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频编码即用多个频率的不同排列组合来传递信息。由于在这种编码方式中,第一个频率接收到以后,再到来的多途反射一律删除,不对后面到来的信息产生干扰,有效地克服了单频或双频编码的误码问题。由多频编码方式构成的遥控设备,可在干扰比较强的场合有效地完成对水下设备的遥控。  相似文献   

2.
相位编码雷达信号时宽带宽积大的特点避免了雷达高距离分辨力和大探测距离的矛盾,使得雷达抗干扰和低截获概率特性优良。本文从干扰原理、干扰仿真、干扰脉压输出三方面研究了瞄频噪声、噪声调频、灵巧噪声三种典型噪声干扰对相位编码雷达的干扰效果。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灵巧噪声较另外两种干扰脉冲压缩处理增益大,能显著抬高噪声基底,且具有自动瞄准雷达工作频率的优点;瞄频噪声能明显提高噪声基底,干扰利用率高,但需要精确的频率引导为前提;噪声调频干扰可以产生宽频带高功率干扰,兼备阻塞式干扰和瞄频式干扰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MAX038是一种大规模的CMOS电路,具有频率高,精度好的特点,是典型的频率合成器信号源电路。频率合成器是通信系统的重要功能单元电路,它广泛应用在频率合成、雷达探测、扫描接收无线移动通讯等电子设备方面。本文介绍应用在频率合成领域,利用MAX038的特点,作为频率合成器单一稳定频率源,就可以产生多个稳定频点和稳定的频率源,可以有效地解决各种系统中同频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51单片机控制的电话远程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一种以AT89S51单片机和双音多频解码集成电路MT8870为核心,通过电话远程遥控多路智能控制器。该系统实用、功能灵活多样可以对被遥控对象的状态进行查询以及控制,可以广泛的应用家用电器或者其它场所的各种控制设备。  相似文献   

5.
王欣海  张敏  曹景胜 《大众科技》2010,(11):73-74,72
由于空时分组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es—STBC)技术在多径时延引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使用会使系统变的很复杂,而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h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可以有效的抵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因此本文将空时分组编码技术应用于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理论证明了STBC-OFDM系统可以有效改善STBC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的性能,并对STBC-OFDM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性能对比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6.
陈东 《科技风》2012,(5):26-27
本文对802.11n技术下WiFi无线覆盖做了简单的分析.首先对802.11n关键技术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在部署802.11n设备中频率规划和部署建议,分析同频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编码方式实现一对多遥控功能,系统阐述了单片机控制的以nRF40l为核心的遥控器及接收器的硬件方案、整体硬件结构及数据传输方式。从现场实际出发找到了避开硬件射频干扰的方法、使用了简单的软件数据校验方法,并根据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控制了误码率对动作控制的影响,使其最终达到系统的高精度选择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在移频信号检测中能够去除工频信号及其谐波的干扰,在移频信号检测仪的前端采用程控滤波器达到在不同中心频点滤除干扰信号的目的。通过程控改变其频率和品质因数的控制字可以实现多个频点的切换,并给出基于MAX260芯片的程控多频点切比雪夫带通滤波器的设计实例和示波器测试结果,测试结果显示在偏离中心频率40Hz内达到平坦度为0...  相似文献   

