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接《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十二、《子产相郑伯如晋》 1、教材125页[注]释"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句:"使:派人.坏:毁坏."这里,"使"为使令动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手下人).而注释中将"使"直接注成了动宾短语"派人",是不确的."坏"应为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毁坏",而不宜直接注释为及物动词"毁坏".句子成份的省略和词类活用,乃是古文中常见的用法.  相似文献   

2.
《肴殳之战》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收入高中语文第五册,现对文中的五条注释作如下探讨。一、杞子自郑使告于秦。“使告于秦”的“使”,教材(必修)注:派人(1995年版203页)。从疏通文意的角度看,这样注无可厚非。但在思考和练习中讲到了古汉语兼语的省略,并举该句为例。练习答案中说“使”后省略了兼语“人”,无疑是正确的,可见,教材对“使”的解释略有不妥。不难看出,这个注释是将动词“使”连同省略的兼语一同注出了。如将“使”注为:派、派遣,就更合适了。二、穆公访诸蹇叔。教材注:访诸蹇叔,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203页)。联系全句…  相似文献   

3.
“凤冠霞被”,“峨冠博带”,“青衣乌帽”,“锦衣玉食”等,高中语文课本中这样一些结构相同的短语该怎样注释,怎样翻译——关键是并列短语中的偏正结构——到目前为止,还很不一致,仅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各自的说法前后就有几种:有注解为偏正式的,有译作省略谓语动词的,有注译作动宾式的,到底哪一种注译准确,为什么要这样注,很有探讨之必要。笔者冒昧提出如下四点看法。一、将并列短语中的偏正结构依然注译为偏正结  相似文献   

4.
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方法的影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分析通常是从语法形式入手。但这种分析并非万能,所立规则与语言现象间也不无抵牾之处。以名词活用为普通动词(即不含使动、意动、下简称“名词动用”)为例:规则“几名词相连,既非并列关系又非偏正关系,则必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后跟代词则活用为动词”;“名词前后出现介宾结构则活用为动词”。然而《孟子·万章下》“仓父母,牛羊父母,干戈朕,琴朕,朕”,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又薄从上雍”,均符合以上三条,却从无注家注为活用,大学古汉语课多以省略解之。规则又曰:“名…  相似文献   

5.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教材对“可使报秦者”注释为“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诚然,将“可使报秦者”注为“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这对“可使报秦者”来说,这样的注释似乎也讲得通了,但与前面的“求人”两字连起来,即将“求人可使报秦者”联系起来看,语意就不通了。“求人”就是“寻找(一个)人”,“可使报秦者”若照课本的注“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的意思去联系起来,就成了“寻找一个人可派去回复秦国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长期受困于中学语文教学,所以虽先后进行过“愉悦教学”、“情境教学”、“作文做人同位训练”等改革实验,甚至还发表过专题论文,但多是浅尝则止;近几年又进行以修辞教学为突破口的教改尝试,虽然似未入门,却也小有所获。 一、浅尝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1991年上期给高三学生讲授姜夔《扬州慢》时,不期有学生提出教材将“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注为“(人们看见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是很牵强的,是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我觉得学生的意见中肯。当即发起讨论:这条注释是牵强的,但为什么?你以为怎样注释才合情理?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发言,很快就统一了认识:注释的牵强就在于将“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释作了省略句,即省略了“厌”的主语,或者说省略了因果复句的偏句主谓成份;只有将它解作拟人句,即让“废池乔木”去“厌  相似文献   

7.
对“大阉之乱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课文注释为 :“缙绅 ,亦作扌晋绅 ,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 ,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 ,插 ;绅 ,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编者把“缙绅”释为“缙笏于绅”之义。笔者认为 ,这里的“缙绅”是“缙笏垂绅”的省略。《说文》 :“绅 ,大带也。”段注 :“古有革带以系佩绂 ,而后加之大带。绅则大带之重者也。《玉藻》曰 :‘绅长制 ,士三尺。子游曰 :叁分带下 ,绅居二焉。’注云 :‘绅 ,带之垂者也 ,言其屈而重也。’……”《晋书·舆服志》 :“所谓扌…  相似文献   

8.
1《.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课下注释⑧解释为:“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这句话,一般认为“王”应破读为“wàng”,作动词,解释为“称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003年最新修订版,以下此书同此版本)中对此字的解释为“(二)wàng1.〈动〉称王;统治天下。《史记·高祖本纪》:‘吾与诸王约,先入关者王之。’”既然如此,那么应当在“王”和“之”之间加上“于”字,是“王(于)之”,这是一句省略了介词的倒装句,译成“在这里称王”,说成注释中所说的“做关中王”也可以。或者也可以不看作省略了“…  相似文献   

9.
“族大宠多”语出《左传》襄公三十年,本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子产对其执政前郑国国内形势的经典概括。其中的“宠”,虽然历代罕有专门注释,但是长期以来,学者是将“宠”理解为“宠幸”的。比如,宋代林尧叟释“族大宠多”为“族盛大而恃宠者多”(《左传杜林合注》卷三十三),今人沈玉成先生亦译之为:“家族庞大而受宠的人众多(《左传译文》第366页,中华书局1981年)。其实,这样的解释有悖史实。众所周知,子产执政前的郑国可谓君弱臣强之典型。至晚在郑穆公去世之后,郑君大权旁落,而源自郑穆公的几大家族,其中主要是“七穆”,控制了郑国的政权,…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注释有明显瑕疵,现列举其四。 一、“臣请完璧归赵”,教材注为:“请,动词,仅表示歉(‘谦’字之误)逊语气。完,使动用法,使璧完好无缺。” 此注有两点错误。一是矛盾。说“请”是“动词”,却又是“仅表示歉(谦)逊语气”,一个动词怎么会仅仅表示一种语气呢?显然前后矛盾。“请”字后面  相似文献   

