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慷慨悲凉、古朴苍劲而卓越千古,杳渺时空的奇特构思令人回味无穷。该文从意象的角度剖析此诗独特的审美特征,并由此探讨了古代诗歌的某些带规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登幽州台歌》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作、欣赏这首诗首先要对诗人当时的处境作一了解、分析。以前的屈原、后来的李白等等都曾以宇宙时空为题感慨人生,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道出诗人的不幸和失意,而是要读者凭借知识和想象力来体悟该诗的真正含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性——个体价值在人格自我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被毁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传达出诗人在现实世界无法找到归属感的寂寞与孤独,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荒谬性的嘲讽。《登幽州台歌》时间刻度上的模糊性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时代背景,并使文本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使诗中有志不遇、忧愤不平的情感引起了古今无数失意文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运用新批评法与神话—原型批评法,对《登幽州台歌》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以丰富此诗的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唐幽州治蓟,为古燕国国都,传说是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怆然,伤感貌。在我国浩瀚的诗海中,古人抒发生不逢时、壮志难伸情怀的诗篇有很多。在这类诗篇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独树一帜,最为脍  相似文献   

6.
我多次读《登幽州台歌》,每次都牵动我的感情,使我一次再次地联想到陈子昂那卓立千古的高大形象和他那些独树一帜、广启后世的诗篇.《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在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从武攸宜讨伐契丹时写下的.武攸宜靠与武则天同姓当上统帅,因不懂军事屡遭惨败.陈子昂进言不纳,又请分兵万人为前锋,以遏敌势.武不但不听,反而给予降职处分.陈子昂的爱国激情遭到如此打击,此时登上幽州台而有此诗.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记述了当时情况说:“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氏别传》).  相似文献   

7.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661-702)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英译本颇多。本文从许渊冲教授对中国古典格律诗词翻译提出的"三美论"出发,对《登幽州台歌》的五个英译本进行赏析比较,试图探讨"三美论"在古典诗词英译中的积极指导意义;同时指出,由于"三美"理论要求过于理想化,实现难度较高,有时甚至难免"以韵害意"。故在实践中,必须要妥善协调好"三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史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在政治上具有卓见的才华,却未得到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而下狱;他担任武攸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是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的。作为历史遗迹的幽州台,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运用新批评法与神话一原型批评法,对《登幽州台歌》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以丰富此诗的阐释、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世界的广阔与个人的渺小,时间的无穷与人生的短暂,自古以来便是困扰人类的问题。怀有积极进取之心,渴望建立不朽功业的豪杰之士,当其抱负不得施展的时候,对这一问题格外敏感,往往激起深沉的慨叹。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抒写这种慨叹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1.
魏燕 《甘肃教育》2011,(9):29-29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226页有《登幽州台歌》。其旁边附了一幅画,画的题目是“刘子昂登幽州台”,作者为刘旦宅。显然,这个题目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慷慨悲凉、古朴苍劲而卓越千古,杳渺时空的奇特构思令人回味无穷.该文从意象的角度剖析此诗独特的审美特征,并由此探讨了古代诗歌的某些带规律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尚林 《文学教育(上)》2009,(24):102-10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建安王武攸宜北征契丹,屡遭败绩。陈子昂时任随军参谋,一再劝武分兵击敌以挽败局。武非但不听,反将其降职为军曹。陈子昂悲愤难忍之际登临幽州台,写下此诗,以歌当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悲愤。  相似文献   

14.
《登幽州台歌》一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极富感染力,从而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中学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也选了此诗,并要求学生背诵,编者以为,背诵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还是为了更好地欣赏诗本身。  相似文献   

15.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是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王运熙语)。陈子昂具有  相似文献   

16.
郑春霞 《家庭教育》2013,(12):44-44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相似文献   

17.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兵征讨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境。武攸宜是个既无胆略又刚愎自用的纨子弟,由于用兵失措,贻误战机,打了败仗。陈子昂一再献策,不但未被采纳,反遭贬斥。悲愤之际,他登上了幽州古台,面对空旷的天宇,想到人生的遇合,于是吟出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幽州,唐代属河北道(今北京市大兴县)。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幽州台,又名蓟北楼,因其在幽州,故称幽州台。“前不见古人”一句突兀而起,有如巨响,振聋发聩。它预…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真切的思想情感。本文拟对这两首诗词作一番鉴赏。  相似文献   

19.
四、关于四维“时空”近日与友人谈几何,不禁联想到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句《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般的语文解释说: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相似文献   

20.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661———702),唐代诗人。《登幽州台歌》是其代表作,作于武则天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此诗虽短,但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愤懑的情绪,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陈子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华,一直关注国家政治,心系民生疾苦。他屡次上书言政,先后写过近十篇“犯上直谏”的谏文,却未得武则天重用。反而因言及祸,受“逆党”案株连下狱:后来他又担任武攸宜幕僚,因坦直进言得罪了武而被贬抑,由参谋降为军曹。因此,诗人怀着深沉的人生忧愤来到幽州台。面对高台凄风,旷野茫茫,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