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崔国强专题     
《报刊之友》2008,(11):89-100
审美与艺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渗透到人类物质文化发展之中。恩格斯曾多次指出: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活动”。美就是人在创造他的生活的实践活动的对象、过程、结果上的感性表现,虽然艺术作品是一种制作而成的东西,但他表达的不仅仅是物,而是人类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崔国强先生深知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故此他读书破万卷,行程千万里,呼吸着时代的气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寄情于自然,潜心于自然,探究于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走遍山川绘自然,以常态之心,捕捉着自然的律动,从中西绘画的画理、画法中找到契合,梳理着自己的情绪,净化着自己的心灵,回归到艺术的本体,用艺术自身的方式思考问题,折射着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在他大量以乡土题材为主的油画作品中呈现出音乐感的用笔,细腻丰富的色彩,深沉雄浑的基调,真纯质朴的内涵,在渐进中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2.
刘卫华 《中国博物馆》2001,(3):32-36,37
“审美文化”这一概念 ,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出现的文化现象。审美文化与后工业时代的科学理性主义和艺术自治主义相对应 ,与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也是相对的。它以超功利性和愉悦性为原则 ,并将之渗透到整个文化领域 ,是一种注重精神品位 ,以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来引导和提升生活实践 ,使之符合人的真正需求的模式。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 ,科技在帮助人类增强自身力量的同时 ,也成为人类自我异化的工具。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文化正经历着巨大变迁 ,从高整合低分化的社会转向分化加剧…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计算机游戏 较早对于“游戏”的定义是约翰·赫伊津哈的《游戏的人》,他对游戏的定义是:以娱乐为目的的所有活动。他认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是最自由、最能发挥自我的,游戏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后来。曼弗雷德·艾根等对游戏的定义又做了修正。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半来自人的需要,一半来自自然的巧合。席勒提出的游戏论则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  相似文献   

4.
审美,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需要,历史地存在于人类的文化活动之中。新闻的文化学意义确定了它固有的审美属性。新闻在“创造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现实与历史的功利性(邵建武《关于新闻的文化学思考》)。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文化意识的积淀,新闻审美被认作是一种浅态思维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忽视对新闻审美属性的宏观把握,重视强调新闻传播的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指导功能、教育功能等,而缺乏对新闻审美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新闻审美功能难以取得应有的地位。就新闻报道如何提高宣传艺术,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抛砖引玉,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5.
探讨新闻与美学,新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本文拟就此发表一孔之见.审美关系广泛存在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人为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人与现实(社会和自然)结成不同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关系,在这之上产生出各种精神的关系,如理论关系,宗教关系,艺术关系,审美关系等等.所谓审美关系,指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创造.一方面,人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欣赏体验着现实美,另一方面,人又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现实,创造生活,推动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热情、智慧、意志、理想等对象化到被改造了的自然之中,使得非人的自然发生了属人的变化,“人们在‘人化了的自然界’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从而产生愉悦感,这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它与人构成了审美关系”(周钧韫《美与生活》第29页).由于生产和分工的发展,这种审美关系逐渐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出现了集中反映人对  相似文献   

6.
张晶 《现代传播》2005,(5):18-20
国学的精华,是荷载中华民族精神的物化载体,其中“乐感文化”是国学中的审美特质,含在外形中的内蕴、从人的自然情感升华到审美情感是国学中审美文化的重要内容。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方能在视觉文化时代积存、培植和光大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艺术美学与构建和谐社会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艺术美学、艺术教育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艺术美学、艺术教育如何深刻地影响文化建构,进而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人文生态环境?艺术与科学如何才能比翼双飞,塑造出完整、理想的人与社会?具体的艺术生产、创作、鉴赏、批评活动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进而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审美支撑?围绕这些重要的命题,著名文艺评论家、影视艺术理论家仲呈祥先生为本刊撰写专稿,从先进文化建设、人文生态环境的净化等宏阔的视角,结合古今中外一些重要的经典理论观点,以及当代丰富多样的艺术现象,围绕艺术审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自己富于思辨与才情的精辟论断。特此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高阳以“文化历史小说”开创了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门类。他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探求,在文本创作中深藏着吴文化情结,具体表现在:以吴文化的外部质感展演中华文化的生存样式,以吴文化的内在精神昭示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以研究人类精神生产为己任的编辑学,把自己定 位在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积累与传播、交流这个动态 的结构系统中,建树一种理论框架,无疑是必要的。这 样,有利于探求编辑活动的社会价值,自觉地担负起编 辑学研究的人文使命。 首先,精神文化原本就不只是一个静态的结构,而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的本义是“以人文化治天 下”,其实践过程则是“以文化人”。但文化是人创构 的、人一面创构文化,一面又以文化塑造着人。塑造着 人的精神理念、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尽管精神文化 (包括美学与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胡尚瑶 《大观周刊》2011,(32):163-163
当今社会正处信息时代,社会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相似文献   

