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07,(8):126
6月1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发表了中美考古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我国广西乐业地区发掘出土的距今大约200万年前的一种大熊猫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大熊猫头骨化石:这种名为大熊猫小种的原始的大熊猫已喜食素食,体型较小,脸部较长,模样更接近于熊。这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大熊猫化石之中形态特征很原始、地质时代较早的早期大熊猫,这也是迄今更新世早期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大熊猫头骨化石,它的发现对研究大熊猫的今昔变化、系统演化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熊猫小种化石的发现,提示我们经过数百万年,大熊猫体型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的进化高峰已经过去了,正在逐渐走向衰退,也提示我们应更加珍惜和保护大熊猫这一古老的生物物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基金》2007,21(5):320-320
中国和美国科学家2007年6月18日发表报告说,他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南方发掘出的距今大约200万年的一种大熊猫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熊猫祖先。报告说,根据化石推断,这种大熊猫"个子"可能只有现代大熊猫一半大小,堪称"侏儒"大熊猫。有趣的是,"侏儒"大熊猫  相似文献   

3.
我们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为了让这种超萌的动物活下去,也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这种动物活下去。中国科学家分析大熊猫的血液时发现,里面含有非常强力的抗菌物质——一种抗菌肽,它是大熊猫的免疫系统释放出来的,能够让大熊猫在野生环境里免受细菌感染。大熊猫体内的抗菌肽能在1小时内杀死侵入的细菌,而人  相似文献   

4.
杨阳 《百科知识》2023,(5):25-27
<正>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堪称“国宝”。大家都知道大熊猫喜欢吃竹子,但事实上,它曾是不折不扣的肉食动物。那么,大熊猫为何要从肉食主义者变成素食主义者,并钟情于竹子呢?大熊猫曾经是肉食主义者从大熊猫的日常饮食可以看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就是竹子,这也让很多人误认为,它是食草动物,然而,外表看起来憨态可掬、人畜无害的大熊猫本质却是非常危险的熊科动物,它的祖先是食肉动物。大熊猫虽然已经吃了几百万年的竹子,但它的牙齿和消化系统仍然保持着原样,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是一种饮食特化的动物,它们基本上只对竹子感兴趣。美国科学家最近通过研究大熊猫的排泄物发现,人人喜爱的大熊猫可能会帮助人们发明出清洁的生物燃料。  相似文献   

6.
新闻     
大熊猫有个小祖先6月1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发表了中美考古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在我国广西乐业地区发掘出土的距今大约200万年前的一种大熊猫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大熊猫头骨化石;这种名为大熊猫小种的原始的大熊猫已喜食素食,体型较小,脸部较长,模样更接近于熊。这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大熊猫化石之中形态特征很原始、  相似文献   

7.
正大熊猫长着食肉的牙齿却为什么独爱吃竹子?这也许是广大熊猫粉丝共同期待解答的"百万年之谜"。近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下称"成都大熊猫基地")研究员张文平一项发表于《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的研究结果为人们揭开了谜底。通过对大熊猫粪便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大熊猫肠道菌群基本无能力降解竹子中的纤  相似文献   

8.
小月 《知识窗》2008,(8):47-48
为了实现当妈妈的梦想,大熊猫吉妮从北京动物园来到了四川卧龙大熊猫中国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9.
科学短信     
大熊猫的祖先大熊猫是迄今已知唯一一种素食的熊,它们以竹叶为食物。最近,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中国广西发现了200万年前的大熊猫祖先化石。那时的大熊猫个头比现在小许多,身高不到1米。而且,从它们犬齿短和臼齿发达的情况看,它们的牙齿适合磨碎粗纤维植物。因此,很可能在那时大熊猫就已经是素食主义者了。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美国夏威夷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而是从濒危降为易危,理由是大熊猫的野生种群在慢慢恢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大熊猫的保护降级意味着,中国过去10年对大熊猫的保护卓有成效。不过,随后,中国国家林业局又发布声明称,中国的大熊猫仍然是濒危动物。这个声明如果说不是针锋相对,也是不完全同意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专家称,在今后的一、两年内,大熊猫“试管婴儿”有望诞生.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被动物学家称为"活化石".与它同一时期的动物如剑齿虎等,早已灭绝了.为了保护野生种,自1963年以来,我国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山系,先后建立了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 000平方千米.但由于野生大熊猫只食箭竹,生殖能力低下,所以仍是濒危动物.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我国在成都北郊建立了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一种地球生物,大熊猫是幸运的,如果没有人保护,恐怕它早就在地球上消失了.  相似文献   

