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用你的人格感召下属,用你的为人感动下属,用你的诚信感染下属,让他们死心塌地地忠于你,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才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当领导的服人之道有三个层次: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当领导的驾驭下属,也有三个层次:让人不敢欺,让人不能欺,让人不忍欺。要做到让下属不敢欺瞒你,以力服人足矣。利用各种惩罚性的威慑手段,令下属产生惧怕心理,不敢违规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奏劝咸丰皇帝不要养成“恶直而好谀”的习性,其实,“恶直而好谀”与其说是养成的习性,不如说是天性。一次,曾国藩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国藩问:“你们以为我怎么样?”众人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他插话道:“曾帅是仁德,人不忍欺。”后生告退,  相似文献   

3.
孟子重民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其重民思想的逻辑前提;天下“定于一”是其重民思想产生的时代根据;“保民而王”是其重民主张的目的所在。同时对重民思想的历史意义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来凡成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境界。其实在我们的物理学习中也有这三种境界存在。现以弹簧振子模型为例,来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日损”是春秋道家以“道”修身达到“无为”境界的重要途径。“清静”是一种做人和治人的原则,也是为道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统治若能清康恬淡以自守,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真正为“民之父母”,天下才能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描写人生的三个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诸葛梅老师的教育之路,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三重境界。  相似文献   

9.
诚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被尊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是今天人们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理应成为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何为诚?诚,即真实无妄、真实不欺。作为一种良好的品德,它首先是指人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境界,也就是要做到真实无妄、真实不欺;要保持至纯至真、率直无瑕;要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其次,它是人们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既不要自欺,也不要欺人;既要正确地认识自我,诚实待己,也要真诚待人,讲信用,守规范…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使用教材的境界 从教材与教师的关系来看,教师使用教材的境界主要有以下三种: 1.“趴在教材上”教处于这一层面的教师往往“立足于教材,但囿于教材”,把教材看作“圣旨”,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及其编排组织教学活动,丝毫不敢逾越教材之“雷池”半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学习是重要的、是必须的,是人这一生须臾不能离开的。往大了讲,学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往小了说,学习可以让人长知识、添智慧、强本领,可以让人知世事、洞人生、济天下。王国维讲过读书的三种境界,也是学习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代表人生漫长学习旅程中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政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五柳先生传》一文的结尾有这样三句:“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这三句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治下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吧?”  相似文献   

14.
书学三境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辞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阐珊处”。我以为.书法事业亦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5.
任龙 《教学随笔》2008,(1):88-89
有人说:“当教师难,当班主任更难,当职教的班主任难乎其难!”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怎样在新形势下用更好的管理方式管理好班级,这是我多年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一直思考、摸索的内容。通过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总结,我认为班主任必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需要通过不断“修炼”,达到使学生“不敢不服从管理”、“不能不服从管理”和“不忍不服从管理”的境界,这样才有利于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蓬勃向上,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受骗     
“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清朝名臣曾国藩任官之时,素以礼贤下士著称。有一天,一个陌生人前来拜访他,此人穿着得体,谈吐不俗,言论又十分精辟,曾国藩非常欣赏。两人论及当代人物,客人分析说:“胡林翼公办事精明,别人无法欺骗他;而曾公您则是以诚待人、以德感人、虚怀若谷、爱才如命,别人不忍欺骗您,这不是胡左两人可以和您相比的。”曾国藩闻言大悦,强邀他留下,当作上宾款待。不久曾国藩又交付他一笔巨款,托其代购军火,这人拿了钱却一去不返。曾国藩跺脚叹息道:“好一个令人不忍欺!好一个令人不忍欺!”(华南理工大学魏悌香荐自《叩响…  相似文献   

17.
在“欺骗’’这一义位上“诈”、“欺”、“骗”三个词有历时更替的关系:“诈”、“欺”两词在先秦已经出现,东汉以前文献中“诈”占据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口语中“欺”已经取代“诈”占了主导地位;“骗”产生于宋,明代以后逐渐取代“诈”、“欺”成为此义位的核心词。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第三境界"河南王友民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把语文教学分为三种境界:传授知识为第一境界;培养能力为第二境界;塑造性格为第三境界。并且指出:语文教学只有肩负起塑造良好性格的使命,才是高层次的教学。人之所以能获得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生产经验等...  相似文献   

19.
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孔子和儒家是“德治”的倡导者。孔子所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包含的思想,可以看作是古代“德治”思想的基本代表。孔子和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缺点是:第一,与封建的法治一样,本质上也是“人治”,是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第二,轻视法治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把道德的地位抬得过高,有道德万能论的倾向;第三,儒家的德治强调施“仁政”,但在实际生活中,封建统治者对广大老百姓的“仁政”从未真正施行过,德治首先是“治民”,因而具有…  相似文献   

20.
<正>“礼俗”二字很早就已经并提使用。《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在《地官·土均》和《秋官·小行人》等处也有类似的记述。在这些文字中,“礼俗”被放置到与法则、禄位、刑赏等“国之利器”以及被列为“国之大事”的祭祀并驾齐驱的地位。《大宰》的八则之中,驭官用法,驭吏靠废与置,驭士则以禄与位,驾驭驱使无权无位的老百姓呢,就靠礼俗的引导和约束。而“民”对上又是有义务的,所以在“驭士”与“驭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