11.
人的终结与传播学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4,20(3):19-24
精神是人的本质。人类凭借精神的力量改造自然和创造新的生存环境和自身 ,形成人化自然。电脑网络的发展正在导致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环境的生成 ,虚拟环境和虚拟人已经出现 ,并正在形成人类的另一个生活空间和存在形式 ,是人类发展到今天所创造的最高度发达的人化自然。人在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中 ,从价值观到思维方式都是物化的 ,形成了“物质社会”和“物质人” ;随着社会和网络的发展“物质社会”和“物质人”可能终结 ,代之而来的可能是“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精神人是由物质人与随处存在的虚拟人共同组成的 ,精神人的出现使充分全面的精神活动成为可能 ,并实现全面的交往 ,达到自由的生命体现。“文化社会”和“精神人”突出了人的精神本质。精神人是人的真正实现。在文化社会里 ,从价值观、发展模式到思维方式都将发生根本的革命。这在人的发展历史上 ,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未来的高度发达的无线网络传播将整合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 ,消弭于整个的社会生活之中 ,传播学研究也将消弭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 ,传播学终结。人类历史正处在一场空前大革命中 ,不可避免的混乱和灾难正在涌现。在从现在开始向未来社会的过渡时期里 ,传播的宏观研究也极其重要 ,只有宏观研究才有可能使我们对于当  相似文献   

12.
梁文亮 《今传媒》2008,(6):81-96
古今中外的艺术品,无不再现着艺术家的情感、风骨和意趣,艺术同时也是真诚的,只有从心底里进发的情感才能打动人,而创作又是出于溢满胸襟的激情、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梁文亮先生就是一位从本能的冲动、转向稳机而生的水彩画家。他的艺术作品,是一种不断接近和重新判断自然属性的意味,是一种毫无造作之气,率真而自如的魂魄,“寄妙语于豪放之外、出新语于法度之中”。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实践中。,找到了构建个性化绘画语言的艺术基础,反映着他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他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生活、融入大自然追寻艺术的真谛,并将西方的奇花异草移入中国的高山流水之中,创造出别具神韵的中国风景水彩画,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意境,在中国风景水彩画艺术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李颖 《大观周刊》2012,(52):94-95
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已经势在必行,可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性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是人们以自我意识认识和把握群众文化的主观实践。自我参与在群众文化中显现着以“自我”为主体的自愿、自由、自主的个体意识,也表现为“自我”的积极参与,以及自我意识欲和他人相互作用的集聚意向。群众文化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活动参与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普及性,集中体现着他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4.
袁园 《大观周刊》2012,(41):55-56,205
表现在设计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生活水平的反映。民俗文化的运用,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系统,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元素,使民族文化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产生内在的延续,展示着物质生产和美学艺术前进的脉络。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了解民俗和人类的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切合。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心意活动,而民俗则是人类日常情景中,代表了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呈现为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15.
编辑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编辑之友》2001,(1):41-43
以缔构人类精神文化为己任的编辑,把自己定位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从文化视角密切关注崇高价值理想的塑造和人的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洋溢着浓郁的人文情绪.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借助符号进行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的中介环节.在信息全球化的语境中,翻译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职业.翻译的本质见于符号转化,即信号编码和解码,它反映了人的符号存在.语言翻译的本体特征在于跨文化传播,这是由语言和文化的内在关系决定的.翻译具有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要内容,经历着欣赏和再创作两次审美体验,其过程包含着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情感化、人物性格再造、形式美重建等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7.
一、自然的“荒原” “自然”是宇宙的存在形态。在鸿蒙、浩瀚的宇宙中,人类以及人类文明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人来自于自然,同时又存在于自然之中。因此,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自然与人类的精神,本然地或自然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象,它可以影射到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理表现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表达形式,它贯穿于人类的各类化实践活动中。同样,典型传播作为一种倾向性的化传播活动,其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传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作为一种主观行为,艺术属于人类娱乐游戏的范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是唱歌、听戏、画画、谈情说爱、表演玩耍、运动竞技等人类娱乐游戏活动的审美结晶。  相似文献   

20.
“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是王振铎在《编辑学通论》中提出的两个范畴。从提出者对它们的解释和论述来看,前者实际上是指作者、学者、编辑者、读者及其他一些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共同具有的“编辑活动”,后者实际上是把“编辑学”看作“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缔构的科学”。对此,王振铎近几年来的论述又有所发展。笔者不敢苟同,故作此文。 (一) 阅读王振铎关于“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的论述文字,人们就常会面对逻辑上的矛盾与混乱。 例如什么是他所说的“文化”呢?在“文化的构成”这部分中,王振铎指出:“广义的文化,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的文化,……二是社会的文化,……三是精神的文化,即人类思考世界、美化世界、完善自身心智,建构共同的心理状态与文化结构。”而其“在本书中所用的文化一词,通常是指狭义的精神文化,而不是包罗一切的‘大文化’概念”。这很明确,王振铎所说的“文化缔构编辑观”中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而且“精神”前面没有任何修饰语、限定语。他又说:“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客观物质世界,二是主观精神世界,三是人类文化世界。我们借用这个划分方法,而着重从其中的第三世界,即人类文化世界来考察编辑现象。”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