9.
移动通信WiFi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交叉组网时,容易产生同频干扰,影响通信质量和信道传输性能。在交叉组网过程中需要对同频干扰进行有效抑制,提高通信可靠性。传统的交叉组网同频干扰抑制算法采用盲源分离抗干扰算法,在交叉组网被动相干定位时时延较大,通信出现延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交叉组网同频干扰抑制算法,采用传统的盲源分离技术进行信道同频带内干扰噪声分离,对WiFi信道进行信息编码,采用OQPSK调制方法让整个网络都切换到选定的无干扰信道上,引入干扰避免机制,实现交叉组网信道优化设计。仿真实验表明,采用该算法进行同频干扰抑制和优化组网设计,有能效抑制重度的同频干扰,提高组网节点的吞吐量,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方毅 《科技风》2012,(18):14-15
单脉冲雷达是一种精密测量设备,主要用于航天测控领域,为了增加测量的冗余度,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采用多站工作方式,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多站同频干扰。干扰严重时,易引起雷达跟踪目标丢失。本文深入分析了跟踪应答回波丢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法,对提高雷达链中多站同频雷达的捕获跟踪性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由于LTE采用了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各载波间相互正交,因而小区内部的干扰可以基本消除,但相邻小区间的使用相同频率仍然会产生较大的干扰,影响系统频率复用效率,降低系统吞吐效能。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频率复用思考,从而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相邻小区间的频率干扰,优化系统吞吐量,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2.4 GHz频段是蓝牙、WIFI及很多无线设备使用的频段。在这个ISM开放频段内,设备使用中难免会受到相邻频段及正使用该频段的其他设备的干扰,造成信号传输效率低、质量差的情况。对此采用抑制干扰的手段是不现实的,而用规避干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更具优越性、适应性。本文利用FHSS的基本原理,针对不同传输性质的煤气表抄表设备通信要求,采用同步固定跳频算法或自适应跳频算法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可靠数据传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视频信号的帧内多普勒域导频估计,实现对视频编码无损传输,提高视频图像传输的保真度。传统方法中对视频编码的导频估计算法采用时域亮度均值重叠分块的奇异值分解方法,视频数据进行强制分片和分块重组,视频编码流出现糊分块效应,导致视频纠错效果不好。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视频编码无损传输中帧内多普勒域导频估计算法。构建视频传输网络结构模型,进行丢包率预测,把实时视频可以看作多幅的彩色图像按一定时间间隔顺序进行刷新显示,使图像数据将其能量的大部分集中于频率域的一个小范围内,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提取帧内视频压缩特征,进行视频编码无损传输中帧内多普勒域导频估计算法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较高,提高了视频通信的图像保真度,降低了视频失真,提高了视频传输质量,具有较好的视频传输纠错性能。展示了优越性和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郑大钊 《科技通报》2012,28(6):194-196
针对一类特殊的非线性整数规划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编码的遗传算法。该算法将分割位置作为编码基因,并针对新的编码方式设计了基于二分法的初始化过程及相应的交叉、变异操作,提高了算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证明该编码方式在求解该类非线性整数规划问题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OFDM技术凭借出色的性能广泛应用于现代通信系统中,LDPC码是已知的最接近Shannon极限的编码.本文利用一种改进的LDPC编码,结合OFDM技术构造出LDPC_OFDM系统模型,利用Simulink工具在AWGN信道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基于LDPC编码方式的OFDM系统性能好于卷积编码方式的OFDM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OFDM的WiMAX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数字调制技术。因为它能有效地克服传输中的多径干扰和消除码间串扰,所以在无线宽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OFDM基本原理及其组成,其次阐述OFDM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最后对OFDM基带传输系统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17.
研究振弦式传感器频率测量问题。针对振弦式传感器输出信号微弱、容易受到干扰而造成的测量精度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锁相环的新型测频电路,论证了锁相环在电路中在抑制噪声以及提高测频精度的有效作用。锁相环技术用于振弦式传感器测频系统中具有良好的稳态精度和较高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8.
JPEG 2000与传统JPEG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放弃了JPEG所采用的以离散馀弦转换(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为主的区块编码方式,而改采以小波转换(Wavelet transform)为主的多解析编码方式.H.264则是当前最新的视频编码技术,它的帧内编码引入了很多新的技术,这使它的帧内编码效率远远高于以往的编码标准.为了定量比较H.264和JPEG2000对静态图像压缩性能的差异,本文用灰度图像进行了测试.实验数据表明:H.264帧内编码的效率比JPEG2000要高,但复杂度却高于JPEG2000,而JPEG2000的感兴趣区域编码特性也是其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9.
VHF 系统天线间距的大小不对同频造成影响,因为无论收发一体机或是收发分体机,发射时接受总是处于静音状态(某些设备此功能可设),所以天线间距的大小仅影响与中心频率较近的频率.天线间距不仅受频率分配的影响,同时受到设备性能参数及架设地占地面积的影响,因此在一些多频率的台站,天线间距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在临道条件下,VHF 天线间距的架设问题,本文所做论述均为实际状态下的测试结果,但由于不同设备调整参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主要研究多频涡流无损检测干扰抑制方法与缺陷检测方案,介绍了涡流检测技术与多频涡流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并对其干扰抑制技术和缺陷检测算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