11.
释“尔汝”     
黄宗羲的《柳敬亭传》中有云:“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这句话中的“尔汝”,高巾语文课本第三册的注释是:“亲昵不分彼此,以你我相称。”此注含混,杆格难通。“尔”与“汝”作为两个第二人称代词,连用则是动词。动词“尔汝”有两个不同的义项:一个是表示~方轻蔑地呼人;一个是表示彼此亲昵地相称。前者如《孟子·尽心篇》:“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将不肯接受被人用“尔”或“汝”,轻蔑相呼的精神扩而充之,就会干什么都符合于义的要求了。)再如《北史·  相似文献   

12.
动词不定式符号to在以下场合常被省略。1.在see,hear,watch,notice等感官动词和have,make,let等使役动词后面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不定式要省略to。例如:Weoftenhearhersinginthenextroom.Whatmakesyouthinkso?注:上述情况仅适用于主动语态,在被动语态中,作主语补足语的动词不定式不能省略to。例如:Theywereheardtosingthesong.2.在短语动词“lookat”和“listento”后面作宾语补足语的动词不定式常常省略to。例如:Heoftenlooksatotherpeopleplayfootball.Thechildrenoftenlistentotheirteachertellstories.3.在动词help后面作宾语或宾语补…  相似文献   

13.
一、枹止响腾、余韵徐歇。(高二册《石钟山记》)其中“枹止响腾”,一句,课本注释为:“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枹,这里用作动词,敲击的意思。”注释中关于“用作动词”的说法有误。《说文解字》:“枹,击鼓柄也。”可见是名词。课本注为“鼓槌”是对的。“止”是动词,“枹止”是主谓词组,“响腾”也是主谓词组。一般说来,联合词组中对应位置上的词,其词性是相同的。课本注“枹”为“鼓槌”,注“响”为“声音”,正是名词相对应。如果说“枹”用作动词了,那么它和动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存在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在此提出商榷。 1.《勾践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一句注释“摩厉”为“同‘磨硕’,切磋”,其中“磋”为“磋”之别字,应改为“切磋”。(P60注 23) 2.《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注释“能水”为“指游水。能,动词”。此注释不准确,“能”应为“擅长”之义,“水”应为“游水”之义。“能水”应译为“擅长游水”。这样讲,也符合上下文的行文特点。(P76注23) 3.《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注释“王之”为“做关中…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当中的兼语常常可以省略,动词“使”字后面的兼语省略现象则尤为常见。但是,关于兼语省略的问题有两种说法我们觉得是值得研究的。一种说法是,“当兼语是代词‘之’时,可以省略。”(见周秉钧先生《古汉语纲要》  相似文献   

16.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第179页注释②说“快于心”之意是使心里痛快,并进而点明:“快”,使动用法。此注值得商榷。所谓使动用法,即动词(包括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对它的宾语含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说使动用法的词起码得有宾语。“快于心”中的“心”是介词“于”的宾语,是介词短语的组成部分,介词短语是  相似文献   

17.
一、使动用法的几种特殊形式 在“齐威王欲将孙膑”句中,“将”是使动用法。这种主语、谓语、宾语具全的句子是常式句。使动用法在常式句中是比较容易辨认的。语言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含有使动词的句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须要我们了解含有使动用法的种种句式,以确切地理解文意。 (一)没有宾语的使动式 虽然使动用法是使宾语发出动作,但宾语有时却不出现。如: 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也。(《赤壁之战》)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 )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句①的“走”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操军),意思是使(操军)败逃。句②的“食”是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冯谖),意思是“食之以草具”,以粗恶的食物让冯谖吃。这种省略使动宾语的句子,在理解和翻译时,须把省略的宾语补出来。 (二)双宾语的使动式 用作使动的词有时带两个宾语,若不详审文意,便会错解其义或不知其解。如: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初学古文的人常把句③理解为“晋侯喝赵盾的酒”,而实际上,“赵盾”和“酒”并不组成定中词组,它们都是动词“饮”的宾语。“饮”和“赵盾”是使动关系,使赵盾饮;“饮”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19.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高五册《复庵记》) 其中“若揖让乎其间”一句,课文注释为:“(这些山峰)好象在那里拱手为礼似的。”“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一句注为:“(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养民所敬慕而(仿照着)这样做的。” 课文注释认为前句省略的主语为“山峰”,文意上滞碍难通。假如这句是形容山峰姿态的话,那就应紧接在形容山势的第一分句之后,这样才承接自然。且“其间”二字,也难于落实。课文注“其间”  相似文献   

20.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动词表示被动语态时,被动语态结构“be 过去分词”形式中的助动词“be”通常被省略,也经常不用“by”来引出动作的执行者,剩下的过去分词在标题里就可直接表示被动意义,读者切忌将之误解为该动词的过去式。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