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样是柏拉图撰写的一组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主题的作品,本身却存在着差异。不同于《苏格拉底的申辩》的实录性质,《斐多》篇更像是柏拉图个人的心理治疗。其中所确立的灵魂不朽的信念,可以被视作理解柏拉图全部关学和文艺思想的枢纽和关键。柏拉图对绝对关的反复追寻、理念论对真正尺度的探求,以及对爱欲的论述和文艺政策的设计,均导源于苏格拉底之死所带给他的震撼。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申辩篇》描述了其老师苏格拉底接受法庭审判并最终被判死刑的全过程。参与审判的原告、被告、审判官等三类角色的基本人格及行为特征贯穿着审判的整个进程,是分析此文本的主要线索。《申辩篇》的一大特色在于苏格拉底放弃他惯常使用的诘问术,而选择在法庭上怒斥原告及向审判官慷慨陈词。为深入辨析苏格拉底“转变”的细节,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层关系、权力运行中的理性问题等的哲学探讨,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并揭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之于当代社会的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苏格拉底之死"作为西方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之一,两千多年来争讼不断,有人认为整个西方思想史就是对"苏格拉底之死"的反思与注解。现行的高中教材中对这一事件也广泛引用,人民版必修一《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中学习思考问题,探讨雅典民主政治暴露的问题;人教版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作为背景材料,呈现一幅附有文字说明的《苏格拉底之死》油画,介绍了他因言获罪的始末。对"苏格拉底之死"的  相似文献   

4.
孙倩 《文教资料》2009,(18):4-5
苏格拉底之死构成了西方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学当中的核心事件,本文试图重返苏格拉底之死与苏格拉底的申辩,借以探寻在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关于哲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现代性启示.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99年,雅典陪审法庭将苏格拉底判处死刑,从此给世人留下了一道难解之谜。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类似案件,像对苏格拉底之死一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教材在叙述"雅典的民主政治及古希腊的思想成就"时,呈现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并试图用"苏格拉底之死"来引导学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之“学习思考”中有如下表述:“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法庭以荒唐的罪名处死了哲学家苏格拉底。寻找相关材料,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讨论雅典民主政治在这时暴露了哪些问题。”《历史》必修第三册《蒙昧中的觉醒》一课之“苏格拉底的智慧”中有如下表述:“苏格拉底在70岁的时候,被雅典法庭...  相似文献   

7.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在哲学史上居承先启后之地位。如果说,《理想国》代表了柏拉图的政治社会理想,那么,《法律篇》则是柏拉图晚年所作的面对现实的对话体著作。在《法律篇》中,三位老人,即克里特人克列尼亚斯、斯巴达人梅奇卢斯、雅典来客(暗指柏拉图本人),夏日里在克里特相遇,讨论法律的优劣以及一个优秀制度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律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家苏格拉底,流传后世的一句名言是:"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在柏拉图的《申辩篇》里这样记载:有一次,有人(《申辩篇》中说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向德尔斐神庙(古希腊供奉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的传神谕的神使询问,世界上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那位神使回答说":没有人比他更有智慧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求证自己"一无所知"的过程中,"是一个诚实的人,与谦虚无关;是一个自信的人,与骄傲无关。"在强调终生学习的今天,他的这种作为和认识对我们有着深刻的教益。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其《书简七》的开头讲述了自己的生平,故称柏拉图的"自传"。本文细致分析了苏格拉底、雅典以及柏拉图在这部自传中的角色,通过解析柏拉图的笔法。揭示出柏拉图在自传中对苏格拉底的辩护,对雅典的两重态度,以及柏拉图通过自我教育从政治上升到哲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许多老师认为苏格拉底之死证明雅典民主政治是多数人的暴政,甚至高考命题者也这样认为。如2010年上海历史单科第32题的第三个小问:“透过苏格拉底案,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参考答案为:“从材料中提炼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质特征:1.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产生多数人的暴政。2.苏格拉底一案的审判过程显示,程...  相似文献   

11.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4,(2):F0002-F0002
正2.柏拉图一、生平介绍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出生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阿里斯通、母亲是克里提俄涅,他在家中排行老四。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称赞他为阿波罗之子。柏拉图在四十岁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桩公案,从古到今,论者甚众。近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多集中在“古代的雅典究竞有没有言论自由”和“古代的民主与现代的民主自由有无差别”等问题上,深化了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本文针对近代以来西方学者的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雅典贵族奴隶主家庭,青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岁时师从苏格拉底,一直到苏格拉底被处死为止。在公元前388-387年间,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德穆(Academy)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在西方开创了学术自由的传统。柏拉图的学园是希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与他同样名列古希腊“三杰”之一的亚里士多德便是出自柏拉图门下。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     
大约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母亲是改革家梭伦的后裔,父亲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古雅典王卡德鲁斯.出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柏拉图从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20岁时,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苏格拉底顽强的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柏拉图.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柏拉图受到沉重的打击.从此以后,柏拉图再也不愿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了,而是一心一意地研究哲学.后来,柏拉图离开雅典,做了一次海外旅游.  相似文献   

15.
一、柏拉图的生平与教育活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出生于雅典奴隶主贵族家庭。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跟随苏格拉底8年,直至苏格拉底被雅典以犯有"信奉新神"、"蛊惑青年"等罪名处死。  相似文献   

16.
张磊  李寅滢 《文教资料》2007,(28):48-50
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篇对苏格拉底临死前和朋友们在监狱中从容谈论哲学的场景的描述,向我们传达了苏格拉底对死亡的坦然态度,对真理的坚定信仰,透视出苏格拉底之死的价值意蕴,在物质条件日益满足而精神世界匮乏的今天,对我们现在追求精神世界的道路上有着一定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格拉底之死在根本上反映的或许不是哲人与政治的冲突,而是好人与好公民的冲突.如果将《申辩篇》的论证主题概括为"我是一个好人",那么《克里托篇》的论证主题则可以概括为"我要做一个好公民",在做好人与做好公民之间发生冲突时,苏格拉底选择了做好公民.由苏格拉底之死引发的好人与好公民的政治伦理焦虑在民族国家主导的现代社会有了不同于城邦时期的表现形态.在政治领域逐渐缩小的现代社会,好人似乎比好公民具有更加根本的意义,与此相应,好人教育似乎比好公民教育更为根本.  相似文献   

18.
苏格拉原,一个身材瘗小、鼻子肥厚、留着"山羊胡"的雅典公民。正所谓“人不可貌相”,苏格拉底虽然长相普通,但他的思想却开创了西方文明的新时代。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如果说孔子是东方的圣,那么苏格拉底就是西方的伟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力求阐释《苏格拉底的申辩》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意蕴:苏格拉底从提出自己说真话的言说方式开始,引出公民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再提出其辩证法教育的起点与核心即认识自己无知,并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的知识观,即事关整全的知识观;接着提出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唤起人们的爱智的生活。以此为基础,苏格拉底进一步表明,其哲学教育的根本指向乃是城邦的福祉。整篇演说的核心就是苏格拉底为哲学生活与哲学教育而申辩。苏格拉底之死本身也成了苏格拉底哲学辩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出身于雅典贵族奴隶主家庭,青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二十岁时师从苏格拉底,一直到苏格拉底被处死为止。在公元前388-387年间,柏拉图在雅典的阿卡德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