13.
广闻博见     
克隆大熊猫有望用体细胞克隆出了奶牛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向中教授说,克隆牛技术有助于帮助克隆出大熊猫。由于大熊猫数量少,科学家对它的生殖、生理、内分泌、胚胎等方面的情况了解不多,克隆大熊猫难度会很大。克隆牛的胚胎激活技水对克隆熊猫实验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甘平 《科学中国人》1997,(9):60-60,62
人工哺育大熊猫是指人力对刚出生的大熊猫幼仔的饲养。这种饲养,其难度远远大于对成年个体的饲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大熊猫是珍稀物种。根据化石研究,晚中新世(820万年前),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始熊猫曾广泛分布于亚、欧及北美等地区,但到了更新世(约300万年前),形成的大熊猫化石却只在中国东南部的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分布。到了今天,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其栖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家能拯救濒临灭绝的大熊猫及其它珍稀动物吗?大熊猫的最后一块栖息地位于中国中南部的卧龙山区深处,是自然界中保留下来的最大一群(70只)野生熊猫的家。现在世界上只剩下1000只野生大熊猫,而且有些专家还认为这些大熊猫将在今后十来年内灭迹,这是一个相...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大熊猫数量急剧减少,现存已不到1000只,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种严峻的形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因此,研究大熊猫的生殖规律和繁殖能力,提高大熊猫的受孕产仔率,繁衍后代,保存物种已迫在眉睫。大熊猫生殖生物学规律在许多方面是非常独特的,是当今需要解开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朱明 《知识窗》2006,(5):35-36
当中国大熊猫享誉世界备受呵护时,被称为“植物大熊猫”的四合木还默然栖身于中国西北的贫瘠荒漠中鲜为人知。前不久,中国首家四合木珍稀植物保护所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着手抢救“植物大熊猫”。  相似文献   

18.
从大熊猫身上取下一个体细胞,输入一个去核后的其它动物卵细胞中,“克隆”出一只健康活泼的大熊猫幼体,这样的一天将不再遥远。未来3-5年,我国科学家将力争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对我国独有的“国宝”──大熊猫进行克隆,以期挽救这一世界珍贵濒危物种。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顾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说,这一计划已被中科院列为重点项目予以支持。作为项目负责人,今年暑假过后,陈大元率领的一个小组将正式利用大熊猫的体细胞进行克隆试验。过去几年里对白鼠、兔子和牛等动物成功进行了前期克隆实验的陈大元,对克隆大熊猫…  相似文献   

19.
另眼看熊猫     
独产于中国的大熊猫,从古至今,都是举世闻名的动物明星。但是,由于大熊猫本身固有的特性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大熊猫的分布范围缩小,种群数量稀少,声誉和身价随之骤升,成为诸多国家很想得到而难以得到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它数量稀少,繁殖能力低下,近20年来,国内陈玉村等(1985),潘秀森等(1984),冯文和等(1984),曾国庆(1984),施少清(1988),国外Hodges等(1984)对动物园中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发情期脑体激素变化,以及卵巢结构,生殖生理等作过研究,综合这些研究,联系大熊猫人工繁殖的实践,认为,大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的高度殊化,致使雄性大熊猫自然配种能力差,雌性大熊猫大部不能正常发情排卵,实验室手段尚未能及时而准确判断排卵时间,人工授精成功率低,妊娠与假妊娠难以区分,人工育幼中的关键技术——抗体与初乳的成分尚未搞清……所有这些将成为当前大熊猫繁殖生物学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