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写理论是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勒菲弗尔提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受到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对译文进行改写,以迎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基于改写理论对《光之逝》汉译本进行研究,剖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改写创作,以促进译本在中国市场的传播,并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于巧峰 《现代英语》2023,(21):80-83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古建筑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文章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山东》一书的翻译基础上,在改写理论的框架下探索采取的改写策略。研究表明,古建筑文化文本的翻译应充分考虑改写理论中的三大要素,尤其是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两个因素,从而使中国古建筑文化文本的译本更具有可读性。改写应该是翻译目的约束下的改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这一翻译目的而服务的改写。  相似文献   

3.
勒菲弗尔“改写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改写”,重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指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形式,会受到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影响。文章从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葛浩文译《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改写现象,总结了他所采用的改写策略和方法,旨在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翻译事业的发展、繁荣离不开翻译批评的鞭策和推动。传统翻译批评拘泥于文本和语言。文化操控学派把翻译活动置于社会语境中予以审视,其聚焦点从文本转向文化。改写理论是文化操控学派影响较大的代表性理论。该理论主张翻译批评从文化角度审视翻译行为,考察翻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写理论为翻译批评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对翻译批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强调了翻译与意识形态、诗学以及权力等社会因素的关系,译语(改写)是译者在诸多社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改写理论拓展了翻译研究范畴,标志着翻译研究从"规约性范式"向"描述性范式"的转变,使翻译研究进入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但翻译改写理信纸核心概念界定不清,对微观层面关注不够,过于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忽略译者主体等非主流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这些使该理论又具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是勒弗菲尔提出的改写理论中的关键术语,对考察翻译实践、理解翻译现象有指导作用。以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郝胥黎Evolution and Ethics中文全译本与严复译本的对比,分析严复在《天演论》翻译过程中多种形式的改写及成因,探讨晚清社会求变革、开民智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传统儒家思想中,以载道、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操控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语际改写历来是文化转型期改良派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和接受、对外国文学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定位所起的导向作用是狭义翻译无可替代的,对描述性翻译研究,尤其是对翻译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国,这类广义的翻译却一直被置于翻译研究范围之外,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历史地看,翻译的概念与各类形式的改写历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Andre Lefevere的改写理论将这些联系作了科学系统的阐述。本文以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语际改写为案例,论证多种改写形式无论是自身的翻译研究价值,还是对目的语文学及文化演变所产生的影响,都丝毫不亚于狭义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翻译研究文化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的视角,分析研究傅东华的译作《飘》。从而得出结论,改写理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探控着翻译活动,影响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自译《秧歌》是一种特殊的"回译",翻译过程中,翻译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文的改写。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认为:翻译即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翻译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资本较量下话语权利的表现。探讨张爱玲创作和自译《秧歌》的动机,译本《跋》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同时,具体分析细节、文化词汇、故事情节、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等方面的改写内容,探究改写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评价其改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不仅是我国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翻译家。他对翻译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本文通过勒菲弗尔提出的改写理论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他翻译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的翻译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翻译中的改写理论,研究了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三要素对他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任溶溶紧跟国内外儿童文学创作潮流,各阶段的译作特色鲜明,译作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译者对儿童读者的关照,最终形成了以注重童趣、口语化语言和创造性语言的儿童文学翻译原则和功能对等的翻译思想,同时他也成为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和翻译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众多优秀汉语文化典籍以英译的形式介绍给世界,将大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翻译作为传播汉语古典名著的最佳方式,译文的好坏对古籍的传播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译者"改写—再创作"过程,译者需要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观的制约下进行的翻译活动,从而让译作得以出版发表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从改写理论入手,以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诨名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译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改写因素,并指出如何才能从改写视角翻译出具有高接受度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由于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大量省略、增添、删节,常被翻译界指责为“不忠实”。本文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林纾所处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影响他翻译思想和策略的因素,探究了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进行改写并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根据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本文试图探究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并通过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翻译文学的案例分析来阐述意识形态方面的几个制约因素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尝试证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且意识形态在几个方面对译者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5.
赵卿 《海外英语》2012,(1):184+186
在中国翻译史上,佛经翻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佛经翻译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当佛经被翻译成汉语以后,原来的梵文原典基本上都没有保存下来。这表明,至少在译者看来,译文可以替代原文,也就是说,译文和原文是对等的。翻译文化学派认为,翻译即改写,然而,由于佛经翻译人员特定的背景,可以认为,在佛经翻译中,改写并没有发生,至少是不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英文电影的字幕翻译出现了一股过度渲染本土文化的趋势,即运用大量带有"中国风"的流行语或诗词典故改写原文,不管贴切与否。本文称这种翻译现象为"过度本土化"。这一现象虽并非有悖于勒菲弗尔等人提出的改写理论,但与切斯特曼所提出的翻译伦理却有些格格不入。本文将以《黑衣人3》和《马达加斯加3》中的人物对白为文本,探讨英汉字幕翻译中过度本土化的问题,并以翻译伦理理论为基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受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翻译研究流派理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对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特定思想意识形态,即强制性思想意识形态或受接受语文化主导意识形态影响的意识形态,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有决定性作用;这一特定意识形态也决定了翻译文本的改写及改写策略。最后指出为达到更好的文化交流目的,非民族中心主义的翻译策略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18.
译者认为本国的文化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文本的选择和翻译中倾向于用"改写"的翻译策略,挪用自身的文化对原文本进行改造。这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优越性基础上的翻译策略,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容易造成目标语读者对他者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到来,Lefevere的改写理论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为实现某种目的和达到一定预期效果,译者在处理源文本以及生成目标文本的过程中会对文本进行改写.译者对源文本的改写已非纯粹的翻译行为,而是对文本的操控.影响文本操控的一大关键因素便是意识形态,这一因素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降,尤其是近十几年,国外视听翻译研究获得蓬勃发展.而在国内,视听翻译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以改写理论为依托,分析意识形态和视听翻译的内在关系,即意识形态因素对视听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对1895-1919年间中国翻译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研究派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受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的限制.改写者往往会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以使其符合改写者所处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以达到改写的作品被大多数读者所接受的目的.文章通过对1895年至1919年间中国翻译史的研究,证实了勒菲弗尔观点的合理性,并运用该理论对这一时期个别重要翻译家作了中肯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