8年的龙游县福利院省亲,寻找她们共同的根。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探讨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学生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对新生心理健康存在极大的影响,父母的严厉、否认排斥和过分干涉情况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父母的情感温暖、偏爱情况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教育中急需解决的是家长和孩子沟通不良及家长教育理念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易子而教     
许多家长说拼命工作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于是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为孩子请家教.于是你不必再费心教孩子,也不知道孩子在学些什么,责任全推给了老师,只有当成绩单发下来的时候,才有明显的反感,或青或白地训一顿,再说一遍:"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全为你!"孩子可能冷不防冒出一句:"是为我吗?是为你们自己吧!"你则可能气得七窍生烟、涕泪纵横,因为你忙不是为自己,你自己也不想忙,你苦死了,既然不是为自己,当然是为孩子、为家庭.  相似文献   

9.
孩子不用哄让他干自己该干的我的房东Nanny,她的职业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保姆——家庭服务员。她曾和我说起她第一次给一家当地居民看小孩的经历。那一天,孩子父母不在,到了睡觉时她习惯性地把婴儿抱在怀里摇啊摇,让孩子迅速进入梦乡。然而问题也来了,让孩子睡在哪儿呢?为了防止小孩爬出去走丢,澳大利亚的婴儿床设计得很深,深到了我的房东把双手伸直进去都无法让小孩平安"着陆"的程度。空投?明显不合适。左顾右盼后她只好把小孩放在沙发上,然后一直看着他,防止他从沙发上掉下来摔着,当然也因此耽误了其他本来应该做的本职工作。女主人回来后,见到当天的任务基本一件都没完成,自然怒火上升,向我的房东Nanny了解了原由后,只是淡淡说了一句:"小孩睡觉放到婴儿车里就行了,一直抱着干什么?"  相似文献   

10.
在法国人看来,喜欢异性是很正常甚至是很必要的一件事,恋爱是终生事业,无论老幼.哪怕孩子还很小,大人们就已经开始逗了:"告诉我,班里有没有你喜欢的女孩子啊?"等孩子真长到十七八岁还没有和女孩子约会的话,家长们先开始急了:我那孩子怎么还没有女朋友?  相似文献   

11.
编辑手记     
这年头,中国人腰包日鼓,出境旅游者日渐增多,而四处大着嗓门的喧哗声更是传遍了全球,究竟《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大声喧哗》呢?春秋时齐国的懿公在多年的血腥残杀中登上了王位,对人性阴暗的洞察促使他满怀轻蔑地打了个赌,他本来会赢的,如果没有《澡堂子引发的血案》;《中国家长的"十把刀"》是危言耸听还是微言大义?我们指责社会不公,指责教育失败,指责别人道德沦丧,我们自己又是怎样在培养孩子?偏僻的山区中学,当素质教育与分数发生冲突,《素质教育的尴尬》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电影《狗十三》中,李玩自幼成长于父权独大的铁笼里,使得李玩只能将宠物狗爱因斯坦当作自身精神世界的依托。在现实的压迫下,她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语抵抗,但最终都只能接受现实对她无效反抗的无情嘲讽。中国式家庭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剥离羽翼的方式,对每一个无法接受成人世界教化的孩子处以无尽的禁锢极刑。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导致中国被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者污为"病毒之源"。今天在国际舆论方面,特别是在西方舆论范围内,中国已经被树为攻击的标靶。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下一步对外传播应该怎么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这道难题不能破解,我们将很有可能深陷国际舆论泥潭无法自拔。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被历史证明属落后的习俗,丧葬埋棺人土就是一例。中国人死后追求隆重厚葬,历代皇帝带头.百姓们紧跟效仿。秦兵马俑、清东西陵摆在那儿,一些皇帝一生建造自己的坟墓不惜重金,下葬时还埋人生前的许多贵物珍宝.  相似文献   

15.
陈媛媛 《职业圈》2006,(11):51-5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对孩子的关心爱护越来越重视,除了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无微不至照顾,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更有叔叔、阿姨等亲戚们对孩子成长的鼎力相助。儿童摄影作为一项既能表现家庭的亲情关爱,又能将孩子成长过程留作资  相似文献   

16.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来思念家人。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一跪     
那年,品学兼优的她大学一毕业,就主动申请来到西部一所山村中学支教。那个山村虽然相对闭塞一些,但自然条件不错,物产也较丰富,村民的生活不富裕也不算穷,只是村民们对教育普遍不大重视,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看到许多孩子早早地辍学去打工挣钱,她感到非常惋惜,就一家一户登门拜访,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们支持孩子读书。但效果并不理想,许多村民很知足地认为,现在挣钱的门路挺多的,得抓紧时间挣钱,山里的人花那么多钱读书不划算。  相似文献   

18.
两三岁的儿童就具备绘画的能力和天赋.就会本能地信笔涂鸦,他们爱画画是自我表达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家长,应该让自己的内心走向儿童画,不应以"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来衡量儿童画.作为教师,应该打破一切条条框框,恢复孩子的本性,给孩子自由,还孩子本色,解放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儿童随心所欲去画,画出自己的特点,画出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9.
毒物     
在新疆喀什流传着这样一个残酷的故事——早年,一位年轻的寡妇怀里搂着快要饿死的儿子。母子俩整整四天水米没进了,怀里的孩子已经饿得一时昏迷一时清醒,寡妇突然咬破手指伸到孩子的嘴里。孩子舔着母亲的血,诡异地看着母亲说:娘,我要吃肉。寡妇哆嗦了一下,她侧耳细听,又听到了一句,娘,我要吃肉,我要吃娘的肉。寡妇把孩子搁在炕上,飞快地下地拿了把刀,正要朝自己身上砍,孩子软软地耷拉下了脑袋,死了。寡妇悲痛欲绝抱起孩子的尸体刚要出门,可又折回身。她看到院门外几个探头探脑的男人正拿着砍刀往她的家里张望。寡妇猛然把孩子放到地下,大口大口地撕咬起来。  相似文献   

20.
应琦 《职业圈》2007,(9S):120-121
两三岁的儿童就具备绘画的能力和天赋。就会本能地信笔涂鸦,他们爱画画是自我表达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主要方式之一。作为家长,应该让自己的内心走向儿童画,不应以“像不像”、“美不美”、“行不行”来衡量儿童画。作为教师,应该打破一切条条框框,恢复孩子的本性,给孩子自由。还孩子本色,解放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儿童随心所欲去画。画出自己的特点,画出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