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名著《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曾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探讨,中译本即将出版发行。这里,我们从评价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出发,引伸出一些新观点。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波普尔把科学发现的过程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假说形成以前的阶段,是经验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假说形成以后的检验,是逻辑学研究的范围。这一观点的提出,有重要意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这是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波普尔从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发现的方法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对社会科学的性质作了逻辑规定,得出结论——社会科学是科学。  相似文献   

3.
一、证伪标准论证伪标准论是波普尔哲学逻辑的基础,也是其历史方法论的前提。波普尔的伪证理论是与他的"划界"理论密切联系的。波普尔所说的"划界"是指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他说:"找到一个标准,使我们能够做到以实验科学为一方,以数学、逻辑、形而上学系统为另一方而区分开来。这个问题我称之为划界问题。"[1](p11)  相似文献   

4.
分界问题是科学的划界问题,归纳问题是归纳推理的正确性问题。波普尔在重新思考和分析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以“证伪主义”和“科学知识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哲学思想。所以,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成为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与费耶阿本德均是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但经过哲学社会学的考察发现,这两位学者均不是专业的科学家。波普尔在讨论科学划界时所关注的“科学”更接近于人文社会科学,他所坚持的“猜想与反驳”的严格演绎逻辑其实是“普遍怀疑”的变种,因此他更多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科学。波普尔的严格证伪主义是缺乏内容和历史性的,费耶阿本德则把波普尔的这种逻辑推向极致,得出了怎么都行的方法论。通过梳理发现,两者所持有的社会态度和政治立场对他们的思想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通过对两者思想的比较,可以发现科学哲学中所存在的科学倾向和哲学倾向,这种结论迫使科学哲学重新反思自身的适用范围、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即理论内容的增长是科学进步最为重要的标志。然而,科学理论的内容丰富程度与逻辑概率之间正好是反变关系。因此,科学的目标不是追求理论的高概率,而是追求理论的低概率;不是追求理论的可证实性,而是追求理论的可证伪性。既然归纳推理是确立结论真实性或概然性的推理,所以归纳推理是与科学目标背道而驰的,因而应当将它从科学方法论中清除出去。然而,当波普尔引入“逼真性”概念以后,他的验证方法便不可能是完全演绎的,而是或多或少地含有归纳的成分。此外,他把塔尔斯基的真理论作为逼真性概念的理论基础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即理论内容的增长是科学进步的最为重要的标志。然而,科学理论的内容丰富程度与逻辑概率之间呈反变关系,因此,科学理论的可接受性标准不是理论的可证实性,而是理论的可证伪性;相应地,可接受性标准是非归纳的或反归纳的。萨尔蒙对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的可接受性概念给以有力地批驳,拉卡托斯基进而给出一种归纳的可接受性标准,并作为对波普尔的非归纳的可接受性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以问题为中心设计美术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君 《陕西教育》2005,(1):26-26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以问题为中心的美术课堂教学"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它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解决问题。最终发现新的问题,以达到推动学生美术学习进程的作用。这种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当前美术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现中的内在机制一直是吸引科学哲学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许多的科学哲学家对此寄予了极大的关注,无论是早期的哲学家休谟、波普尔、还是近代的西蒙、纽厄尔等人都着迷于科学发现的领域。从S-Q—S模型的提出到问题求解的启发式模型的提出,在科学发现的领域中引导人们逐渐步入了认识科学发现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和演绎推理相比,归纳推理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容的扩展性和形式的非必然性.作为扩展性的非必然推理,归纳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休谟问题"的纠缠.该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能否对归纳推理和有关归纳信念的合理性提供证明以及如何证明.面对众多的积极辩护措施,波普尔另辟蹊径,在其批判理性主义基础上提出了釜底抽薪式的否定消解方案,即归纳推理因缺乏逻辑学依据和经验科学基础,故应被驱逐出科学方法论领域,从而归纳问题根本不存在.处理波普尔哲学的最好方式,就是对他的批判理性主义以及奠基其上的否定消解方案展开客观公正的批判和反批判.一方面,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中蕴含着深刻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及合理因素,其对休谟问题的消解方案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传统归纳方法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漏洞,但另一方面,隐藏在波普尔方案中的批判理性主义由于超越了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微小界限,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矫枉过正的极端否证主义.  相似文献   

11.
波普尔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学方法”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客观性的追求不是奠基在科学家个体在研究过程中自我心理控制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价值中立的、排除个人主观偏见的研究态度上,而是奠基在科学家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式的“批评性讨论”的基础上,奠基在这种批评性讨论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劳丹是“新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在他的《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批判地吸收了波普、拉卡托斯和库恩等人的思想,提出了不同于其他科学哲学家的解题科学观,集中论述了科学的解题活动及其与科学进步的关系。在他的解题科学观构建的过程中,“反常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证伪主义的方法为大家所熟知。本文介绍波普尔“真理观”的形成过程,他的逼真性陈述定义、对于真理的度量方法,以及部分学者对波普尔的真理观评价,最后分析对波普尔逼真性真理观的四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科学哲学发展过程中,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物,而他的学生拉卡托斯却代表着新历史主义,通过对他们师生二人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对于理解科学哲学发展的进程和发展科学哲学的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诠释学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通过对"理论先于观察"、"理论渗透于观察"之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强调,将理解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引入了科学的理解过程,使之成为科学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这与海德格尔对理解"前结构"的关注、伽达默尔对理解中"先入之见"合法性的强调,异曲同工;通过对"问题→猜想(理论)→批评(反驳或证伪)→新问题"这一模式的揭示和诠释,波普尔触及并推进了科学理解中的"诠释学循环"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证伪标准论,这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成为其历史方法论的哲学基石。由此延伸开来,波普尔以猜想一反驳法为历史研究方法,其具体表现是问题境况分析法,并与柯林武德的主观重演法进行了对比。波普尔还把“试错法”的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产生了“零碎工程学”理论。关于历史因果关系问题,波普尔主张它由普遍规律和初始条件共同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7.
伊姆雷·拉卡托斯,英国著名的数学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他博取波普尔和库恩学说的合理成分建立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提出了新的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以及如何判断科学理论的进步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Paul Feyerabend's controversial contributions to 20th-centu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rough the synthesis of his works and the secondary literature, with specific foci on current trends in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and 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 for applying Feyerabendian logics to our work. First, I situate his strains of thought within 20th-century philosophy of science contributions from Popper, Lakatos, and Kuhn. Drawing on this explic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pushes against the primary misconception/controversy regarding Feyerabend as a science-hater. In reality, his contributions promote a pluralistic methodology, termed by Feyerabend (1975) as “anarchist epistemologies,” whereby (a) knowledge seekers draw from scientific methodologies and other traditions to develop competing theories and (b) they adjudicate the best methods to move forward as they seek knowledge and/or solve problems. In the third section, I tease out Feyerabend's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to anarchism, where, on the one hand, he himself denounced political anarchism and, on the other, Feyerabend committed to anarchism by using its theory to discuss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 role of science in society. Finally, a concluding discussion makes more explicit the specific relevance of these arguments to trends in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